分享

太极元神

 为什么73 2022-10-12 发布于北京
《易传·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无思无为的“易”是指“心”,心生为性,是性命之根,根至静“寂然不动”具有“感而遂通”生生不已的功能,而“生生之谓易”,心与易是相通的!
心以精为体,以神为用,精就是根,根“生生不已”“感而遂通”主宰着生长壮老生命之进程,而为天下之至神(天神、心神、元神)!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在天就是天心“元亨利贞”的感通之功能,在人就是性命之根丘脑脑心之元神!
丘脑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的反馈中心和运动信息的发射中心,“感而遂通”非丘脑脑心“其孰能与于此”?!
感,会意字,《说文·解字》说:“感,动人心也。”虽然心有“人心”和“道心”之分,但是只有“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脑心性命之根才能感受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阴神)的反馈而被感动、被撼动而兴奋而激动,从而激发出运动信息(阳神)的产生,以通达机体内外主宰生长壮老生命之进程,所以“感,动人心也”应是“感,动脑心也”!
《九华金书》曰:“心有多名,曰人心、 曰天心、曰真心、曰道心,实则脑心是也,非血肉心!”
脑心性命之根“寂然不动”,宜静而灵,才能由感而应,由应而动,有动则通,感而后通,感应是感动的前提,感动是感通的前提,“感而遂通”通天下乃是天下最高的神——元神!
脑心“寂然不动”是元神之体,元神“感而遂通”是脑心之用,二者“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既可称之为“脑神”,也可称之为“心神”!
王阳明说:“心之感应谓之物。”程子说:“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感应感通是心的生生之性,也惟有心才能被感动,而感应中对机体内外反馈来的所有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辨识并反应出相应的运动信息,以“感而遂通”通天下是性命之根丘脑脑心的生生之性
黄元吉曰:“太极之体,彼感此应,一动即觉,所谓时至神知,即先天之真知!”
左丘右丘一物两体,又阴阳合抱玄牝一体,实为太极之体,由感而应,阴阳转换,时至神知,乃是先天之真知!
目睛命门脑心寂然不动是“目者宗脉之所聚”和“诸脉者皆属于目”的“天下之至神”,具有至高的力量、至灵的感觉,所以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的汇聚中心和运动信息的生发中心,它通过“宗脉、诸脉”而“感、通”机体内外!
《黄帝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
皆属于目,就是皆归于目所有。目,《黄帝内经》认为它是生命之门,“命门者,目也!”命门,《难经》认为它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根决定着枝叶的生成和发展,故诸脉者,皆属于目睛命门脑心所有!
枝叶归根所有,所以《黄帝内经》说“目者,宗脉之所聚”,是为“归根复命”!
生命之门目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通道,它是“宗脉”“诸脉”进出于脑心生命之室泥丸宫的门户要道!
脑心命门既然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的生命之根,那么“诸脉者”,所有的经脉枝叶都应归根于目睛命门脑心所有!
目睛命门是所有经脉进出于生命之室泥丸宫的生命之门,“目者,宗脉之所聚”的经脉是“归根复命”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的经脉是“奉天承运”的经脉,“宗脉”和“诸脉”以目睛命门脑心为中心而“阴进阳出”循环往复,脑心性命之根“感而遂通”则是人体经络信息循环系统的中枢!
《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心!”
五脏六腑之精气(阴气)应是通过“宗脉”皆上注汇聚于目睛命门脑心(归根复命),再经过脑心泥丸宫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以产生阳神之气,阳神之气再通过“诸脉者,皆属于目”睛命门脑心的经脉发射到全身各处(奉天承运),以“感而遂通”!
目是生命之门,内有脑心生命之根,外有“宗脉”“诸脉”之枝叶,从而构成了一个根深叶茂的生命之树,而脑心就是这个生命系统的根,“宗脉”归根复命,“诸脉”奉天承运,从而构成了以脑心命门为根蒂的经络循环系统!
精成而脑心生,脑心就是先天植入人体的性命之根,是“天植灵根”,根至静至灵“寂然不动”具有“感而遂通”通天下的主宰功能,但是只有“目者,宗脉之所聚”的“归根复命”,脑心才能由感而应,由应而动,由动而通,只有“诸脉者,皆属于目”的“奉天承运”,脑心生命之根才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为天下之至神,主宰生长壮老生命之进程!
《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心),后出于项中!”
这里不仅仅是五脏六腑内脏生理活动的“血气”之精,还有视听言行躯体心理活动的“筋、骨、肌肉”之精,它们裹撷在一起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心!
可以这样解读:五脏六腑的血气之精皆上注于目后,与任脉上传入目的“筋、骨、肌肉”四肢百骸之精同走一个目系通道,即它“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皆通过玄关目系上属于脑心!
脑心命门通过“目者,宗脉之所聚”受到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彼感此应,以产生元神之气,脑心元神之气“气出于脑”“阳气出于目”,通过起源于脑心命门的足太阳之脉而入十二脏之腧,别入三焦而主持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脑心命门通过任脉而受到躯体“筋骨肌肉”之精的彼感此应,以产生识神之气,识神之气通过起源于大脑的督脉“后出于项中”的风府,正是《灵枢经》“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然后分上下两支而通达“周身百节”“四肢百骸”五官身形,以主持躯体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心)”, “筋骨”之精实际上就是躯体感觉信息,“血气”之精实际上就是内脏感觉信息,这实际上就是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阴精)都要集中反馈到脑心泥丸宫,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阴阳交换,感而遂通,转换成运动信息(阳神),现代医学也只是近百年才认识到,而古中医几千年前就已认知了,堪称伟大!
我们要深刻领会《黄帝内经》五脏六腑之精(内脏感觉信息)和筋骨肌肉之精(躯体感觉信息)皆上注于目睛命门“……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心,后出于项中”的深刻含义,“筋骨、血气之精”经脑心泥丸宫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产生出的识神之气(躯体运动信息),随起源于大脑的督脉“后出于项中”,分上下两支而行,主宰着头面五官和躯体四肢的筋骨肌肉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产生出的元神之气(内脏运动信息)则随起源于脑心泥丸宫的足太阳之脉“气出于脑”“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入十二经之腧而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道家的上丹田泥丸宫就是一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先天之地,实际上它就是人体经络信息系统的转换中心,在脑心泥丸宫先天之地的这个根基上,它就是要把后天生命活动反馈来的感觉信息(阴精)经过先天一炁的洗练转化成运动信息(阳气),或者说是把上奉到脑心泥丸宫的“筋骨、血气之精”转化成阳神之气为我所用,这就是后天生命活动“感而遂通”的循环过程!
脑心通过“皆属于目”命门的“诸脉”而贯通机体内外,此非脑心元神孰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中庸》的“中和”就是心“寂然不动(中),感而遂通(和)”既分又合的一个概念,程子说:“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
脑心位于脑髓的中心,大中至正,寂然不动而为体,所以是人体之大本!
脑心性命之根“寂然不动”至静而灵,才能由感而应,由应而动,由动而通,通达机体内外“以中致和”生生不已、“以中致用”主宰生长壮老已!
“中”就是“体”,“和”就是“用”,“中和”是“体用”关系,是脑心寂然不动(体),元神感而遂通(用)的本质特征
《黄帝内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心寂然不动(中),感而遂通(和),是天下之至神,神来自于心,是脑心的感通之功能,感通是脑心性命之根固有的本能,是脑心元精的生生不息之机,精枯机息则神去
《抱朴子内篇》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
脑心就是人体内的天道,它无思无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
杜光庭曰:“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
恰似强调无思无为的脑心对机体感觉信息的反馈并非是“引而不来”“迫而不应”,对机体运动信息的发射并非是“推而不去”“感而不动”,其“感而遂通”“一气周流”并非是“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
脑心是人体的中心和核心,是人体的天心和道心,具有强大的引力作用,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阴精)都要通过“宗脉”汇聚到目睛命门脑心(引而即来,归根复命),经过脑心泥丸宫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感应和感动)后才能够产生出全身的指挥控制信息(阳气),指挥控制信息(运动信息)再通过“皆属于”目睛命门脑心的“诸脉”发布到全身各处的效应器而产生机体运动(推而即去,奉天承运),这便是现实中“感而遂通”的由“感”而“通”、一气周流的天下之至理!
反馈到脑心的感觉信息是一定要转化成运动信息并发射出去的,并非是“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冯前进指出:人体的生命信息网络是自下而上的信号流系统,它起始于反向(反馈)信号流的感觉信息,从而对整体生命活动发挥着“感应”“感动”“感通”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反射调控作用,即生命活动应遵循:感受器→感觉信息(阴精)→传入神经(阴脉)→中枢(脑心)→运动信息(阳气)→传出神经(阳脉)→效应器的条件反射活动规律,可以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由感而通的信号流系统就是以脑心为转换中心的环绕回转运动,脑心则是“阴阳上下环转”的动源和主宰!
这也是脑心居橐龠,犹如风箱,首先是一拉一吸(入),引而即来(目者宗脉之所聚),尔后是一推一呼(出),推而即去(诸脉者皆属于目),是机体所有感觉信息(阴精、传入)和运动信息(阳气、传出)阴阳之气进出、转换、流通的场所(虚而不屈),这也是机体信号流系统首先是起始于反馈(吸)传入(进)的观点,目睛命门脑心则是这阴阳之气(信号流)阴进阳出、阴升阳降、上下环转、一气周流的发动者和原动力(动而愈出),是“感而遂通”的中心环节,也是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寓意,橐龠一吸一进,一呼一出,乃是“呼吸之门”,是生命之气的进出之门—脑心命门!
脑心无思无为,深藏若虚,寂然不动,为“目者宗脉之所聚”的目的地,是引而即来(感),推而即去(通),迫而即应(感),感而即动(通),一引一推,一感一迫,迫使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阴气)和运动信息(阳气)循环往复、反复其道之运动,是由感而应,由应而动,有动则通,感而遂通,并非是“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
根据条件反射的活动规律,生命活动首先应是在感觉神经纤维接受各种感觉信息的刺激,并传入丘脑脑心,经过脑心的转换后(颠倒之术),才能引发出运动神经的反应性活动,是脑心有感才有动,有动才能通,是“感动”而“感通”,这便是心的生发之机制,如果脑心没有感觉信息(阴精)的传入,就不会有运动信息(阳神)的产生,无感则无动,无动则不生,所以“目者,宗脉之所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是先决条件!
但是,如果没有脑心的参与就不会有感和动,是无心则不生,如同盲人一样,没有视觉的感受性传入,就不会有物体图像的生成,如同聋哑人一样,没有听觉的感受性刺激,就不会有言语的反射性运动,所以生命活动应遵循:感受器→感受信息(阴精)→传入神经(阴脉)→中枢(脑心)→运动信息(阳气)→传出神经(阳脉)→效应器的条件反射活动规律,感而遂通,由感而应,由应而动,由动而通,但脑心是根本,诸脉是枝叶,脑心元神之气是通过“诸脉”而通达机体内外的!
感而遂通 有感则通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无感则不生
正是:
心生万物机在目,心如主人目门户;
目有所见心受之,生死之机实在目;
黄帝内经阴符经,不谋而合命门目!
精成而脑心生。脑心命门就是先天植入人体的性命之根,是人体的天根和天心,只有脑心灵根的“感而遂通”,才能有生命之树的枝繁叶茂,如果没有根,就谈不上感和应,只有“目者,宗脉之所聚”的“归根复命”,脑心才能由感而应,由应而动,由动而生,心主之脉足太阳、督脉才能奉天承运,冲开百脉,贯通内外,一气周流,反复其道,如环无端,只有诸脉者,皆属于目睛命门脑心,脑心命门才能握“诸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号令天下,生、长、壮、老、已!
《唱道真言》曰:“心体本然无物,使心有物,则亦一物也,一物何以能应万物?凡喜怒哀乐,皆外境入感于心,惟心体最灵,故感之即通……以其虚而至灵,境来感之,心即随感而发。”所以圣人作《易》,下一感字最妙,感而后发,乃知心体本无喜怒哀乐者矣!
脑心无思无为,本无喜怒哀乐,但它是性命之根,有感通之灵,它居虚窍而至灵,感而遂通,先感后发,先感后通,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都要经过脑心的转化,所以脑心无所不知,是先天之真知,脑心的感通生发之机制在几千年前的《易经》就已说明白了!
《荀子·解蔽》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天论》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正名》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都首先要反馈到泥丸宫中的脑心,躯体五官的感觉信息(阴精)必须要经过脑心(天官)泥丸宫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才能产生指令以促使大脑发出形体五官的运动信息,或者说脑心(天官)征集耳目五官反馈来的感觉信息(心有征知)进行整合辨识、分门别类(当薄其类)、转换不同的神经元后再发送到相应的大脑皮层,以产生相应的识神活动,所以脑心是“形之君”“神明之主”的根本所在,是“心有征知”“当薄其类”的根本所在,它是“出令而无所受令”的最高主宰,大脑识神则是要“受令”于脑心元神的,脑心居“中虚”之中窍、虚窍“以治五官”是有现代科学依据的!
《荀子·正名》还说:“心也者,道之工宰也。”脑心是大道的主宰,是“居中虚以治五官”天君,如果没有脑心分门别类的征知作用,“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五官就会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失聪现象!
荀子在强调心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认识到第一步就是从感觉开始,如果没有各种感觉信息的传入(征知),那么脑心的识别分类(当薄其类)作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意义了,所以《唱道真言》感言:“圣人作《易》,下一感字最妙,感而后发!”
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涉及到了感觉与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中心环节,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黄帝外经》开篇就曰:“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知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
能够进行信息转换、阴阳颠倒的就是人体的阴阳之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所以形似泥丸的丘脑“脑心”就是人体阴阳转换的玄牝之体“阴阳之乡”!
《周易参同契泥丸宫非但是人身元神所居之位
泥丸宫不但是元神所住之宫
正是:
三花聚顶在脑心,五气朝元入命门;
上天入地不等闲,帝君帝卿喜相迎;
左丘右丘心连心,两丘同心利断金;
当薄其类分黑白,后天先天瞬间变;
阴阳之原颠倒巅,颠倒之术丘脑丘;
天翻地覆玄关开,引而即来推即去;
感而遂通真妙哉,心有征知天下通;
可叹苍生错认心,常将血肉当黄庭
朱子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一就是根,一就是太一,脑心就是性命之根,就是元命真人太一帝君,居生命之室泥丸宫,脑心端坐灵台寂然不动而为体,元神感而遂通而为用,脑心和元神“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故合二为一称之为“脑神”或“心神”!
朱子说:“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
“心有征知”,征,是征集或远征的意思,即首先是脑心征集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当薄其类)、实施阴阳颠倒之术,而产生相应的运动信息,是“有感必有应,有动皆为感”,运动信息皆是由感觉信息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反应性活动,二者所感所应,感而遂通,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反复其道,循环不已,完全符合现代条件反射性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朱子的“感通之理”早已说的明明白白了!
朱子说:人之本心“其体则即所谓元、亨、利、贞之道故体虽具于方寸之间,而其所以为体,则实与天地同其大,万理盖无所不备,而无一物出乎是理之外。用虽发乎方寸之间, 而其所以为用,则实与天地相流通,万事盖无所不贯,而无一理不行乎事之中。此心之所以为妙,贯动静、一显微、彻表里,终始无间者也!”
明确人之本心是实有的,其体居方寸,方寸之内岂不就是脑心命门之“小心”?!
脑心虽小,但它具有天心乾元之体“元、亨、利、贞”的本质特征:元,精成而脑心生,脑心为先天之精所成就,是人体的生命之根源,具有根源“元”的特征;亨,脑心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的反馈中心和运动信息的发射中心,是“终始无间”的转换者,其“感而遂通”“贯动静”“彻表里”而“无所不备”“无所不惯”,以至于无“微”不至、无不“亨”通;利,脑心元精化生的元阳之气“气出于脑”“阳气出于目”,通过目睛命门足太阳之脉的运行入十二脏之腧,“内连五脏六腑”而内存一身之正气称为“利”贞,脑心通过其心主之脉足太阳经“内连五脏六腑”使之整固持久称为“贞”
小心脑心之体“虽具于方寸之间”,但其理“则实与天地(之心)同其大”,所以人之心即天之心,天之心即人之心,人之心“则实与天地(之心)相流通”!
王阳明说: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皆以天根、天心、天理为根底,“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所以“心统五官……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
即视、听、言、动不仅仅是感官的活动,而且是心的生生之性和生生之理,是心之所发,若无心参与其中,只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生理活动(元神)是心理活动(识神)的基础一样,视、听、言、动(识神)之感觉信息必须经过脑心(元神)的中转处理后发射到大脑皮层才能够产生视、听、言、动之运动信息,否则只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之,感觉信息的传入感应则是脑心生生不息的生发条件,有感则生生不息,无感则不生!
王阳明说:“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
心生为性,心即理也,视、听、言、动实际上都是性命之根脑心的生生之理,是脑心把反馈来的躯体感觉信息转化成躯体运动信息,是脑心“心有征知”“当薄其类”后发送到相应的大脑皮质,以产生躯体运动信息,是心之所发,“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脑心元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天理“以其主宰一身”!
王阳明说:“何谓身? 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 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
这个心是天理,是性命之根,是本心,而为最高主宰,并非是意识,是“神感神应”的识神感之、元神应之的感应之心—本心、天心之道心!
张载的《正蒙·参两篇》说:“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只有在脑心性命之根的感应后才能够产生出通达全身的运动信息,没有“感”和“通”,脑心太一之根也就没有意义了!
《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性命与生命有别。性,从心从生,心生为性,生是心的本性,故天地之心就是生物之心!
《说文解字》说:“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
性命是生命之根,藏于内;生命是性命之象,显于外。性在心中,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性在丹田命室脑心中,是天根所在;命在身中,生命是脑心中的性命生生不已的外在征象,如同草木一样,枝繁叶茂只是根的外在征象,生命只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总称,没有心理活动就没有身形活动,人身就是个活死人(植物人),没有生理活动就没有生命活动,生命也就终止了!
精成而脑心生,脑心是人体内的“天植灵根”,根就是心,心灵感应是根的本性,感而遂通,生生不已,根的本性就是生,所以心生为性,乃是天性和天命!
性在心中,寂然不动,为精神之根基;命在身中,是生生之命,为魂魄之所寄!
身无病,则性命畅通;精根不腐,才能感而遂通!
性命双修,形神合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张伯端《悟真篇》:“心者道之体,道者心之用。性在心中,察心观性,则泥丸圆明之体自现,生长壮老无为之用自成。”这就是泥丸脑心上丹田泥丸宫、玄牝之根道体之所在!
王阳明说: “心即性,性即理,心即理也。”心本有性,性在心内,所以天性就是天根,天根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心,天心就是天道,天道就是天命,理在心中,道在理中,所以“道即心也,心即道也;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天心者,道心也。”都是道家的精髓!
心,在儒曰天心,在佛曰佛心,在道曰道心,在人曰本心,天心就是道心,佛心就是仁心,本心就是良心,心心相印,心连着心,都是同一个心!
心生为性,儒、释、道都是以“生生”为本,“心生”就是最高的价值取向!
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脑心居玄窍虚窍道窍根窍神窍,禀虚灵而含造化,此不就是脑心转化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具一理以应万机,而主宰机体内外脏腑百骸?!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以“理为太极,理具于心”解释邵雍的“心为太极,道为太极”,所以有“心即理也”的论语。南宋俞琰在《易别外传》中说:“在易为太极,在人为心。人知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道在理中,理在心中,心为道之器、为太极之本体,为精神之舍宅,易、道、理、心、太极、精、神其实是一回事,是互通互用的,但“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精是最根本的,易、道、理、心、太极、神实际上都是“精”衍生出来的哲学概念!
正是:
方寸之心心虽小,实与天地同其大;
小心脑心虽其小,实与天地相流通;
心即道也心即理,脑心是道又是理;
天人一理心即理,道在理中道即心;
道心心理即道理,道在心里即道心;
脑心是天又是理,天理道理是一理;
伤天害理折其寿,修心养性理长久;
允执厥中养脑心,神光一道照须弥!
在人体内,心就是太极的代称,也是道的同义语!
陆陇其太极论》说:“夫太极者,万理之总名也,在天则为命,在人则为性,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以其有条而不紊则谓之理”“天命之谓性”,性在心中,乃是天心和道心,以道心度仁心,乃是良心,良心出良知,良知就是天理,这应是宋明理学和心学的精粹!
《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心有“人心”和“道心”两个概念,程子也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人心为私欲,蠢蠢欲动,道心为天理,寂然不动。“人心”有思有欲,行为变化多端,故惟危;“道心”无思无为,全是天理,一心一意,替天行道,中正微妙,故惟微!
朱子说:“人心生于血气,道心生于天理。”所以“人心听命乎道心”,道心居“方寸”宰制“下识心”!
人体之心有道心和人心之分,人体之神有元神和识神之分,脑心元神是为脑神,也可称之为“心神”,但与血脉之心的“心神”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吕祖百字碑注》也说:“心有人心道心之分,有真心假心之别。道心者,本来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心,为真心;人心者,后起有识有知七情六欲之心,为假心。真心益人寿命,假心伤人性命”“盖先天之炁,藏于道心也。道心为体,先天之炁为用,同出异名,道心即修道之宗祖。夫道心者,主人也;人心者,奴仆也。认得道心为宗祖,以主人而使奴仆,奴仆听命于主人!”
显然这是元神与识神、脑心与大脑的关系,但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元神识神不分,道心人心不分,把假心当真心,“可叹苍生错认心,常将血肉当黄庭”,一千多年前的白玉蟾就已感叹,但如今仍然如此,实属遗憾!
《医学三字经》曰:“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者也。”这个心发生的神具有推陈出新、生长壮老、日新月异的生生之机能,是生生不息、新陈代谢日日新的心,它有着先天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是不可以倒退的,儒、释、道三教都以“生生”为本,同根同源,心心相印,都是一个生生不已推陈出新的心!
心,具有一体义、感通义和生生义。脑心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它通过自主神经网络系统将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具有“一体义”;它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的反馈中心和运动信息的发射中心而具有“感通义”;它具有先天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决定着人体的一切生理生化进程而具有“生生义”。所以脑心就是人体的天心和本心,也是无思无为的仁心、良心和道心,与有心(有思有欲)之心不同
《太清中黄真经》曰:“一者,上虫居脑宫。”《洞玄神诀》注解:“上虫居上丹田,脑心也!”
一者,太一也;脑宫,泥丸宫也;上丹田,泥丸宫也;脑心,太一也,都是意指脑髓中央的泥丸宫及居住于内的“太一”“脑心”!
上虫就是太一,就是脑心,生命之室上丹田泥丸宫就是“太一”“脑心”所居住的天庭和天宫!
上虫,犹言精虫,含遗传信息,携带DNA,惟精惟一,专司造化,是上上虫,故称为“上虫”!
精虫,居脑宫,允执其中,以“精成而脑心生”!
精虫,居上丹田,虫居丹田必成精,以“精成而脑心生”,故上虫,脑心也!
“一者”,根也,故“脑心”性命之根也!
脑心居上丹田泥丸宫,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是脑心元精修炼气化的场所!
脑心生命之根扎根于上丹田,在这块生生不已的“田地”里,生命之根生长出了贯穿于十二经之腧的足太阳之脉而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所以脑心居上丹田,就是上天赋予人体的性命之根,是“天植灵根”!
心是根源的代称,根不能脱离渊,如同鱼不能脱离水,根深渊源是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渊”之寓意,故脑心深居于根窍、道窍、祖窍、昆仑根源吉祥之地,强烈地隐喻出它所包涵着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和蠕动的特性,上虫蠕动就是上天赋予人体的生物能,就是上天赋予人体的发动机,就是人体的生命之动源,上虫蠕动就是人体自带动力的脑芯片!
有虫必有洞,虫居丹田必打洞,玄窍、虚窍、道窍、根窍、祖窍、神窍、中窍、橐龠、玄关、脑宫、天宫、泥丸宫就是上虫打的洞,统称为“虫洞”!
上丹田的“虫洞”就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时空洞”,是“先天而生,后天而接”的总洞玄,穿越“虫洞”就是先天与后天的跨越,虫洞也正是“后天而接”“引而即来”“感而遂通”的时空洞!
虫洞就是颠倒黑白(阴阳)的“时空洞”,是黑道(阴)进,白道(阳)出的时空穿越,它是太极阴阳黑白颠倒、阴阳转换的洞玄,是瞬间将极端相反的事物关联在一起的“时空洞”,穿越“虫洞”就是阴和阳的变幻,如同脑心泥丸宫就是将机体内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阴)吸入其洞玄(引而即来)瞬间转换成运动信息(阳)再发射出去(推而即去),是阴进阳出、黑白颠倒的转换,是“感而遂通 ”的时空隧道,它是后天识神与先天元神交汇、转换的“空间站”,也是任督二脉阴阳之气瞬间穿越转换的“时空隧道”!
脑心居虫洞,就是上虫,上虫蠕动就是上天赋予人体的生物发动机,它有着先天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自动自律,自带定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内分泌系统和下丘脑—交感干—内脏运动神经系统而推动着人体生长壮老生命之进程(推而即去),通过起源于生命之室的足太阳经运送脑心元精化生的元气随目系出生命之门目,然后入五脏六腑之腧而推动着人体生长壮老生命之进程(推而即去)!
脑心上虫“真精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要皆自微而著,由小而大,自近而远(黄元吉)”源远流长主宰着人体生长壮老生命之进程,体现着元神的最高主宰作用!
脑心居虫洞,是“后天而接”“引而即来”“推而即去”“感而遂通”的时空洞,所以它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引而即来”黑白颠倒、阴阳转换“推而即去”的时空洞!
正是:
丹田虫洞有上虫,上虫蠕动生物能;
橐龠玄窍藏精虫,元精溶溶是动能;
太极神来太阳神,太极昆仑在苍穹;
阴阳黑白颠倒颠,扭转乾坤在昆仑!
脑心上丹田泥丸宫是生命的中心,至少有几十种称谓,集中了道学生命文化的全部精髓,蕴含着及其丰厚的哲学智慧和生命哲理,无所不通:
脑心居生命之室,是命门藏精的命室,“精藏于此,乃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的“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先天之太极”!
脑心居命室,是“人生先生命门”的“精成而脑心生”!
脑心居泥丸宫,是元神所住之宫,是“太一帝君”居住的天宫,也是“心主”的宫城
脑心居太阳宫,是太阳宫中的“太阳之精”,是“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的太阳神,是“精神之所舍”的天宫太阳宫!
脑心居天宫,是“天一所居”的天庭,是太岁所住的天宫!
脑心居天宫,是人体内的天心,天心以天精为体,以谷神为用,所以脑心命门就是“精神之所舍”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脑心居乾宫,是人体内的乾元之体,它圆陀陀,光灼灼,是元亨利贞造化之源泉!
脑心居丹田,是丹田里面的丹心,丹心就是性命之根,性命之根在这块良田上生长出了生命的主干线—十二经之首的足太阳经,生长出了能够主宰人体生理活动和生长壮老的下丘脑—交感干—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靶腺内分泌系统!
脑心居丹田泥丸宫,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场所,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的转化中心!
脑心居方寸,其体“虽具于方寸之间”,但“实则与天地之心同其大”,其用“虽发乎方寸之间”,但“实则与天地之心相流通”!
脑心居天庭,天庭是上帝居住的地方,人体间所有脏腑的不平必然要状告反馈到上帝那儿去,以求得上帝主持公道和平衡!
脑心居黄庭,是《黄帝内经》真正的心,与血脉之心相比,它就是“小心”之“真心”!
脑心居虚窍,正是因为有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脑心元精才能发生气化,以“精化为气,气化为神”,而产生元气和元神!
脑心居虚窍,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脑心居虚窍,空虚之窍生命之室乃是脑心所居的“虚室”,是“虚室生白”道行天下之寓意!
脑心居神窍,是“百神所集”的“诸神之领袖”,是“率领诸神”的“百神之主”,是“总成岁功”的太岁神
脑心居根窍,“天植灵根”,是先天植入人体的性命之根,也是归根复命之窍!
脑心居道窍,道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仅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归根复命”“引而即来”的反馈中心,还是机体内外所有运动信息“奉天承运”“推而即去”的发射中心,而“感、动”天下之!
脑心居中窍,以中致和,生生不息,以中致用,感通内外,主宰生长壮老已!
脑心居总窍,是一窍开百窍皆开的总开关,是一洞通百洞皆通的总洞玄!
脑心居玄窍,是玄窍之玄牝,左玄右牝,所以脑心是由左右两半丘脑所构成!
脑心居玄关,一进一出,出玄入牝,是“阴进阳出”阴阳之气转换之中心!
脑心居昆仑,是“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的宇殿天都,是人体的“绝地通天”之路!
脑心居虫洞,是“先天而生,后天而接”的时空洞,是“感而遂通”的时空隧道,是后天识神与先天元神转换的空间站!
脑心居橐龠,橐龠一呼一吸就是生命之门的“呼吸之门”,生命之气一进一出,是人体的生命之原!
脑心居橐龠,犹如风箱里的活塞(转换器),风箱一拉一吸(“引而即来”),一推一呼(“推而即去”),它是阴进阳出黑白转换的时空洞,是机体所有感觉信息(阴)和运动信息(阳)阴阳之气进出、转换的场所(虚而不屈),而脑心则是风箱里边阴阳之气交汇的转换器,是阴阳之气阴进阳出、阴升阳降、上下环转、反复其道的发动者,是一气周流的原动力(动而愈出),如果脑心“生气独绝于内”,橐龠没有感觉信息(“引而不来”)和运动信息(“推而不去”)的阴进阳出,气机就将“坚滞而不流”,机息则神去,神机就将化灭矣,脉平而死,复归于无极!     
《黄帝内经》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人。”人之心既然有争议,我们就应从天地之心去寻找人体之心的道理。人道本乎天道,以天道推人道,天之心就是人之心,天心、道心、本心都是一个心,都是以精为体的心,都是“心为太极”的心,心心相印,心连着心,认识了天地之心,就能从根源上以简驭繁把握以心为主宰的中医学说,从根本上去认知人体之心,以寻回人体失落的心--脑心命门之“小心”!
站在脑心性命之根的深度,十二经之纲的足太阳之脉和奇经八脉之首的督脉,其起源于脑心之根的源流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
站在脑心道心的深度,筋骨、血气之精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心,“万物归于一”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
站在脑心天根的深度,“目者宗脉之所聚”的归根复命、“诸脉者皆属于目”的奉天承运,就可以得到解答!
站在脑心天心的高度,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
站在脑心天心的高度,脑心命门与五脏的天地阴阳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
站在脑心道心动力之源的高度,“反复其道”“一气周流”“上下环转”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
站在太极太阳天精天根天心道心的高度,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
正如刘明武所说:太阳天心,可以解答一系列千古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