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昊说瓷|斗彩替代青花  釉上彩瓷时代

 一视一界 2022-10-12 发布于湖北

当前,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一种复古之风,什么“崖山之后再无汉”。与之相呼应,陶瓷界也一味出现追思高古宋瓷的现象!在这种语境下,吴昊说瓷再讲釉上彩瓷就显得不合时宜,但历史还是历史,该讲时还得讲。

汝窑圆洗

我们常说,好色是人的天性。通过线条和色块,来表达甚至喧泄自己的情感需求,这是人类文化社会一个永恒追求。宋瓷,特别是宋代中的五大名瓷,它们在高温下追求釉色的自然肌理变化(如,宋汝窑圆洗),加上当时文人的喧嚷,赋予其精神的追求,足以与同时代的诗词、字画庇美。既便这样,但当时仍不排除大家在瓷器釉面上进行的加彩尝试。

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那么有人要问,在宋,甚至宋之前,我国瓷业为什么没有彩瓷,只有青、白瓷,及后来的钧瓷系列?目前,因为国内研究中国高古彩瓷的人不多,加上实物有限,以上问题谈得很少。

据现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遗存分析,其实我国宋唐之前就出现彩瓷,受当时工艺技术限制,釉上彩绘装饰后的瓷器不仅达不到大家想要的艺术效果,反而冲淡了瓷器原有的美感,如上图《宋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枕面中心绘骏马疾驰,马儿四蹄飞扬,尾巴翘起,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边用黑彩描绘宽、窄边线各一周。枕侧面绘卷枝纹,底部素白无釉。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寥寥数笔,把马戏表演中的精彩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但是,以上仅是瓷业人的语言,如果把它放到同时代字画作品面前,如宋佚名的《槐荫消夏图》,我们就会发现相互间差距太大,做瓷人有自吹自擂之嫌。

《槐荫消夏图》佚名

在我国宋代,中国瓷业人便把单色釉瓷的生产推上了巅峰;宋后,到了元,宋瓷再走不出自己,这时出现了一种比单色釉面冲出力更强的釉下青花彩瓷。釉下青花彩瓷借助当时窑炉技术的革新,材料“二化配方”的发明,西亚人向中原输送的钴料,一举占据大元帝国瓷业产生的主流,并导到其他瓷业品种的迅速衰落。

这时中国釉上彩瓷,在宋、金基础上,也呈现出黑彩、红绿彩等综合发展的势头,但是,与同时期强势的釉下青花彩瓷比,中国釉上彩瓷则显得单簿、小众化。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格古要论》中叙述“元代烧小足印花者,内容枢纽字者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可见,评价不咱的,但还是引起重视。

金、元代红绿彩瓷碗

到了大明王朝,我国釉上彩瓷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明洪武时期的红绿彩瓷在元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画工更加精细,工艺更加娴熟。

明洪武景德镇官窑红绿彩花卉纹盘瓷片

至了明永乐、宣德二朝,我国釉上彩瓷更加得到新的进展,它们在红绿彩基础上,出现了绿地酱彩、绿彩、红绿、黄彩、黄地堆绿、金彩,青花填红、填绿彩,青花装五色(即我们今天说的斗彩);产品多样,款式更加丰富。

明宣德斗彩莲池鸳鸯盘

在我国瓷业史上,靠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支撑起来的釉下青花彩瓷帝国,从元到明中期,历经二百余年;进入明成化中晚期,随着进口料的告罄,生产中改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平等青,青花颜色浅淡闪灰,线条纤细,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色泽艳丽,青中泛紫,发色晕散自然,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有着巨大差别。在大家当时失望中,成熟的成化斗彩工艺,以青花作釉下彩勾画轮廓,上面填彩,二道加成,综合烧造出来的视觉艺术效果,娇巧玲珑,清新秀丽,正好弥补器皿上平等青料形成的不足。与前朝瓷器相比较,前强劲,后柔美,各具风韵。

明代成化斗彩花蝶纹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历史上,明成化斗彩瓷,以成化鸡缸杯为贵,也最具代表。对于它的历史评价,成化本朝就有“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今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说。

斗彩海水龙纹字盖罐

明成化斗彩瓷不仅为我国历经几百年发展起来的釉上彩瓷赢得自己的地位,也为中国下一个瓷业盛世---釉上彩瓷世纪的到来,拉开序幕。可以说,明成化中晚后,中国瓷业正式进入釉上彩瓷时代,釉上彩瓷的发展也由此走上快车道-------

作者:吴昊,江西临川人,长期居住景德镇,主要从事陶瓷文化的创作、理论研讨、文化推广工作。目前,创作的作品有小说《最后的官窑》《珠山八友》《大师外传》《国审》,剧本《大清督陶官》《大红店》《快乐乡村》,杂文集《从门缝看世界》,艺术品理论《陶瓷艺术品经济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