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唯书艺师生缘——忆刘维哲老师二三事

 艺趣看点 2022-10-12 发布于天津

刘维哲

只唯书艺师生缘——忆刘维哲老师二三事

作者:吕鸿堃

那一年,我正在十七中学读初中,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如何正确规范抄写大字报”的讲座中,我有幸近距离接触刘维哲老师,并成为最早跟他学书法的学生。

几年后,学校教学回归正常,还成立了书法活动小组,刘老师负责书法组的活动。当时恰逢中日建交,组里的师生们在刘老师指导下积极创作参展,不少作品获奖,我也是受益者之一。

刘维哲先生书法作品

那时,市面上碑帖临本匮乏,我常到劝业场二楼天祥商场古旧书店去搜寻碑帖临本。刘老师为我详尽地介绍相关碑帖知识,并提出购买建议。在购买古旧碑帖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几位书友,看到他们哪本书有价值,我就告诉刘老师。刘老师让我将碑帖借来,敷在拷贝纸上用毛笔双钩下来留着参考。我曾经参照中国传统白描,借用游丝描法双钩了《赵之谦北魏书》,借用铁线描法双钩了武威汉简放大本,借用山水画的点皴方法摹拓了《铁云藏砖》中的部分汉砖画像、图案。装订之后刘老师以行书题签,使之大为增色,一直珍存至今。

后来我又借得艺苑真赏社出版的珂罗版《吴昌硕石鼓文》。刘老师提议用油印的方法制作多本。他亲自指导我先用蜡纸铺在原作上,用铁笔轻轻画出字形的线条轮廓,然后再垫在钢板上,刻成可印刷的字迹。我们师徒二人合作成功印制了二十余册双钩本,而且还有两册是以毛边纸油印制成。这大概也是前所未有吧?

由于石鼓年代久远,吴昌硕所用临本,虽然是较早的精拓本,但原拓中的字也多有磨泐漫漶,大师则多以己意度之。我初习石鼓,对不少文字拿捏不准,于是便向刘老师请教。刘老师认为,这一问题只有深入研究才可破解。随后,我从书友那借得《石鼓文研究》(郭沫若著)、《周宣王石鼓文》(影印拓片)和《金石古文》,供刘老师研究参考。刘老师参考吴昌硕的石鼓字形特征,逐句逐字编出释文,并以行书题写长跋,文中有很多是刘老自己的独到见解。

刘维哲先生书法作品

刘老常说,只写字不明史,难达到更高的境界。他亲自把寿石工的《书学》刻成蜡版油印出来送我研读并送友人讨论。由于行文半文半白,且所列书家又多用字、号、斋名,我读起来吃力,有时如坠云雾。在刘老师指导下,我从学习白话文的书法史、书论开始学习,然后再回过头来读《书学》,经过这个过程,我对寿先生的原著有了更多的体悟。这些似与写字无关的东西,已带我融入学书之中。后来刘老师还建议我:一定要多学一些书法之外的文化经典,会有助于提高书法水平。我按刘老师的要求,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以至对诗作产生了兴趣。记得他向我特别推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杜甫诗选集》和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两书,读后愈感相见恨晚,并生发了要写诗的热情……

上大学期间我开始系统研习书法,刘维哲老师带我拜访李鹤年、齐治源、李文渊等津门名宿,让我在艺术修养上打开眼界。后来,我曾流露出很喜欢刘松庵先生的书法,刘维哲老师又为我讲解刘老的书法特征、传承和达到的高度,并为我求得刘松庵先生的墨宝。

刘维哲先生篆刻作品

刘老师自刻的一方闲章“平生唯恐误人”和自撰联“慎思慎取,不泥不随”充分表明了他的心迹。刘老师认为,摄入的艺术营养,要融于自身的性情特点。所以,他教书法总是先要看学生自身的书写特点,然后再筛选出与其所书有相似特征的古代名碑帖,作为临本,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临写不在多,而在有思考,先要读帖明察点画及字形,每每于心,然后下笔。

刘维哲先生篆刻作品

作为追随刘老学习书法、篆刻二十余年的我,只唯书艺而结师生缘,而又不唯书艺,识得刘老的为人、学养、品德……君子谦谦、师表俭俭、书印煌煌、德馨远远。在“燕京印才 沽上师表——刘维哲先生书画印暨古碑帖收藏展”线上举办之际,奉献小诗三首,纪念恩师。

其一:如烟往事记流年,大字报中探笔源。抄写点评张贴处,糨糊雨水冲斑斓。

其二:铁笔誊抄寿玺文,秉承薪火接墒臻。正名书道辩纹理,蜡纸空霑油墨痕。

其三:染料调和当墨汁,抚临圣教传经时。砉然挥运凝全力,熠熠满幅念我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