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州学院奖励非虚构写作 作家携《活在吾乡》现场助阵

 新用户20563a3r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有些人,漫不经心向我诠释着人性的复杂;

          有些事,悄无声息向我传递出生活的温暖……

                                             ——覃炜明

梧州学院奖励非虚构写作,作家携《活在吾乡》助阵

                    文|森记 

410日晚,梧州学院明理楼303教室,暖风习习。

由文学与传媒学院组织的“2018年非虚构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莫敏教授和文学与传媒学院100多名师生出席了颁奖仪式。

和以往颁奖仪式不同的是,本次出席颁奖仪式的还有一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位列“开卷”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51位的中国当代乡土散文《活在吾乡》的作者覃炜明先生。

覃炜明是广西苍梧县人,早年毕业于梧州教育学院(今已经并入梧州学院),现居在广东顺德。其散文集以纪实手法,集中反映苍梧县武界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和人际关系,堪称近年流行的非虚构写作的范本。在清明回乡扫墓时候,作者了解到梧州学院举办非虚构写作大赛,在网上购买了其散文集《活在吾乡》作为征文奖品,将颁发给获奖作者的时候,欣然接受文传学院邀请,借机会到颁奖仪式现场,为获奖学生签字留念,并结合《活在吾乡》的写作实践,和现场100多位师生分享了十年非虚构写作的体会。

当天晚上,第一次站在高校讲台分享《活在吾乡》写作体会的覃炜明先生,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他以散文集《活在吾乡》中大家熟悉的篇章——《妈妈,苦命的妈妈》、《阿娘名叫黄淑贞》、《六舅典陶》、《弟弟小哲》、《父亲名字叫建中》、《五舅若飞》、《正达三伯爷》等20多篇文字作为例子,就如何用细节、用动作、用语言,乃至用他人的口述写活人物进行写作技巧的演绎,并披露自己是如何通过长期坚持写日记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他认为,非虚构写作,“情”乃写作之根,“真”乃写作之魂。好的作品,应该写出人生真阅历,所谓好诗不过近人情,好文同样应该更近人情,“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

关于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关于一个小乡村的社会,关于卑微人物的个人成长,关于写作的甜酸苦辣……作者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将来自十几年历练的写作体会,给现场学子很多启发。学院图书馆的李凯旋博士听完讲座后发表感慨,认为《活在吾乡》用了十年写作,写的都是至亲好友,街坊邻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细节生动,社会反响很大。此书是作者大半辈子的结晶,算作自传,也是他的故乡,家庭的人物传,苦难史,苦难是一笔财富,当他走出苦难又回望凝眸书写时,他说想起母亲他就掉泪,李凯旋说:我信,就像我回忆我的母亲一样。

“人生就像冰糖葫芦,味道是又酸又甜的,往事不堪回首中。”李凯旋认为,作者用文字将故事串了起来,变成佛珠,怀念故人,把自己的写作体会分享别人,更是“普度众生”!

文传学院院长莫敏教授自始至终参加讲座。她寄语现场的学子,要向本土作家学习,学习其十年磨一剑的写作态度,学习坚持写身边人的题材选择,在非虚构写作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水平,不断获得新突破。

当天晚上,覃炜明还向梧州学院图书馆赠送了5册《活在吾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