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不小心,闯入一幅南国古村风情画中,这里是南海松塘翰林村

 极客行天下 2022-10-12 发布于湖南

越来越喜欢有着一定历史和文化的南国古村,总是在乐此不疲地寻觅着。当我的脚步来到南海西樵松塘村时,忽然感觉自己穿越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神仙村落,宛如一幅南国风情画,让人恍如梦中。南海西樵,是佛山的经济重镇,所以,要想找到一处未被工业化侵蚀的地方绝非易事。当穿过松塘第一门后,感觉这里就是一块净土。

松塘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和很多古村一样,其始祖区世来也是为避战乱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宋咸淳九年(1273年),区家族人一路艰辛,来到这块风水宝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终于发展为今天的样子。当年,这里属于金瓯堡九图乡,先辈们以姓为名,取名区村。因为当时宗祠对面的山上生有高大的松树,村子的中心有绵延数十亩的大鱼塘,所以就有了“松塘”之名。

到过这个村子的人都会觉得特别美,非常舒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房屋高大、庭院精美吗?其实并不是,这里的建筑和岭南其它地方相比,并无特别之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村落的布局合理、空间开阔,给人带来的轻松不压抑的感觉。村子中间是大片的鱼塘,所有的祠堂古庙和民居小楼都围绕着祠堂而建,池塘周围还留有宽阔的道路,塘边则绿树成荫,十分干净利落。如此完美的居住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怎能不长命百岁,所以这里是有名的长寿村。

穿过扭拧门楼,来到古村之中,对面池塘中的荷花还没有完全凋谢,依然能够送来清香。从一片宗祠古庙前经过,看到池塘中间的堤岸上古榕参天,不少村民在这里闲坐聊天、打牌下棋,好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忍不住被这种放松的环境所吸引,也走进这片清凉之地,在荷塘边坐了下来,享受着水面习习吹过的凉风,努力放空着自己,却好像怎么也做不到。紧张的都市生活,让自己停下来似乎是件很难的事情,哪怕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会被手机上的各种应用搞的精神紧张。看着几个大叔围坐在石桌上打牌,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真羡慕这种简单的快乐。

这几棵大榕树营造的小天地,俨然就是村民们的会所和俱乐部。在这片小天地的尽头,立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写着“翰林门”三字,十分引人注目。只明清两代,松塘就出了进士5名、翰林4名、举人20有加,这块牌坊表达的正是族人对于读书的重视。在祠堂古庙之间,还分布着社学、书舍和家塾,这也是区氏后人良好家风的体现。牌坊的另一面则写着“承先启后”,旁边的一副对联写道“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正是松塘文化传统的真实写照。

门楼附近,有块“积德读书”的石碑,就好像座右铭一样,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每一位村民,也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肃然起敬。

村子中心位置的水塘边,有一大片旗杆夹,排着整齐的队伍,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旗杆夹是科举时代的见证,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最好表达。看着这一排排石头上刻着的名字和成绩,眼前浮现出他们挑灯夜读的情景。村里依然保留着崇尚读书的传统,对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给予奖励。

村中的孔圣庙虽然不大,但历史悠久,足以见证古村尊师重教的传统。庙中供奉也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祭台上供着三尊神像,中间为文昌帝君,左侧魁星,右侧孔子。文昌帝君掌管功名禄位,自然放在中间;魁星曾连中三元,是读书人心中的神;孔子则是儒家的祖师,与封建社会密切相关。这种供奉方式倒是第一次见到,想想也非常有意思。

(极客行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