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鸭湖建成64年,治理泥沙耗费31.6亿,清淤扩容“美中不足”?

 云语禅心 2022-10-12 发布于河南

在河南省汝南县境内,有一座超大型的湖泊型水库,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

宿鸭湖是我国在1958年修建成的老水库,同期兴建的水利工程还有新丰江、新安江、丹江口等水库。与众不同的是,宿鸭湖并非峡谷型水库,而是平原水库,其特征是湖面宽广,湖盆平缓,水流缓慢且透明度低(平均为11cm)。

文章图片1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宿鸭湖的规模级别为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标准按10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大坝全长34.2km,顶宽4~7米,蓄水面积达239平方公里,为下游驻马店的汝南、平舆、新蔡、正阳四县及信阳市部分县区提供庇护,防洪地位十分显要。

文章图片2

作为一座综合型水库,宿鸭湖在运行中却积累了诸多“弊病”,最突出的隐患之一就是泥沙淤积。据资料记载,建成初期的宿鸭湖平均水深1.4m最大水深5m,高水位面积达113.3平方公里,岸线发育系数1.35,不存在明显的湖汊和湖湾。

文章图片3

运行64年来,宿鸭湖经历了20多次大洪水,大量泥沙沉降湖底,形成了深厚的淤积层。根据2015年的实测调查,湖内的淤积量高达0.7亿m³,最大淤积深度达到3m,湖区的死库容基本处于淤满状态,防洪、生态、发电、灌溉等效益深受影响。

文章图片4

泥沙淤积是水库和湖泊最大的生态威胁之一。据调查,我国水库的年淤积率占总库容的0.5%~1%,全国水库的淤积总量保守在1000亿m³以上。淤积的影响不容小视,一是会导致湖库老化,有效容量减小,综合效益降低,二是导致湖床抬高,形成“翘尾巴”现象,加剧沼泽化、盐碱化。此外,泥沙还是污染物的载体,沉降后导致内源污染累积,后患无穷。

文章图片5

小浪底水库排水排沙

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宿鸭湖地处中原,泥沙淤积为何会如此严重?事实上,淤积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内因是宿鸭湖地形特殊,平缓的湖型创造了淤积条件。作为平原水库,宿鸭湖具有湖床比降小,面积大而湖盆浅的特点,上游来水进入湖区后流通缓慢,而下泄通道又过长,因而堆积严重。另一内因和选址有关:在建库前,宿鸭湖的主河槽原本是大面积的耕地,壤土深厚,腐殖质丰富,经过60多年的浸泡,逐渐转变成深厚的淤泥。

文章图片6

宿鸭湖生态湿地(图源大河网)

外因则和洪水的侵入有关,这也是湖区淤沙的主要来源。1975年8月(距今47年),河南板桥水库因特大洪水出现溃坝,下游的宿鸭湖承接泄流洪水,同时也承接了大量的冲淤物。此次洪水产生的洪峰流量大,规模空前,宿鸭湖因此患上“泥沙病”。

截止2011年,宿鸭湖的有效库容已不足设计库容的20%,平均水深不到2m,蓄水、削峰等功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清淤扩容势在必行。

文章图片7

经过调查和科学判断,驻马店市政府在2015年首次提出了宿鸭湖的清淤扩容项目,这是我国水利史上首个大型水库的清淤工程,受到了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8年,万众瞩目的清淤工程终于开工,总投资高达31.6亿元,投入8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预计将清除9100多万m³的淤泥和土方。显然,清淤量高于淤积量(约7710万m³),不仅能彻底清除淤沙,还能新增额外库容,总库容量将增加到16.58亿m³

文章图片8

宿鸭湖绞吸船(图源驻马店网)

按照规划,工程总工期设定为5年,全湖65%以上的区域水深将超过2m,蓄水、防洪、自净能力显著提升。湖内的景观将被重塑改善,挖出的土方用于堆建3处人工岛,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

增加库容后,宿鸭湖还将“一湖多用”,为灌区80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为驻马店市、上蔡县等地供水0.62亿m³,同时保证每年下泄生态基量0.9亿m³,“绿水青山”的蓝图初现。

文章图片9

宿鸭湖抽沙清淤(图源驻马店网)

值得关注的是,清淤扩容工程不仅保住了水源,还保住了宿鸭湖的另一张名片:渔业招牌。

宿鸭湖的首要功能是防洪,但其渔业生态向来也备受关注。早在80-90年代,国内学者就对宿鸭湖展开了专项研究,发现该湖天然适合养鱼,尤其适合放养鲢鱼和鳙鱼。

1991年,魏青山等学者发表的一篇文献显示:宿鸭湖内浮游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约为0.02%,湖水氮磷含量丰富,湖泊类型评估为中-富营养型,估计每公顷水面可生产253.08公斤野生鱼,每亩约合16.8公斤

文章图片10

凭借天然的营养优势,宿鸭湖的捕捞业蔚然成风。据记载,湖区出产30多种鱼类,常见鱼种有鲤鱼、鲫鱼、鲢鳙,其中以鲤鱼最为出名。为充分发掘宿鸭湖的潜力,当地渔业部门从2003年实施责任管理制,科学控制鱼类密度,基本能实现“当年放苗、次年出鱼”。

文章图片11

宿鸭湖出鱼现场(图源驻马店网)

在淤泥较深的水域,大量的河蚌蛰居湖底,资源量颇为惊人。根据水生生物调查估计,宿鸭湖的河蚌等贝类的资源量高达6000吨,平均每年可生产1000吨,其捕捞方式是利用类似于钉耙的渔具在湖底打捞,单条渔船一天可采收1.5~5吨。

文章图片12

宿鸭湖作业渔船(图源驻马店网)

至于鱼类,资源量则更加诱人。湖区渔民总结出了分时段、分策略捕鱼的经验:在春末夏初,主捕翘嘴红鲌、青烧红鲌等鲌鱼,先在特定区域放置草把(起诱鱼作用),再利用大抄网围捕;夏秋时节则利用“迷魂阵”捕捞鲤鲫鲶鳢,渔民敲击船只驱赶鱼群,将鱼群范围收窄至张网处,网口越收越窄,最终在特定水域完成起鱼;到了秋末冬初,渔民则利用围网、拖网机械捕捞放养的鲢鳙、草鱼。

文章图片13

宿鸭湖的捕鱼场面多次被央视媒体记录,每年的销售量高达1000万斤,带动周边约3万人就业,堪称“中国鱼仓”。现场起捕的鱼个大质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鱼,如今宿鸭湖清淤扩容,蓄水量增加,生态鱼的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文章图片14

宿鸭湖渔获大丰收(图源驻马店网)

总体来看,宿鸭湖的清淤工程具有可观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但也有网友“吹毛求疵”,认为清淤工程也存在不足之处,那就是只能清淤,却无法提高宿鸭湖的排沙能力。

不可否认,宿鸭湖的排沙设施受到了当时建造水平的限制。上世纪50~60年代,国内修建的“元老水库”大多都有局限性:比如,制定的防洪标准较低,排沙、通航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低估了泥沙淤积的影响。例如:三门峡水库。

文章图片15

在宿鸭湖,排沙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湖区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有大坝、五孔泄洪闸、七孔泄洪闸、灌溉渠首闸、输水涵闸、电站,但缺少专用的排沙设施,湖区高差、过流构造和来水条件也降低了排沙效率。和挖沙清淤相比,自然排沙的成本更低,效果更显著,还可为下游的汝河补给泥沙,减轻河槽冲刷。因此,宿鸭湖“美中不足”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文章图片16

总体而言,清淤扩容工程仍能解决大部分“泥沙之患”,足以改变宿鸭湖“带病运行”的局面。再辅助汝河治理工程,增强对来水来沙的控制,“中国鱼仓”未来可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