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有士兵临阵退缩,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能不能通过装死的方式,来躲过一劫,事后再逃离战场呢?
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基本上都是近身肉搏,一旦上了战场,如果不奋勇杀敌,倒下的就是自己。但装死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不过,实际上,装死并不是一个靠谱的办法,有些时候,装死甚至比战死还要可怕。
首先,古时候的军队,会设立督察员,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军中的士兵。
在一支部队中,士兵们会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一位督察员。在战场上将军的命令,会一层一层往下传达,到了督导员这里,他们的任务,就是确保士兵们不会临阵退缩。实际上,古时候的军队,战斗力是参差不齐的。
古时候的兵役是强制的,如果国家正处在危难之际,就算是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平民百姓,也会被拉到战场上充数。这就导致很多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士兵,有怯战的心理。 
每次作战时,督察员都会监督自己的小组,如果有人畏战不前,督导员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所以古时候的那句:“后退者,格杀勿论。”并不是一句戏言。
其次,在战争结束之前,很难判断这场战争究竟是输是赢。
古代士兵在战场上立的战功,秦汉时期,汉承秦制,普通士伍(士卒)都是个人靠斩首数,一首升一爵。此后,也以割耳、鼻、头皮替代首级计功,除此之外,夺旗也是军功,而且仅次于阵斩敌将首级功。另外还有各种各样完成战役目的的军功,如摧敌,攻坚,攻城,破虏,选锋。
事后,会根据战利品来论功行赏。即便是有人躲过了督察员的视线,成功装死,一旦己方打赢了这场仗,装死的士兵是要起来,还是继续躺在死人堆里呢?
同行的战友们浴血奋战,都挂了彩,只有自己身上一点伤势都没有,甚至衣服上都没有多少血迹。一旦被旁人发现了,依旧躲不过被军法处置的命运。只不过一个是被督导员当场斩杀,一个是等战斗结束后,被押回大营处死。
不仅如此,一旦被扣上了逃兵,畏战的帽子,士兵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
即便是己方打输了,想要靠装死保住性命,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般情况下胜利的一方,都会打扫战场。为了确保战场上没有活人,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对敌军的尸身补刀,确保对方已经没命后,再去割下头颅和耳朵邀功。
即便是没有人补刀,战后也要处理遍地的尸首。古时候处理战场上尸首的方法,只有两种。
第一种是就地挖一个大坑,然后把尸体全部埋进去。第二种更简单,把尸体聚集起来,然后点一把火直接烧了。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疫病,如果有人选择装死,不论是哪种处理方法,都不可能有机会存活,到头来装死也就变成了真死。
所以在古时候的战场上,装死是根本行不通的。
士兵们就算不想要战功,也必须努力拼杀,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打赢了才能活下去。更何况他们背后还有妻儿老小,在战场上战死,只是自己丢掉了性命。如果临阵脱逃,一家人都要连坐。
所以说,装死躲避,理论上是可以,不过这要有非常好的运气,而且可能性极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