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药物可能诱发或加剧重症肌无力,如抗菌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麻醉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这些药物或影响免疫状态,或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或影响乙酰胆碱浓度。重症肌无力者需避免或谨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对药物作用的易感性不同,临床中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权衡利弊。 由于神经肌肉传递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因此,损害神经肌肉传递的药物通常仅在安全系数显著降低时才会引起症状,例如在活动性MG中,出现低钙血症、高镁血症,麻醉期间同时使用肌松药;或者当药物以高剂量服用或其浓度很高时,例如在肾衰竭时。 1. 氟喹诺酮类 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 作用:竞争性抑制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所有氟喹诺酮类都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并可能加剧重症肌无力者肌无力症状。重症肌无力者使用氟喹诺酮类存在病情加重的风险,需慎用。 2. 氨基糖苷类 药物: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和妥布霉素,引起神经肌肉麻痹的严重程度顺序为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或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 作用:可能是药物与Ca2+络合竞争,造成节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并降低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造成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阻断,可用葡萄糖酸钙和新斯的明治疗。 3. 大环内酯类 药物: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替利霉素等。 作用:有加重重症肌无力的可能,重症肌无力者慎用。 对已知有重症肌无力病史的患者应用以上三类抗生素使用时,应监测生命体征和重症肌无力体征。 4. 四环素类 药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土霉素。 作用:有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会使重症肌无力者肌无力加重。部分可用钙剂拮抗。 5. 其他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 对以上两类抗生素使用时应询问重症肌无力病史。 a. 苯二氮䓬类:地西泮、氯硝西泮。肌松和降低肌张力作用,大剂量对神经肌肉接头有阻断作用,MG慎用。 b. 巴比妥类: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用于呼吸困难的MG患者应注意避免加重症状。 c. 佐匹克隆、唑吡坦:可使肌张力减退,MG需注意。 重症肌无力病例如需要应用以上药物时,应在医生监测下使用。 1. 抗心律失常药 药物:普鲁卡因、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 作用:对钙通道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可影响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突触前终板电位,竞争性抑制突触后神经接头,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滞,进而加重重症肌无力,并可增强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的阻滞作用,慎用。 2. β受体阻滞剂 药物:普萘洛尔、阿替洛尔、醋丁洛尔、倍他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等。 作用:通常会带来疲劳、无力感,这使MG患者增加其溴吡斯的明用药剂量,但很少报道会诱导MG。为抢救病人而不得不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该尽量在神经科医师的配合应用,同时应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 钙通道阻滞剂 药物:硝苯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作用:可阻止肌肉动作电位及突触前传递,而减少神经递质释放,使神经-肌肉传导减慢,出现肌病、肌痛、关节痛、严重肌肉痉挛或横纹肌溶解等。其可增强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的作用,加重肌无力症状,慎用。 重症肌无力病人在使用以上药物时,应注意监测重症肌无力病情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附表:重症肌无力常见慎用/禁用药物 ![]() 严婧文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 范思远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医学博士,201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同年至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周立新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重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委员。 管宇宙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电生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国家神经肌肉病/周围神经病规范诊疗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
|
来自: 昵称314909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