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200天后,她终于官宣复出,全网震惊:这一幕,比想象的更可怕!

 茶境 2022-10-13 发布于浙江


去年,纪录片《无穷之路》刷屏网络。

摄影组一行人,深入内陆6个省份,10个贫困县。

他们的镜头下,记录了当地脱贫的经历,让世界见证了一次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图片

影片播出后好评无数,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

主持人陈贝儿,更是获得了“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时隔200多天,她又悄无声息地给我们带来了第二季《无价之保》。

图片

这一次,镜头聚焦在可可西里、新疆、大理洱海……

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大家并不熟悉的故事。

图片
如果你去过大理洱海,一定会对那里的风景印象深刻。

脚下是碧波荡漾,眼前是山峦叠翠,金秋时节的苍山洱海景色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图片

但这个青山绿水,宛若仙境的地方,曾经却是一副臭气漫天的光景。

纪录片《无价之保》中,镜头跟随主持人陈贝儿,为观众讲述了洱海以往的历史。

网上有人曾这样形容洱海:“洱海不是海,但却比海更能疗愈内心。”

美丽的客栈、碧蓝的天空、停驻的海鸟……来到这里的人可以享受悠闲的慢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眼望上去,它谈不上震撼,却总能让人为之着迷。

图片

因为绝美的风景,这里成了旅游的天堂,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据当地景区志愿者称,苍山洱海的游客平常只有每天100人左右,旅游旺季时会飙升到上万人。

而游客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

一方面,游客们遗留的垃圾,成了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瞅准商机的人选择来到这里开客栈。

为了节约成本,这些客栈会把污水、粪便、垃圾,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注入洱海。

图片

很快青山绿水消失不见。

曾经碧蓝一片湖面上开始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散发着阵阵恶臭。

别说来洱海赏景了,仅仅只是靠近它就已经令人十分不适。

图片

2016年,洱海爆发大面积蓝藻,水质迅速恶化,湖中的鱼类大量死亡。

图片

为了拯救脆弱的洱海,恢复曾经的碧海蓝天,国家投入90多亿建立截污系统,修建长达129公里的洱海生态长廊。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可以说,这次洱海保卫战中,所有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破坏环境很容易,但修复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幸运的是,经过几年的休养,洱海如今已慢慢恢复成我们熟悉的那个样子。
图片
不幸的是,洱海被毁的悲剧还在我们周围不断上演,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其实从未停止。

图片
除了内陆,海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这里是最容易堆积垃圾的地方,每年都有数不尽的垃圾排入海洋。

有数据统计——仅2020年,流入海洋的口罩就超过15亿只。

图片

近期,环保组织在夏威夷海域开展垃圾清理活动。

仅仅27天,就捞出40多吨海洋垃圾。

其他还未清理的区域,又会隐藏着怎样的污染?

图片

美国太空总署(NASA)曾做过一项调查,观测20年内,地球垃圾的变化。

1986年,海洋垃圾还只是零星点点,相比于地球广袤的地域毫不显眼。

图片

到了2013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的密集程度直线上升,让人触目惊心。

图片

虽然说海洋有很强的自我净化功能,可如此庞大的数目,显然已经超过了海洋的承受极限。

而且很多海洋垃圾韧性强,极难降解,如果不靠人为打捞,可以在海洋里存在很多年。

垃圾的数量和范围不断蔓延,甚至连南极都受到了影响。

前段时间,科研人员发现,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已经有了微塑料污染。

在南极洲最大的冰架上,19个采集的雪样中,每个样本都发现了微塑料。

图片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地球吗?

在我们不知不觉时,环境污染已经遍布全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改变了。

图片
生活中,总有人对丢乱垃圾的行为不以为然。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随手丢弃的垃圾,对其他动物来说,却是致命的凶器。

这些年,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悲剧,数不胜数。

2020年9月,一只麦哲伦企鹅的尸体,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科学家在它的胃里取出了一个完整的黑色N95口罩。

这只企鹅,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只被记录到的因吞食口罩而死的动物。

它原本只是想找吃的,却因为误食口罩而活活饿死。

图片

2019年4月,一头鲸鱼冲上意大利撒丁岛海滩,试图自杀。

解刨之后才发现,这竟是一直鲸鱼妈妈。

它的体内除了流产的胎儿,还有藏着44斤的朔料袋,完全堵住了消化道。

如果不是因为太过痛苦,它又怎会带着孩子一起赴死。

图片

而这些悲剧背后的推手,就是人类。

当然,也不要觉得受到影响只有动物,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我们,也难以全身而退。

近日,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在新西兰南部某海域捕捞的150多条野生鱼中,有四分之三体内含有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在被研究海域中无处不在。

它们先是进入海洋生物的体内,这些海洋生物最后被端上我们的餐桌。

图片

今年3月,荷兰的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22名志愿者中,就有17人的血液中含有微塑料颗粒。

图片

人们扔出去的垃圾,正在被自己吃进肚子里,这绝非危言耸听。

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回到了我们的嘴里、胃里、血液里。

当环境被破坏,当平衡被打破,后果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可怕。

我们以为远在天边的事,终归会报应在自己身上。

图片
《丧钟为谁而鸣》里说: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身处这时代,没有谁是旁观者,没有谁是局外人,那无穷的远,那无数的生命,都和你我有关。”

千万别等钟声真正响起,我们才意识到,曾经我们明明有机会拯救自己。

无数鲜活的例子都在提醒我们,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幸好,已经有很多人正在为此努力。

2011年,一位17岁的荷兰少年,设计了一种可以捕捉海上垃圾的设备。

有人预测,通过这项目,十年以内就可以清理太平洋垃圾带一半左右的塑料垃圾。

图片

印度孟买的versova海滩曾被视为“非官方海滩垃圾场”。

图片

一个叫Afroz Shah的男人见到这个情况后,开始坚持在这里清理垃圾。

最初是邻居和他一起,之后越来越多人的被他感染,加入捡垃圾的队伍。

图片

第85周之后,这片曾被视为垃圾堆的沙滩,完全变了模样。

图片

当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比如外出旅游时不乱仍垃圾;

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比如平时在家节约用水用电;

……

举手之劳,却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而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子女。

点个【在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一起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图片

作者:

作者:一本叔,本文系一星期一本书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一星期一本书,再忙也不忘记充电。一星期一本书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