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场地 “大”课间——创新设计与落实

 杞乡青年 2022-10-13 发布于宁夏

图片

体育教师网
全国体育教师交流的平台,欢迎
 关注

体育教学游戏1000例免费领

根据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经验,对于部分城区小学来说,存在学校占地面积有限、生均活动面积过小的特点。学生活动的空间是大课间开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一线教师必须解决在“小场地”的“束缚”下开展“丰富充实的大课间活动”的问题。小场地让人最头疼的地方不过在于空间局限和形式缺乏,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承载无限的活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实践,从场地队形变化和内容形式创新两大方面着手研究。

一、变化队形以小装大

在小场地上,学生进场后一人只有一个见方左右的位置,原地练习的项目尚且可以进行,但一直如此,学生便不乐于参与,就需要加入移动练习的项目,可小场地无法组织,那么必须根据场地对全体班级进行队伍规划,用同样大小的场地既能站人又能“大范围”活动,一举两得。

1 2路纵队队形

图片

如图1所示,不进行队伍调动,成入场站队队形,充分利用前后左右学生间一个见方的距离,可以进行穿梭类游戏、原地项目和左右双人合作的素质类练习。

图2 迎面站立队形

图片

如图2所示,利用站队场地将学生分为两队向两侧集中,中间的空余场地便可用于大课间活动之用。这种队形主要可以进行迎面的跑类、跳类、投掷类游戏。

图片


如图3所示,将相邻两班的场地规划为一个整体,以错区形式进行组织练习,既不会相互影响,更能充分的利用空间,给两班提供足够的空间开展活动。此类队形较适合长绳、空竹和牛皮筋等一物多人的组队活动。

图4 平行间隔队形

图片

 如图4所示,将各班级组织分成小组,与邻班小组平行间隔站立,双方场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此队形适用于小组类的活动,如:跳绳、踢毽、素质类练习等。

二、内容形式推陈出新

队形变化提升空间乃是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基础,内容丰富充实便应是大课间活动的核心。此时,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小场地——进退场时间短,活动时间多了;活动范围近,集体活动力强了;互动辐射广,展示氛围热了。

1.充实内容 递进规划

进行大课间活动内容设计时,结合上下两个半学期的季节情况将大课间活动总体规划为两部分:上半学期(秋冬季)和下半学期(春夏季)。由于小场地的有效活动时间相应增加了,因此练习内容便可设置为两项:秋冬季以素质类和民族传统类为主;春夏季以素质类和教材类为主。(以表1为例)

表1 水平一(一、二年级)上半学期大课间活动内容安排

周次

素质类

民族传统类

队形

周次

素质类

民族传统类

队形

后踢腿手拍脚踝

手挥绳脚配合跳

1

蹲起

单个跳绳

1

连续提踵

连续跳绳5个

1→4

连续纵跳

连续跳绳10个

1→4

1分钟快速蹲起

跳绳比多

1→4

脚步“石头剪刀布”

变化双脚跳绳比花样

1→4

前后跳跃

并腿向前跳绳

1→2

原地小跑

向前跑跳绳

1→2

单脚跳

单脚跳绳

1→4

单脚交换跳

单脚交换跳绳

1→4

十一

原地快速小步跑

单脚交换跳绳比多

1→4

十二

小组纵跳接力

围圈转绳快快跳起

1→4

十三

单脚向内屈踢手拍脚弓

足内侧荡踢毽

1

十四

快速双脚交替内踢手触足弓

足内侧荡踢毽比多

1→4

十五

单脚向外屈踢手拍脚背

足外侧荡踢键

1

十六

快速双脚交替外踢手触足背

足外侧荡踢比多

1→4

十七

双脚交替内踢手触足弓

足内侧盘踢荡键

1

十八

快速双脚交替内踢手触足弓

足内侧盘踢荡键比多

1→4

如表所示,周活动内容安排呈现关联性、递进性和模块性,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多项运动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横向延伸 集体联动

由于大课间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主要由班主任老师统一进行组织和指导,因此,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缺乏交流的弊端。这时,便可以发挥场地小范围近的场地优势,由专职体育教师统一组织集体联动。

(1)联动内容

活动内容存在联系是集体联动的必要条件。由于各年级学生能力不同,因此内容的相互联系体现在内容的递进性上,呈现横向延伸:目标延伸和内容延伸。

◆目标延伸:就是在练习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年级不同目标任务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进。这种横向延伸主要适用于素质类练习,例如各年级进行3组蹲起练习,一年级每组可做10下;二年级可做15下;三年级可做20下;四年级为25下;五年级可做30下;六年级可做35下。

◆内容延伸:就是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年级不同内容难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进。这种横向延伸主要适用于民族传统类练习和教材类练习,例如进行跳绳模块练习,一年级为正摇并腿双脚跳;二年级为反摇并腿双脚跳;三年级为正摇单脚跳;四年级为正摇单脚交换跳;五年级为编花跳;六年级为双飞。

(2)联动形式

◆相同时间,不同目标:对应目标延伸。以上述蹲起练习为例,进行1分钟蹲起集体联动,一至六年级的目标任务分别为20、25、30、35、40、45个,比拼看谁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并举手示意。

◆相同时间,相同目标:对应内容延伸。以上述跳绳练习为例,进行1分钟各种方式跳绳联动,看谁能最先完成100个并举手示意。

由于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学生同时参与联动活动,运用不同的联动形式,使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同时进行比拼,低年级的学生有了超越高年级学生的机会,高年级学生也需要尽力争取优胜,因此学生完成任务后成功体验更为强烈,充分调动其参与大课间的热情。

3.展区互动 活跃氛围

每位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小场地的大课间活动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室外活动场,将场地分为两大部分:学生活动区和学生展示区(见图5)。利用这种区域划分,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能调动整个大课间活动的氛围。

(1)全民展示

将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在前一周的周四进行公示,让班主任老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可提前进行展区活动申报,组织者根据申报情况每天安排每个年级各出一个班级进入展示区进行大课间活动,在所有学生的关注下,不但能提升展区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其他不在展区内活动的学生认真参与活动,争取进入展区的机会。

(2)现场互动

与联动活动相结合,组织者可在联动活动过程中,不断巡视展区的活动情况,利用广播及时的进行资源反馈,让所有学生参照练习,如此形式能加强学生练习的紧迫感,在相互的比拼中提升活动效率,并明确知道自己的能力与他人的差距。

(3)榜样推动

通过一阶段的全民展示后,根据实际大课间活动情况的反馈,筛选出能力强的班级进入展示区,成为“牛人班级”,并获得一周带领其年级内的其他班级活动的资格,其他班级在这一周内模仿学习“牛人班级”练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在一周末对其发起挑战,挑战成功的班级按其成绩排名先后进入展区成为下一个“牛人班级”。此种比拼形式,能有效利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练习,并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图5 场地划分区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