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广西名医陈务斋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阴阳格拒腹痛案研读

 德生堂1 2022-10-13 发布于广东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

陈务斋 (1871-1946) , 字号庭, 广西容县人。陈务斋自幼聪颖, 勤奋好学, 1891年起于容县县底爱生春药店、梧州八井坊、小南路行医, 1915年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 曾任梧州市国医公会主任委员、梧州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校校医、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教员、广西宣传人员养成所医生。清末民初广西容县、梧州地区时疫频发, 陈务斋于1900年至1930年间多次亲临疫区救治患者, 活人无数, 鉴于其防治时疫屡建殊功, 1935年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为其颁赐“十全著绩”大匾一幅, 嘉禾勋章一枚, 乡人以“功同良相”“术精学博”等匾额相赠。临证50余载, 遣方用药别出心裁, 常融经方、验方、时方为一体, 疗效卓著。时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的何廉臣曾将陈务斋与张锡纯、萧琢如、丁甘仁等并称为“全国名医”。著有《医道还原》《陈务斋验案书百例汇编》等。

文章图片1

【医案】

陈务斋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阴阳格拒腹痛案

谢可廷,年二十余岁,广东顺德县人,住广西梧州市,业商,体壮

原因:

患疟疾愈后,气血衰弱,屡屡不能复元,又因过食生冷果实,停留不化,蓄湿,湿郁气滞,肝气抑遏。

证侯:

四肢困倦,食量减少,腹中痞满,肠鸣疼痛,时痛时止,咽干口渴,继则腹中绞痛,历月余之久,昼夜疼痛不止,食量全缺,口更燥渴,肌肉消瘦,腹中膨胀,气逆喘急,唇赤而焦,舌干而涩,身体大热,大便燥结,旬日不行。

诊断:

诊左右六脉浮大而数,按则无力。验诊体温不足,听诊呈低音,兼水泡音。以脉症互参,定为寒结腹痛之症也。此由病后元气衰弱,湿气愈长,原本气愈衰,肾水凝寒,肝木抑郁,肺藏干燥大肠津竭不行,浮火升提。前医用清热理气去湿之方,数十服而痛甚燥甚,又一医谓表里俱实,用防风通圣散治之,仍痛仍燥,而体热增加,大便更不行,至阴凝于内,补救越于外,成为危急,外象大热,内实凝浓,幸脉尚未散乱,谅能救治

疗法:

汤剂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萸、木香、白芍、川椒。取姜附吴萸、川椒温中达下为君,白术、甘草运脾和胃为臣,白芍、木香理气平肝为佐,人参生津助气为使。一服后腹痛已减,体热略退,燥渴亦减,诊脉略缓。又照方加半倍,连二服后,大便泻下稀量之水,兼有粪粒,形同羊屎,腹满已消,痛渴皆除,唇白舌白,诊脉沉迟。再将此方加三倍姜、附,数服则食进病除

处方:

附子理中汤加减方。

熟附子,贡白术,干姜,炙甘草,高丽参,广木香,吴茱萸,川椒,炒白芍,煎服。

效果:

五日腹痛已除,胀痛亦消,燥渴已除;二十日食量已进,元气亦复。

本案引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评析】

本案属阴阳格阻,阴寒内盛,格阳至外,左右六脉浮大而效,按之无力,实为戴阳之征象,而前医以为热症而误投寒凉之剂而使病情加重,示人切不可拘于数脉主热,应脉症合参,内外详查。

【腹痛简介】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并提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腹痛是临床见常病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但病程中病机变化复杂,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夹。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少进,化源不足,则实证可转化为虚证。腹痛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临床应根据不同证候,分辨寒热的轻重,虚实的多少,气血的深浅,以“通”为治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遣方用药。

【作者寄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