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乡县有座古代监狱,狱内挖出土一个“匪类墩”,它究竟是干啥的

 历史解密坊 2022-10-13 发布于辽宁

在影视剧中,古代的牢房经常出现,它狭小阴暗令人恐惧,同时也让很多人对古代监狱产生疑问,它真的那样恐怖吗。值得庆幸的是,河南内乡县还有古代监狱保存至今,让我们也能一探究竟,不过专家们在发掘的时候,还出土了一件奇怪的石墩子,最终三个石刻铭文揭秘了其作用,究竟是什么石墩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内乡县位于河南安阳,在其城东大街上有一座古朴的建筑,即内乡县衙,而且还有着“天下第一衙门”的美称,如今也是我国最早的衙门博物馆,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往研究和游览。跟据当地县志的记载,内乡县衙始建于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内乡县衙历经明清两朝,期间也多次修缮和扩建,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大小小的房间超过400间,而且其布局也类似当时的紫禁城,因此现在人们常说“北有故宫,南有县衙”,其中的“县衙”就是指这座内乡县衙。

众所周知,县衙就是古代审理案件的地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法院,不过区别在于当时的县衙内设有监狱,而如今我们的法院和监狱是两个完全分开的体系。因此,毫无疑问内乡县衙中设有监狱,但可惜的是监狱在清代已经损坏严重,后来又历经战乱就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缮,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专家们才开始关注内乡县衙的监狱情况。专家们经过研究,也查阅了大量史料,最终确定了内乡县衙监狱的构造。

首先,内乡县衙的监狱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内监和外监,即死牢和普通牢房,此外还有一处是专门为女性囚犯设置的女监。有意思的,专家们还在史料中发现了“南监”,一开始认为是“男监”的通假字,即男性的牢房,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关押南方人的牢房。后来,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南监”其实就是指内乡县衙的监狱,因为它正好位于县衙南侧,故此得名南监,而南监也是大多数古代监狱的另外一种叫法。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文物部门为了修建县衙博物馆,于是就对内乡县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同时也计划将县衙内的监狱复原。专家经过研究,首先找到县衙内监狱的建筑遗址,然后又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希望能找到原来监狱的地基和夯土地面。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在此过程竟然还挖出来一件造型怪异的石头。测量其长度约1.2米,厚度约20厘米,目测其重量最少也有400斤。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石头,而是有明显人工雕琢的痕迹,另外在其中间部位还有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穿孔。专家们感到十分纳闷,因为在以往的发掘过程还未发现过类似的石块,所以专家们称之为“监狱石”。

后来,专家们将“监狱石”清洗干净,祛除了表面的各种污垢,结果惊奇的发现在它底部还有三个石刻铭文“匪类墩”。专家们欣喜不已,虽然还是没法直接确认,但也算是到了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史料的记载和描述,专家们确定匪类墩也算是一种刑具。在清代的刑法志中,匪类墩通常和铁链出现在一起,因此专家们认为墩子上的圆孔是穿铁链的,然后铁链拴着犯人防止其挣脱逃跑。根据匪类墩的名称,可见其肯定和土匪盗贼有关系,即当时的县衙抓到土匪盗贼后,就将其用铁链拴起来关押,为了以防万一就再将铁链固定在石墩上,如此一来能耐再大的囚犯也不可能会拖着三四百斤的石墩逃走。

专家们表示,匪类墩的出土也证明了这里曾是牢房,通过石墩上穿孔的磨损程度,也可以确定这里曾关押过不少的囚犯,因此这件匪类墩也算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对当时的监狱和刑具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如今,内乡监狱已经复原,匪类墩也作为重要的文物被保存和展示,如果您对它感兴趣也不妨前往一睹真容。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律法》作者:刘广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