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风光 摄影师:龚名扬 如今提起松山湖,为人熟知的是落户于此的大厂华为,是聚集于此的“国之重器”与科学家们,但很少有人知道,十多年前便踏上这片土地,在“湖”里生活、奋斗的年轻人们,见证过哪些沧海桑田,又走过哪些“孤勇”的路。松山湖这十年的故事,由无数个“湖人”所写,也会一直写下去。 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在这里,这台“超级显微镜”正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散裂中子源航拍图 供图:松山湖管委会 
 △2021年9月7日,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月壤)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行。图为月壤。 摄影师:郑志波/东莞图库
△华为开发者大会 摄影师:郑志波/东莞图库 
 这是一个服务于强国刚需的大科学装置,不会在短期内直接带来GDP。但其“顶流”科研资讯+科研“天团”,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以及松山湖科学城的急速蜕变。当然,彼时离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输出第一束中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还有7年之久。人们还未能看到中子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威力。10年前,吸引人们来到松山湖的,是这里强大的互联网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来此扎根成长。2013年,来自梅州、大学读网络工程的兰宇,入职松山湖一家科技公司。初见松科苑,红色木头的建筑风格,晚上亮起蓝色灯光的公司LOGO,让兰宇直呼“很酷很漂亮”,“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2014年,松山湖拥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企业约380家,是松山湖的支柱产业之一。图为摄于2016年的松科苑。 供图: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松科苑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中心区,此时聚集着一批科技企业。带着对互联网创业模式的向往、对草根创业者的崇拜,兰宇直言自己是冲着公司创办人“传奇的创业经历”而来。“老板白手起家,在松山湖做出了很牛的互联网产品,太酷了!他在我们家乡很出名。” 由于在老家经常听到“湖里人”的创业故事,兰宇对这里充满了向往。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斗志和意志,充满理想主义并付之行动的创新创业者……对刚毕业的兰宇来说,松山湖值得毫不犹豫的奔赴。 与其他小伙伴一样,兰宇在佛子凹租了房子,每天走路半小时到松科苑上班。 一边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区,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创业氛围。佛子凹是大朗镇的一条村,也是很多人初到松山湖的住处与食处。 △2001年,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年来,松山湖高新区与周边镇街一直密不可分。2019年4月,松山湖功能区在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基础上,增加横沥、东坑、企石等三个镇,统筹发展功能区范围内“一园九镇”发展规划、区域开发、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领域工作。 摄影师:张新城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兰宇没有回家过年,他与100多个同事加班加点,研发一款手机APP。虽然产品未达到预期效果,伙伴们也因公司进入瓶颈期而陆续离职,但一个梦的破灭,意味着另一个梦的开始。他的许多老乡并没有离开松山湖,而是在“湖”里,开始自己创业。在兰宇的周围,充斥着一股“闯”劲。虽然那时的松山湖,各种生活配套并不完善,平时逛街的地方基本没有,但他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2014、2015年左右的松山湖,充斥着怀抱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热气腾腾的气息,点燃了不少有想法的人,来这里大展拳脚。兰宇是学网络工程的码农,于是他转头写起了公众号。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崛起,给了每个人低门槛的发声机会,更让兰宇看到了全新的创业“风口”。2014年10月,兰宇注册了公司,开了一个运动号,搬进松山湖人才公寓——绿荷居。 △为吸引高端人才来支撑产业的发展,松山湖多年来除了搭建平台、提供资金、完善服务,一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利住宿条件。如今已有超20个的人才公寓。图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该社区配置人才公寓1300多套。 供图:松山湖融媒体中心结合能够开发软件的优势,兰宇做了一些小游戏放在公众号上积累基础用户。短短三个月,“粉丝蹭蹭蹭往上涨,每天都让人心花怒放。” 一年后,兰宇的自媒体,一举成为该类运动自媒体里的头部号。2015年12月,一位北京来的投资人找到了兰宇,有意向与他进行合作。兰宇拒绝了到北京发展的邀请,他从未想过要离开松山湖。但项目成功拿下,让他觉得恍惚。「去的时候,我坐公交车去的,回来的时候,我打车,从深圳到东莞。」穿过隧道,兰宇到现在还能想起当时映在车窗玻璃上的隧道光影。他想起了两年前在佛子凹与小伙伴吃着宵夜时笃定笑称“不可能在这里买房”的情景。这个公众号,给兰宇带来一笔不菲的费用,以及接下来两年稳定可观的酬劳。兰宇内心汹涌澎湃:和NBA横扫千军的湖人一样,他就是“湖人”。△夜幕降临,松山湖的住宅小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 摄影师:闫兰勤/东莞图库让兰宇觉得松山湖不仅是自己的福地,还「遍地是机会」。兰宇身边的小伙伴,从松山湖出发,都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当时,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投资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或机器人产业,而且都做得很好。” 2017年,兰宇开始牟足了劲,进行更多更新的尝试。 彼时的松山湖,继电子信息产业后,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 人们在这座快速发展的科技新城里, 看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带领学生创业军团在松山湖打造的“科创梦工厂”(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看到从港科大走出的大疆创新、逸动科技、李群自动化等众多行业明星机器人公司,在松山湖掀起的科技创业浪潮,也看到了弓叶机器人、松灵机器人、天机、本末等智造大军的惊艳亮相…… 松山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时至今日,Xbotpark松山湖基地走出了超过60家硬科技公司 摄影师:郑家雄/东莞图库在兰宇周围,有不少在这个新兴产业里开始闯荡的朋友。2017年,兰宇试水智能机器产业,买了一批设备以及机械类的书籍。往返松山湖和深圳,用当年考学的力量,看着这片海洋,跳了进去。兰宇的这次探索,并不顺风顺水。机器操作在他手上留下了长达3cm的伤疤,他举起来给我们看。不熟悉的机械领域,东莞、深圳的双城颠簸,让兰宇这次创业充满荆棘。但是,有伤口,是一种新的经历。探索的路程,本就需要这样披荆斩棘。好在松山湖,也一直给予着他继续去找到自我的动力。兰宇说,松山湖其实没有太多娱乐项目。但正好,让自己放手去搏。一个浪头打过来,淹没了自己,再抬起头,迎接下一轮冲击。四年间,松山湖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产业浪潮一波接一波,无数小项目更新迭代,更大更强的科创架构,逐渐稳定。 “互联网的兴起,给了我野心与梦想。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探索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擅长的、一直在做的事情。”“即使处于彷徨的低谷期,也从未想过要离开松山湖。” 坚持下来后,他在松山湖找到了。 兰宇说。 松山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少了一分繁华热闹,多了一分简单静谧,在他看来无可替代。 问兰宇,去过那么多城市,有没有对其他地方心动过? 思索许久,一个也没有。 何况这里不只是有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地理位置、敢于探索的城市氛围,更有着他从毕业后一路奋斗组建的家。 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代浪潮中,兰宇见证了10年里产、城、人的相融发展。 在松山湖生活和工作快10年了,这里一天一天在变化,但不变的是松山湖的舒服、舒适。

△摄影师:张新城 这次创业失败,兰宇内心颇为平静。 心烦时,他会骑上自行车在松山湖绿道奔驰,在烟雨公园散步。 
△华为溪流背坡村 摄影师:朱玉平 这里已经聚集了60多家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相关企业。如梦初醒的兰宇,决定“捡”起自己的专业。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复习,顺利面试上一家知名公司的主任工程师。「用10年以上的时间沉淀,慢慢往专业深化,去实现一些之前从未有人实现过的价值。」他笑笑,灰色的办公楼就在窗外,被太阳晒得闪闪发光。在光大We谷的咖啡馆,他跟我们继续讲述着他的探索和梦想。脸上的热情,和十年前初来松山湖,和朋友在佛子凹吃烧烤的时候,没什么两样。
△松山湖碧道风景如画。 摄影师:吴志均 就在前不久, “湖里”也有了大型的商业综合体。 它让这座科技创新之城, 变得越来越宜居,越来越有“生活”。 
还可以实现在“家门口逛街”的快乐。 
△松山湖大型商业综合体,万象汇。 摄影师:罗昱 「松山湖有自己的使命与功能,它需要的,是高精尖中的高精尖。」莞深交界处,巍峨山峰连绵起伏, 摄影师在松山湖科学城, 拍出了“肉眼可见”的莞深同城。 
△通过无人机的角度,在松山湖科学城拍到了光明科学城。 摄影师:陈灼平 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 两城相望,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 这里是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它们共同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 两颗“明日之星”。 无数点燃梦想的人们。 探索着,向上生长。 兰宇说他很快就要当爸爸了, 一个新的生命,
将在东莞,在松山湖诞生。 (邱韵菁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东莞发布×那一座城×东莞网协(本文图片均已取得授权,未经许可,请勿擅用) 编辑:钟欣玲、李秀莹 校对:陈灿荣 责编:林文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