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维”青云

 科技云报道 2022-10-13 发布于江苏

如同科幻小说《三体》中高维对低维的打击,这种巨大的优势差,是无法通过在同维度上的单向度延伸来应对的。只有通过升维,才能在战争中继续存活,这个道理放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领域同样成立。


云计算走到今天,早已不局限在将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虚拟化的技术中。

企业IT环境由物理环境,进入到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软件定义、更加敏捷、具有弹性的基础设施环境。很多新兴的业务直接诞生在云上,很多传统业务在逐渐向云迁移。

应用架构层面,稳态应用逐渐向敏态转变,集中性应用开始向分布式架构转变,云原生应用越来越多,应用架构由单体架构逐渐向微服务化转变。

应用开发方面,包括最传统的企业,都更加关注DevOps,核心的目标是快速交付和迭代应用。在数据层面产生了大量高并发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在存储领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云计算不断向全态(公私托混一体化)和全栈(IaaS、PaaS、应用平台)扩张着边界,发展出ICT大平台的能力,以满足企业面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需求。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X轴“全态”代表云计算的横向能力,Y轴“全栈”代表云计算的纵向能力,那么是否还存在一种Z轴的可能性,将云计算的能力从二维延伸带入更高的三维世界,攀升至未来数字世界的巅峰?

对于这个终局思考,青云交出了自己的答卷。7月25日,在Cloud Insight Conference(CIC)2019云计算峰会上,青云QingCloud亮出了酝酿已久的“七年之剑”,用大胆的想象力描绘出令人惊艳的“Z轴”,带领人们步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三维”云计算之旅。

 三维坐标下的“广义云计算”世界 

“云之基石,自由计算”,是青云QingCloud一直以来的Slogan。七年后的今天,青云QingCloud对这个Slogan有了更加丰富和厚重的阐释。

青云QingCloud认为,“云之基石”是致力于以一个强大、敏捷、统一的IT基础设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石。这种云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全栈”和“全态”来体现,更要从狭义的数据中心场景延伸到边缘和端,构建“云网边端”一体化的“全域”能力。

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正在进入2.0时代,所有的物、流程、生产和社会生活都会被数字化,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叠加下,将开启全面智能的“数字世界”。

在这一阶段,云计算在基础设施上将不再简单局限在数据中心平面,而是走向“云+边+端”的全域场景,形成由智能网络连接起来的“广义云计算”平台,实现高效通讯。

如同坐标系中的Z轴,“云、边、端”全域场景,正是青云QingCloud通往更高维度的那把钥匙。它突破了单一的数据中心层面,以及眼下的静态场景,将云计算拉升至跨时间和空间的三维概念,构建出更加广阔和高维的云计算世界。

不妨畅想,在未来的数字世界,每个事物、每个流程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实现数字的映射,在全面的数字化中产生超级智能,去实现在物理世界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从而重构人类的生活。

而企业将实现多级立体的数据互联和网络互联,实现业务负载的自动迁移,实现数据在全域的自由流通和智能的产生,支持全域应用的统一分发和管理。

这便是青云QingCloud为之努力的未来世界,通过具备“广义云计算”能力的全维云平台,打造数字世界的基石,以统一架构和高度解耦实现全场景的自由计算,帮助企业释放科技创新能力。

 “可分可合”的终极云自由 

对于企业而言,打造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企业是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而云计算只是基础手段之一。“广义云计算”的愿景,虽然代表着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方向,但能否落地才真正考验青云QingCloud的实力。

在中国,企业IT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千差万别,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和速度各不相同。青云QingCloud作为云服务商,如何给企业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帮助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和需求,实现最符合他们特点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成为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在去年CIC云计算峰会上,青云QingCloud发布了九大品牌,分别是:QingCloud 云平台、青立方超融合系统、QingStor 软件定义存储、KubeSphere 容器管理平台、iFCloud 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光格网络 EverVite 智能广域网服务、Anybox 企业云盘、OpenPitrix 多云应用管理平台、RadonDB 分布式数据库,打造出企业级全栈云ICT服务矩阵。

这一步相当于把青云QingCloud云平台核心能力解耦出来,变成标准化的产品交付,去支撑企业的局部改造和逐步升级,实现了私有云和公有云类似的自由服务和交付。

这是因为青云QingCloud看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差异之大,从而决定为企业提供“分”云能力,赋予企业灵活与自由。

在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云计算平台必将从“分”走向“合”,企业所有的数据将会汇集,所有的业务应用将基于一个能够统一管理、互联互通、无差异化的大平台之上,从而实现计算的终极自由。

但就现阶段的云形态而言,显然还没有走到“合”的阶段,混合云只是当下最贴近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实现方式。

然而,人们所谈论的混合云却远远达不到企业的期望:系统无法自动化运维,集群无法快速扩容,平台无法无限扩展,技术栈不统一......

企业希望的是多云平台之间有一样的体验,使用一样的工具,应用部署一样的环境,云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可以自由流动的,业务负载随意迁移。

那么,混合云达到这样的标准,是否就足够了呢?青云QingCloud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将混合云放到“广义云计算”的愿景下来看,这样的混合云只能称之为“狭义混合云”。

青云QingCloud眼中的新型“超级混合云”,不仅要具有狭义混合云一致的架构、统一的体验等,还要能够覆盖到“云、边、端”全域的场景。

同时,它还要“可分可合”,无论是企业现在的局部改造升级、个性化发展,还是未来的统一大平台,都能够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个发展过程。

如今,青云QingCloud推出具备广义云计算能力的全维云平台,既能够充分解耦,又保持了产品和平台的一致化,这种“可分可合”的能力,为实现“超级混合云”乃至“广义云计算”做好了准备,也将为企业带来在ICT基础设施与开发平台上的终极自由。

 青云QingCloud的升维之战 

不可否认,青云QingCloud提出的“广义云计算”概念,给市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是IaaS云计算领域一直是巨头的游戏,青云QingCloud作为一家只有500人规模的企业,将如何在全线产品上与巨头们进行“硬碰硬”的竞争?

正如青云QingCloud市场副总裁刘靓所说,作为一家新公司,战略选择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

早期,青云是从公有云创业起家,以领先的技术扬名于业界,2015-2016年,青云QingCloud的公有云稳定增长。在这个时期,巨头们开始不遗余力地进入公有云市场,而青云QingCloud却已经看到私有云市场的潜力,于是选择让出长尾市场的正面竞争,转向私有云,更多服务各大行业的头部客户。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入,青云QingCloud云平台的能力越来越完善和成熟,青云开始思考如何把私有云拆开像公有云的组件一样供企业自由选择和搭配。

在这个阶段,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已经不再重要,青云QingCloud对云的定义已经从技术视角上升为企业业务视角,能够面向用户需求的云服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于是,青云QingCloud推出了兼具全态(公私托混一体化)和全栈(IaaS、PaaS、应用平台)的云产品形态,以满足各种行业和各种形态的云需求

而这个阶段,市场上既有公有云运营经验,又有私有云客户服务的实践,并在私有云、托管云模式下保持同公有云一致性架构的云厂商屈指可数。

每一次关键的战略选择,都让青云QingCloud走在了赛道的最前列。如今看似全线作战的青云QingCloud,实则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8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增速约为34%,而青云QingCloud私有云实现了120%的增长。

青立方Qing超融合系统连续两年入围核心厂商,排名稳居中国超融合市场前五,2018年第四季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29.6%。QingStor软件定义存储首次跻身SDS核心厂商,其中QingStor对象存储和QingStor NeonSAN分列对象存储、块存储市场第四季度第六名。

面对云计算的下一阶段,青云QingCloud给出了“广义云计算”的趋势预判。对于这一次的战略选择,青云QingCloud比以往更加充满信心:

一是,大中型企业混合云和多云的趋势,会带来非常大的市场机会,青云QingCloud有充分的技术储备去承接即将到来的“超级混合云”时代。

二是,与互联网背景的巨头相比,青云QingCloud更懂企业、更懂IT的复杂性。刘靓曾表示,“真正IT的事、行业的事,做起来非常难,只有深入行业的人才真正懂得这个行业,必须要尊重行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否则就只能看个热闹”。青云QingCloud对IT的理解和对企业的理解,将会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

三是,作为中立的平台级厂商,青云QingCloud有着天然的优势。方面,为专业合作伙伴的业务集成和企业客户“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诉求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有边界的平台厂商,会获得专业合作伙伴和企业客户的真正支持。在IT越来越深入行业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巨头可以独立完成数字化赋能这件事。

在今天这个时代,企业的竞争差异正在拉大。跨维度的竞争,不再是市场份额的差距,而是生死存亡。2019年,青云QingCloud的升维之战已经打响,不知道有多少竞争对手已被远远抛下,恐怕让巨头们也深感不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