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争议的南怀瑾,是传奇还是伪师

 心灵牧场书馆 2022-10-13 发布于河南

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苏州逝世。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他曾在抗战中投笔从戎,筹边屯垦,也曾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讲学于云大川大等高校。1949年后迁至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期间曾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老古出版社、人文世界杂志、知见杂志等。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29日逝世于此。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倡导东西精华文化的交融,为人类的未来而造福。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

一、学在台前,中庸之道

南怀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听老师说,在日本要学习中庸之道,否则会被时代淘汰。后来在日本,有人问他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说:那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说的话。他说:中国文化有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只有独断专行,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强调要有'道'、有”术”,而西方文化的'术”则强调要'道'、有”法”。而中、西文化不同之处在于:东方文化主张”中庸之道”;西方文化则强调'术”、有中庸之道。所以当你把这两种文化放在一起分析解读时,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与融合之处与差异。

1. 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中庸'、又善于'中和'、又讲求'中和';

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和”,即在做人做事之时,要达到”不偏激、不冒进、不好斗、不强求”的境界。因此,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最简单不过的人生哲学!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其思想内涵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庸”。而《论语》中也多次谈到这一思想内涵:'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讲一种处理好 '己”与”他”关系的道理。'己”即自己,”他人”就是'他”,只有在这'己”与”他”互相尊重相互依赖对方才能相处得好;'自己”之”我”才是”他”,只有”自爱之心”与”他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且不出现任何矛盾与冲突。

2.西方文化中的'术'强调”术'、又善于'法'、又讲求'法'与'道'的融合;

而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究'和而不同”,在同一件事情上,采取不同的做法。在与朋友或同事交往时,需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这就要求对方以最大限度地考虑自己,而不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评价他人。同时,要学会沟通,善于取长补短,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对方,共同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而在西方文明中,'术”是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中庸之道”,更多的时候则是建立在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遵循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客观规律基础上,才能够正确看待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自己所做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或变化结果。

3. 二者融合之后形成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又讲究“中和之道”的文化精髓。

西方文明自中世纪以来,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精神、以”中和之道”为核心内容的精神体系。但是由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其逐渐被瓦解,于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精华就逐渐丢失了。而这种丢失其实就是导致它们被西方文明所主导所影响所改变的结果,这也是导致西方文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在中国人的身上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所以这种”中庸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内容与意义是在中国长期与现代相融合中产生而来的,同时又在经过几千年时间的积淀与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南怀瑾认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把握自己的主见与分寸,那么生活将会变得平庸无奇,毫无意义可言”。

二、对人对己都有不能太苛刻

南老师的儿子曾问过妈妈:”您为什么总要求自己像孩子一样呢?”妈妈回答:”因为当你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把自己当成别人了。”南怀瑾先生曾说:”所以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可以很幸福地去生活了。这就好像说'爱自己的儿子’那么简单。对人对己都有一个不能太苛刻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对自己都有一颗不卑不亢的心。”所以有人说南怀瑾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我经常对别人说'对不起’的话就是不够真诚的一种表现吧。”

1. 不太关注别人的'不完美'

大家都知道,南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很好,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对”不完美”这个词也是有”不卑不亢” 的。因为南怀瑾先生从来都是在自己不够完美的情况下对别人要求,却从来都没有过分关注过别人的”不完美”。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我们太过苛刻就会导致我们的要求没有那么的完美,从而变得过度 ”苛刻”,也会变得没有人情味和人缘了。我们应该都知道,人生之路上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事,所以我们不要太苛刻,把所有事情都当成完美之间的一种关系来对待。

2.对别人说'对不起”的话不需要有太多的解释。

南怀瑾先生说:”我希望别人知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希望他能把我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呢?”其实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态度与真诚。当你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对方的一种坦诚和宽容。他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多地包容你。而当你真的想要他改变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结局来看。所以不要在他犯错误之后再去解释,你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即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3.以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生活

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让你觉得难受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让你觉得,只要你能做到宽容、谅解、关心,那么它们或许就不会让你觉得难受。有些事情,可能会让你觉得难受,所以,该接受那些就接受一些, 该包容那些就包容一下,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舒服啊。这世上真正应该被同情和谅解的人并不多,那些最好的人生态度也并不总是如此。所以,不要苛求别人的善良。让自己真正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三、从青年到耄耋之年,最大的人生成就,莫过于以书传道

1.《大智慧,人生智慧》

《大智慧,人生智慧》是南怀瑾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历时两年,潜心研究,以'人生智慧”为名写出的系列作品,是他人生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以其生动传神的文字、丰富透彻的分析、深邃透彻的哲理, 诠释了”一切有为法”的精髓和人生哲学。南怀瑾先生用一生实践的智慧、哲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人生道路上的美好画卷。全书分为八个部分: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人生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处事方法;人生生存智慧;人生方法与人的修养;人生态度与人生目标;人生行为与人生准则的哲理分析与人生哲学的总结。《大智慧,人生智慧》由南先生亲自写成,文字简练幽默、耐人寻味。书中包含着他对于人生百态的见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2.《大彻大悟》

南老师的《大彻大悟》中说,世界上最难修行的就是”修心”,如果你在自己的心里面能够修得天长地久,那就是最难修行了;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是最难修了;而如果你能够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那就是最难修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以心为本”与“以道为道”在南怀瑾大师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南怀瑾先生在两岸均有影响力

南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一生所写的《三字经》、《百家讲坛》等著作,均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台湾《联合报》以《从南怀瑾身上读懂了什么?》为题发表评论称:“南先生的文化情怀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与弘扬所做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重、学习和借鉴的。”

改革开放之初,他虽身不在大陆,但始终关注着故乡温州的发展,成立了基金会并倡导修建金温铁路。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南怀瑾还推动过两岸关系的发展。南怀瑾在1992年6月草拟的《和平共济谈判统一建议书》中提出了“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同德发展经济,谈判国家民族统一大业”的三个方针。建议书是汪道涵向中央领导直接发出的,但在台湾,却因李登辉的不响应一笔带过。

尽管如此,南怀瑾先生爱国、爱文的美誉并未被掩盖,且因其对家乡、祖国深沉的热爱而闻名大陆乃至海外,一直以来为两岸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积极贡献。

中华文化一体同生,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力量令本就同文同种的我们,对中华文化深刻的认同感得到了更多的印证,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这股“同”的力量,正如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滋养着每一名中华儿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