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指挥能力有多强?国军将领卫立煌坦言:他的指挥简直是艺术

 衆妙之門 2022-10-13 发布于陕西

1955年3月15日,前国军抗日名将卫立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已经在新中国参加工作的卫立煌,收到了一家报纸媒体的采访请求,希望能和将军聊一聊和近代中国有关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请求,卫立煌欣然同意,几人来到了他寓所的会客厅中,在谈到古今中外知名军事家之时,卫立煌发表了一段肺腑之言。

文章图片1

卫立煌

只听他对采访的记者说道:“要论这几十年来,在战术和战略上都有绝佳造诣的,唯有毛主席莫属,他的战略目光长远,战术指挥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正所谓要了解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就要看敌人对他的评价,卫立煌作为主席曾经的对手,能给予主席军事能力如此之高的评价,由此可见主席能力自强。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毛泽东传奇的军事生涯,感受下伟人在战争期间力挽狂澜的精彩操作。

破围剿 走长征 威名扬华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国内大资产阶级和欧美列强的支持下,悍然反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夺取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

文章图片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汪精卫短暂扛起了国共合作的旗帜,在武汉通电反蒋。

但好景不长,在蒋汪两人达成政治默契和相关协议后,汪精卫于同年七月十五日宣布宁汉合流,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败。

此时,一片名为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在华夏大陆的上空,中国革命陷入低谷。在此危亡存疾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决定拿起武器,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反动派的恐怖统治。

1927年,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来到湘赣边境,领导当地的农民自卫军以及部分革命起义发动武装起义,是为秋收起义。

文章图片3

秋收起义

当时,不少人认为中国革命可以完全效仿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打下几个大城市,通过大城市的革命直接推翻反动统治。

这无疑是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因为中国的国情完全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

首先,中国工业化基础薄弱,工厂工人大都集中在城市之中,加上国民党高压的反动统治,我党政治工作人员根本无法进入到部队之中开展革命教育,也就没有发展更多革命力量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的起义部队没有攻坚武器,就连最基础的步兵装备也很难凑全,不少战士们手中只有冷兵器。

配有这样装备的军队,即使有超出常人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但也无法和配有长枪短炮的反动派军队的对手。

果不其然,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后接连受挫,这让毛泽东明白了苏俄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完美复刻,国情间的差距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于是,在9月19日由他主持的前委会议上,他说服众人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先将部队带离容易遭受国民党正规军进攻的区域。

文章图片4

卢德铭

在转移期间,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众人被迫仓促迎战,总指挥卢德铭为指挥部队掩护主力安全转移而不幸牺牲。

部队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不少对革命前景失望的战士们纷纷脱离了起义队伍,悲观的情绪笼罩在这支队伍的头顶。

为了不让卢德铭同志白白牺牲,也为了保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毛泽东分析整个战局,指挥部队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莲花县城进攻,顺利击溃敌人后,起义部队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落脚点。

29日,部队开赴永新县的三湾村,此时部队人数不足一千人,组织结构很不健全。

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在毛泽东的主导下,部队展开了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实施部队民主制度,用思想的武器来武装战士。

三湾改编是部队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是我党军队近现代化改革的第一步。

文章图片5

三湾改编

随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广大的农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一代的生力军,在历史的书卷上写下了壮阔的一笔。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地区挺进,经历了一年多发展的工农红军,早已今非昔比。

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数十场战斗后,工农红军创建了中央苏区,革命的燎原之势席卷了华夏大陆。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而言,中央苏区无疑于是心腹大患,在争权夺利的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朱毛领导的工农红军了。

文章图片6

反围剿

从1930年到1934年之间,蒋介石动用了大量的部队,先后对各苏区展开了四次围剿,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上有占有优势的反动派部队,毛泽东展现了出众的战略素养和战略意识。

在他眼里,若要以弱胜强,就绝不能和敌人硬碰硬,战役的胜利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于是,毛泽东命令部队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用运动战的方式去疲扰敌人,趁敌人疲劳之际杀出,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从而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围剿阴谋。

在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工农红军成功调动了反动派部队,利用地形等优势,成功粉碎了反动政府的四次围剿,俘虏了大量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打响了工农红军的名号。

然而遗憾的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前,毛主席的作战计划和战术思想被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抛弃。

他们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期间,主张坚守每一寸土地,和敌人大打阵地战,用自己的短处去和敌人的长处对抗。

文章图片7

结果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没能做到李德口中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反而连连败退,不少重要阵地和战略点落入敌人之手,苏区危在旦夕。

为了保留红军的有生力量,中央被迫开始战略转移,然而由于缺少具体的行动规划,导致我军仅在突破湘江的战役上,就损失五万余人。

此时已经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那么中国革命很有可能将毁于一旦。

在中国革命又一次面临迷惘之际,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会议在贵州遵义举行,在这场会议上,党中央纠正了先前的军事错误,吸取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艘名为中国革命的航船上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重掌军事的毛泽东,首先面对的就是跟在红军身后,担当追击任务的数十万国民党部队。

为了能摆脱这支庞大的追击部队,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内,先后六次穿越三条河流。

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成功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了大量战机,消灭了大量国民党部队,粉碎了敌人的追击计划,将困局盘成活局。

文章图片8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运动战案例,标志着一颗军事天才之星缓缓升起,主席这位天纵奇才,将带领中国走上一条真正的康庄之道上。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不顾时下社会各界的和平呼声,执意发动内战,誓要将独裁统治进行到底。

蒋介石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无非是源于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当时,算上国民党政府接收的伪军和一些地方民团,国民党军队的总人数达到了800万。

而他的嫡系中央军更是武装到牙齿,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士兵又大都是和日寇交战多年的老兵。

与之相对的是,我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抗战后临时招募的新兵,不仅战斗力落后一截,在装备上也是步枪为主,缺少重火力和攻坚武器。

文章图片9

由于国共双方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不少人都认为蒋介石势在必得,海外舆论也是一直看衰解放军,认为我党不可能在美械部队面前讨到便宜。

但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装备精良,人数占优又如何,不得民心,又没有合适战略战术,一切都是白搭。

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队在给条战线上全面出击,向我党控制的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

面对气势汹汹的来犯之敌,毛主席坐镇陕北,使用积极防御的战法,继续使用运动战的老战术,逼迫将军离开补给线和铁路交通线,让他们在舒适区外和我军作战。

积极防御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蒋军的全民进攻就像一个挥舞铁锤的壮士,将全部力气用在击打棉花上,不仅没有什么成效,反而损耗气力,损兵折将。

文章图片10

胡宗南

蒋介石见全面进攻的套路行不通,只好退而求其次,将进攻重心放在山东及陕北这两大解放区。

1947年3月,蒋军嫡系将领胡宗南率领部队进犯延安,然而主席对胡宗南部的一举一动都了若指掌,在敌人到来之前就将党组织和各机关撤出延安,给胡宗南留了一座空城。

撤离延安后,毛泽东又展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战略意识。

他以自身为饵,吸引国民党大量兵力于西北,采取巧妙周旋,不仅消灭了敌人,还缓解了全国战场的压力,又一次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转战陕北期间,主席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来歼灭敌人,而不是分兵抗之,那样即便击溃敌人,那也无济于事,

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一指,这种优势兵力作战学术成为弱军战胜强敌的有利武器。

文章图片11

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成功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的战略计划,经过一年来的运动作战,蒋军损失惨重。

尽失民心的南京国民政府饱受全国人民的唾弃,大量有为青年纷纷前往解放区,成为为人民而战的革命战士。

此消彼长之下,解放战争正式步入到了战略反攻阶段。

1948年3月14日,毛主席电告部分野战军首长,指示他们要在大机动中大量歼灭敌人,让敌人据守的大城市变成一座孤城,从而缓解我攻坚部队的压力。

三大战役期间,毛主席虽然没有亲临战场的第一线,但他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不出户,便能通晓天下战事。

辽沈战役刚结束,他便命令我东北野战军“夜行晓宿”秘密入关,取捷径迅速入关包围唐山以及塘沽天津等地的敌人,隔断华北其他地区和北平之间的联系。

文章图片12

而在淮海战役期间,由于我军兵力上占据劣势,毛主席命令中原野战军减少和敌人硬碰硬的机会,采用分割包围的方式,让敌人无法在平原上完全展开,使他们陷入各自为战的境遇中。

但减少硬碰硬不达标放弃正面作战,而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该打硬仗的时候绝对不能手软。

在主席的统筹命令下,解放军三军用命,在三大战役中的歼敌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54万人,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战役成功的因素,除了三军用命,毛主席的出色决策以及民心所向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毛主席舍得放权。

主席深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他除了告诉麾下将军作战的大方向外,就不插手实际的战场角色和指挥,让指战员们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图片13

卫立煌

反观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最热衷的就是表演自己拙劣的军事能力,也就是微操。

在用人方面也干脆疑人不用,将“忠诚”摆在第一位,对于麾下将领有战略性的建议也是绝不采纳,凡事都有自己的理解。

卫立煌在辽沈战役期间,深知毛主席的指挥能力,不敢轻举妄动,试图通过固守,但仍敌不过蒋介石的“死命令”,最终败逃。

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担心蒋介石瞎指挥,特意关闭电台,结果没想到蒋介石直接空投亲笔信。

而淮海战役的总负责人刘峙是一介草包,只是深受蒋介石信任,结果就是葬送了中央军最后的全部精锐,最终落了个败逃台湾的结局。

结语:

作为中国革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毛泽东开创了一套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军事战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外反动派的势力异常强大,他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经过22年的奋斗,我军在他的旗帜下茁壮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最终战胜了中外反动派,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取得了人民革命的最终胜利。

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正规军事教育的人,靠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就能创下一个又一个战场之上的奇迹,毛主席不愧是军事界的天纵奇才。

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意识,永远是全体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艾跃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