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央视痛批的“碎片文化”,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文盲”

 优家教育 2022-10-13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注意看,这个女人名叫小美,她正在街边手忙脚乱地卖着棉花糖,但实际上她却是一个佛布勒…… 这样的开场白是否让你感到熟悉?还有小白、大壮、翠花、狗蛋这些名字。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说哪个村的事情,但他们都是各种电影中的主人公。 

所有图源:头条新闻、短视频平台、百度等什么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读完一部四大名著,半小时看完一个系列的纪录片。 以前读书看福柯本雅明韦伯,看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侯孝贤杨德昌。 现在只看抖音快手小红书,短视频小美大壮派解说。 看完之后顿觉神清气爽,但这种X分钟的“颅内高潮”过后,人就会像宿醉初醒,彻底陷入断片。 

你绝对不会再想起它,剧情?结尾?可能你连片名都不在乎。 等大数据将同一部电影换了一个新的标题推送到你面前,你还会兴致昂昂地打开再看亿遍。 但除了小美和大壮那不断反转的情节所带来的刺激,电影真正想表达的深意你又能感触到多少呢? 难怪有人说:“如果百年孤独里的人名可以改成大壮、小帅、小美、大强之类的短视频电影解说风格,我一个月应该可以炫掉三本。” 

正所谓看尽了世间万物,我却什么也没记住。 央视就曾痛批过这类短视频文化: “说到底,小美大壮就是戳中了人之本性:碎片化追求的即刻满足。 现实生活中学习、工作都太难了,需要长久的努力和积累才能看到一点点成效。 但在网络世界,快乐直接送到你嘴边了,动动嘴就能吃到,怎么能不让人沉迷?” 

被高效利用的碎片时间2021年,短视频用户高达9.34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身边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刷短视频。 大街上、地铁上、甚至隔壁厕所的坑位上,都不时传来各种短视频解说的声音。 

在今年的脱口秀大会上,一个青年对大家刷视频的行为进行了吐槽: “如果我能用15分钟看完一本书,我又何必用15天去看完一本书呢?相比之下,可能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 于是他在短视频上读完了红楼梦,弄懂了哥德巴赫猜想,还顺便学会了好几十种早餐。 他经常刷着刷着就感觉,哎呀不行了,今天已经学会太多东西了,彻底学到位了。

接下来3个小时,只能全看小姐姐跳舞啦。 结果越刷越上瘾,个人的碎片时间被大数据高效利用,让人沉浸在“即刻满足”带来的愉悦感当中。 

但快乐是需要付出的,“即刻满足”来多了,只会提高快乐阈值。 我们会对过时重复的内容感到厌恶,需要新鲜的东西持续刺激。 上头和厌恶,两种情绪像复读机一样循环反复,所以需要批量生产短视频来满足市场需求。 于是在各类算法的推演下,层出不穷的短视频逐渐占据了我们大半的生活。 

并不是说所有的短视频都是无脑爽文,有些博主也会借此输出个人的价值观和思考,甚至加入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解读。 但当一个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必定会引来大量新人入局。 据媒体报道,一位影视博主表示,一个200万粉丝的影视类账号,内容全网分发所赚的收益,完全能养活一个拥有剪辑、配音、文案等5个人的小团队。 越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内容越容易得到用户青睐,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大量劣币涌入市场。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我们真的再难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学一样东西。 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垃圾视频填满,它让我们离不开手机,就连孩子也不能幸免。 

碎片文化让孩子变成了文盲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读音衍生,本意是感谢)写进作文。 该老师将其发到网络,直呼“看得血压飙升”。 

无独有偶,在豆瓣小组“那些年我改过的卷子”中,也有许多一线老师贴出自己批改到的“奇葩”卷面与作业答案。 比如,有的学生用“键”组词,写下“一键三连”,也有学生把“666”写成“厉害”的近义词,令人啼笑皆非。 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退退退”、“真的会谢”等,都已成为不少00后、10后学生们的口头禅。 而这些网络热词的诞生地,有不少便出自各大视频博主之口,更被广泛用于各类短视频解说当中。 满屏的弹幕都被666、绝绝子、爷青结(爷的青春结束了)这些词汇所支配,视频下的评论也同样在“群魔乱舞”。 

一个网络热词在班级流行,可能只需要一个课间休息的时间。 当我们的孩子沉浸其中,思想只会变得越来越贫瘠、语言变得越来越匮乏。 他们忘记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只记得“YYDS(永远的神)”; 忘记了“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只记得“芭比Q了(完蛋了)”; 忘记了“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只记得“我太难了”…… 正如某位作家所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肤浅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们,深谙人性弱点,他们娴熟地运用着最能带流量的说话方式,用标题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 

他们将推理肤浅化、将证据预设化,打造媒体矩阵把传播面铺得足够广,再以高频次刷屏洗脑、强占用户,以此来征服群体的头脑。 碎片化颠覆了传统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人们逐渐习惯于获取碎片化信息。 思想开始变得琐碎与平面化,再也无法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严谨的论证思辨。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类的精神桎梏。 

何以破局,唯有深读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在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话题中建议: 第一,可以把客厅布置成书房,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让他身边触手可得都是书。 第二,你不能要求他必须读什么,要观察他爱读什么,喜欢什么,就为他准备什么,然后逐步地增加不同种类的书籍。 第三,可以把读书当作一种奖励,比如说,今天早点洗澡,我就给你多读两本书。 第四,故意不让他看书,看得比较久了,你就和他说'别看,别看了,赶紧去玩玩吧。”孩子就是这样,你越让他不要干什么,他就越想干什么。 第五,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自己先要爱看书,给孩子做榜样。 但我也曾听朋友抱怨,她说自己从小读了许多书,但现在仍然觉得思想不够发散,想问题的角度也很单一。 我问她是怎么读的,她说不喜欢的就不看,看了就放回书架,没有做过笔记,也没有对同一本书多次复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是第一步,如果她只停留在表面,仍会像我们看短视频讲故事,看完了也不会产生任何思考。 只有深度阅读才能引发思考与反思,让孩子在理解某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去探寻原理背后的底层规律。 每个知识点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

好比一颗小树苗,它在地底下盘根错节,是由一个庞大的根系来维持这个树苗的生机。

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嫩芽而已,而地下的根系却要挖开土壤才能看到。

这些藏在概念背后的知识体系,也被我们俗称为“冰山理论”。

深度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寻“冰山”,学会追根溯源,寻找第一手信息。

如此才能从一个知识点扩展到另一个知识点,最后形成一颗知识树。 而碎片文化就是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它很肤浅,但并非一无是处,关键还是在于你愿意从这个点上向下挖掘的深度。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中,对自己,对世界多一些了解。 深度阅读则会像滚雪球一样,通过不断寻找联系,追根溯源,扩大我们的知识体系。

最终用知识改变自我,改变生活。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