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媒体终将死去,甚至被纸媒替代!

 观道者 2022-10-14 发布于黑龙江

人类,终究还是一种三维感知动物。

我们从人类文明的高度俯瞰,稚子皆知我们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媒体传播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驿站的落寞与铁路邮政的崛起、电报/电视/广播的兴盛、互联网的奔腾……无不印证着,媒体传播,归根结底取决于信息交互设备的技术和它所产生的用户体验度。

不过你们可能不知道:信息时代还可以被再次细分为“网器时代”与“去设施化时代”。

1
微信能活多久?

关于网络传播的讨论,国内的媒体人普遍停留在思考“我的这篇微信图文消息怎么写看的人会比较多?”的层面。但微信能活多久?

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身处的时代里一切“媒体”都需自适于移动终端硬件条件。微博诞生于PC端,微信诞生于手机端,而移动设备自身发展的“便携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的走向。常有学者说“碎片化”的时间管理是新媒体崛起的原因,而我认为“碎片化”背后的根源是移动设备的“便携化”产出了碎片化的时间而已。

图片

不得不警惕的是:未来的移动设备正在向着“可穿戴”迈进。它们将越来越回归传统贴身之物——现在可能是手表、眼镜、头盔,再以后呢?在这些平台上,如果原生出媒体新形态,完全自适于手机的微信有多大机会改造成功?

更不得不警惕的是:“网器时代”也只是信息时代的一个过渡阶段,大多数移动设备终将只是个半成品。何谓“网器时代”?让我们看看周遭,是否一切带电的器械设备都在不断以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与人发生更深层的交互?

2
“网器时代”亦有尽头

言十在这里想再次强调:媒体传播,归根结底取决于信息交互设备的技术和它所产生的用户体验度。

目前移动设备的体验度要求越来越复杂——简单易用?那只是瞬时体验,当然也是目前大多数移动设备考虑体验度的切入口……但是移动设备对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感受的长期效应呢?为何我们,越来越孤独?

因为人,终究还是一种三维感知动物。

图片

“去设施化”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已经凸显,移动设备的功能再发生逆向植入——它们植入手表、它们植入眼镜……它们正在回归能让人感到亲切而“复古”的载体。

3
纸媒取代新媒体

而标题中我谈到的当下的新媒体将被纸媒反向替代,我们先看看如下事实:

1)手机越做越小越做越薄——这是为大家有目共睹的,这出于三维空间内的便携性要求

2)手机屏幕越做越大(Bigger than Bigger?)——为了一次性承载更多有效信息

3)弯曲屏的需求应运而生——若手机可以折叠,岂不快哉?

那么也许未来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

手机的功能集约趋势被再次打散,随“去设施化”的潮流分散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1)眼镜或耳环将替换手机的拨号功能

2)“纸屏”(个人原创的概念)兴起——弯曲屏技术成熟并和纸张再融合

当我在餐厅等餐时,餐巾纸上提供有趣的动画短片;

图片

当我想了解新闻,街边的“新闻树”上可以取下一份叶片并展开为报纸,报纸的某处散发着油印的芬芳,上面是今天重点土建,需要我细细阅读的部分,报纸的某处是闪动的视频,正展示着某条新闻的现场报道;报纸的某处是可触发的广告,摁下后能够直接与广告商联系垂询信息……当我阅读完以后,我可以丢弃到泥土中,它将转化为植物的养分;

以及作业本、便签纸、明信片……留给读者们自行想象其功能。

3)手机的其他功能或者会分散给贴身常用物品,或者直接融入环境可在任何场所调用。

以上便是,去设施化时代。科幻,但充满可能性。

我在这里也提出一个概念【物媒体】,电子屏肆无忌惮地闪现被终结,身边的普通实物成为媒体的载体。

4
报纸何苦要追随“新媒体”?

电报、电视、电话出现的时候它都不曾动摇。它以纸张为载体,用最原始而真实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中长生不衰,在“去设施化”的时代有机会成为最佳的移动信息载体。

言十开句玩笑话,纸媒集团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开微信号微博号,而是投资弯曲屏技术与纸张的结合技术,并大幅降低成本。

何止当下的新媒体终将死去,大多数扛着一个巨大屏幕,以生硬的模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媒体载体,恐怕都有死去的一天。

不过,过分庸俗的纸媒毫无疑问会被新媒体真正替代,这是一个用户的再次筛选过程,但我想,这不会影响到“去设施化”进程中,纸张信息媒介的再次繁荣。

作者:言十,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