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图)

 云中野鹤 2022-10-14 发布于吉林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根据致病性、抗原性及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分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Ⅱ两种。二者均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和黏膜病,Ⅱ毒力更强。该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在pH3.0以下或56℃很快被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但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状态下稳定,在冻干状态下可存活多年。国内近几年新购肉牛发生较多,尤其以应激期内最容易发生。

1、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毒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传染源为患病及带毒动物。患病动物可发生持续性病毒血症,其血、脾、骨髓、肠淋巴结等组织和呼吸道、眼分泌物,乳汁,精液及粪便等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交配、人工授精也能感染。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季多发。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病死率达50%~100%;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近几年多常见于肉用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2、临床特征

牛潜伏期自然感染为7~10天,短则2天,长则可达21天,人工感染为2~3天。自然情况下,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幼犊。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高。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病牛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鼻镜及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有时也可见于阴门及阴道黏膜。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严重者整个口腔覆有灰白色的坏死上皮,像被煮熟样。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最常见的缺陷是小脑发育不全。患犊可能只呈现轻度共济失调或不能站立。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图1  带有黏液和血的粪便

慢性型较少见,病程2~6个月,有的达1年。体温升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鼻镜上的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致使病牛跛行。淋巴结不肿大。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1年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