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改地名的人,会是什么下场?

 花小鼠 2022-10-14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王莽

今年国务院公布了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反对乱改地名的。

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地理、人文信息,也是破解地方历史文化的一个密码,所以《条例》强调对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保护,认为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属于民族文化遗产,应当大力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赓续文化传统。《条例》第十条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说一下铜陵地名,有人喜欢干挖文脉的事。

旧时铜陵与桐城都是县,一江之隔,一般人认为:桐城县的历史文化,肯定比铜陵县更厉害。这话还真不能说绝,当然,要是反过来说,不少人肯定要跳起来。

铜陵与桐城,地名是有差别的。铜陵地名中,带有“耆”字的地名不少,如的“贵上耆”等。这类地名,在今天的枞阳、桐城,甚至在整个安庆地区基本上没有(没发现)。

“耆”,主要意思是指“老同志”,当然是指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一般不用在变坏的老人身上,民间有很多专有名词称这种人,这里就不说了。

文章图片2

耆释义

桐城人著有一部《桐城耆旧传》,里面全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桐城这样的耆旧、前贤很多,但是没有保留“耆”字的地名。按理应该有,也可能没有。

“耆”字地名的形成,与古代的区划建制有关,但“耆”的本义仍然指“老人”。“耆”作为一级行政辖区,最早见于宋代。也有人说是起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并不可信。

北宋本来也是没有“耆”这种区划建制的,但一个政区太大,下面的琐事管不过来,然后就找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来处理,跟现在发挥“五老”的作用是差不多的,这些老同志就叫“耆长”。耆长的主要职责,是管地方上偷鸡摸狗、盗窃扒拿这类不上台面的事情,说好听点就是负责社会治安,或者是社区调解。这种小事,官方实在没精力来管,但不管又不行。

耆长的这种职责,时间一长,也就固化了,这个地方也就成了“XX耆”,成为一个基层社区,耆长也就变成基层干部了,职责也就更多了。这是两宋时期的事。

明代没有“耆”这样的正式基层社区,但有些地区沿袭习惯,将宋代的社区与地名保留了。明代同样注重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大明律·户律》规定:“合设耆老,须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及有过之人充应,违者杖六十,当该官吏笞四十。”明代的“耆老”,并不等同宋代的“耆长”。

铜陵地名“耆”,证明这个地方至少是宋代即有居民。铜陵“贵上耆”,出个一个名人陈翥,北宋植物学家,这也意味着陈氏家族定居铜陵的时间不迟于北宋。桐城居民,元明时期的移民较多,如方以智、方苞家族。有一部分则在清代。当然,桐城的宋代移民也是有的,如本人家族。整体上讲,铜陵地名可以看出宋代的历史文化,桐城的地名可以看出明代的历史文化。

改一个地方的地名,等于挖一个地方的文脉。历史上最喜欢改地名的,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这家伙当了十几年皇帝,被商县人杜吴杀死,骨头都被人打烂了。

文章图片3

旧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