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发现的“中华第一”封神榜

 James5291 2022-10-14 发布于北京

中华第一,谁与争锋

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有些口口相传,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有些深埋地底,终能重见天日;有些矗立天地之间,只等后人前来探寻......

追本溯源,“中国”从何时而起?

《华夷图》线稿

《华夷图》线稿

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上,有着“宅兹中国”的铭文,这也是目前已知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中国”。

虽然当时的中国所指范围与如今不同,但“中国”一词,能唤起跨越古今的民族认同感,让我们昂起头颅,为所立之地而骄傲。

除此之外,更有许多被冠上“中华第一”名号的考古发现,成为我们追寻某种文化来处、了解某种文化内涵的实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华第一的“封神榜”。

☆ 中华第一龙 ☆

龙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至今我们还自称为“龙的传人”,龙也被各种身份的人视为理想,如“真龙天子”、“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自然,龙的来历也备受关注。

现在普遍认为的“中华第一龙”是1987年出土于河南濮阳墓葬的随葬品,即墓主人身侧用蚌壳精心摆成的龙图。

左龙右虎

左龙右虎

这一墓葬属仰韶文化层,距今有六千多年历史,除了龙图之外,还有虎图,虎图亦被称为“中华第一虎”。

虽是蚌壳碎片塑成,但图案清晰,保存完好,其摆放位置也颇为讲究,符合东宫苍龙、西宫白虎之说。

许多考古专家推测墓主人很可能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这一发现也证实了“乘龙升天”传说在当时就已存在。

战国中晚期 人物御龙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中晚期 人物御龙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中的一件玉龙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它同样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不过因其为征集所得,具体时间仍存在争议。

红山文化 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 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红山文化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制玉工艺,此品就是一件例证,它以岫玉制成,通身呈勾曲样,龙鼻上翘,还有两个鼻孔,背上长毛尾端上卷,十分生动,整体造型尤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龙背部正中位置处有一穿孔,用丝绳穿入后将其悬起,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可见人们在制作此品时投注的心力,它很可能是仪礼使用的器具。

☆ 中华第一凤 ☆

常与龙比肩的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距今6800年左右的赵宝沟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件十分特别的陶杯。杯缘两边各作鸟头和鸟尾造型,鸟头、喙、冠、翅、尾等造型已经带有十分明显的“凤鸟”特征,被很多专家视为“中华第一凤”。

与龙相同,凤也是史前玉雕工艺的经典造型。1955年出土于湖北石家河文化遗址的一件玉凤就被认为是中华第一玉凤。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有学者称石家河文化的玉器标志着史前玉作的一个巅峰,而这件玉凤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玉作器物。

新石器时代 玉凤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玉凤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它通身呈鸡骨白色,作收尾相衔的团凤形。工匠以透雕技法将凤鸟从头至尾的各部分区别开来,打造出了凤鸟将爪藏于腹下的生动模样,其上还使用了精妙的减地凸起阳线技法作细部纹饰。

它的精妙,使出土时许多专家学者都难以相信它是史前造物,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在造物上对凤纹的运用。

☆ 中华第一鼎 ☆

中华第一鼎其实就是赫赫有名的商代后母戊鼎,它并非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鼎,但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重青铜器。

1939年,这方青铜鼎就已经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但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因为担心被侵华日军抢夺,村民们便将其重新埋入地下。

直到1946年,后母戊鼎才重见天日,被献给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败退时又想将其转移至台湾,但因体积巨大难以转运,后母戊鼎才得以在大陆存留。

商 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 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后母戊鼎不仅以832.84千克的重量傲视群雄,它的造型也将商代青铜器的庄严凝重诠释得十分到位:立耳、折沿、方腹、柱足,各处用料不惜、造型工整,腹、腿等部位还带有经典的云雷纹、饕餮纹等。

它的名字来源于腹部内壁的铭文,过去常被认为是“司母戊”,近年来在考古研究学者的坚持下才正式更名。“后母戊”其实就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而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鼎实际上是一件陶鼎,它于1977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属于距今约7000-9000年的新石器文化时期。

这方陶鼎上部圆口外撇,形状并不规整,有明显的手工痕迹。外壁点缀着错落的乳钉,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底部则接三足,圆拙浑厚,十分稳健。

新石器时期 乳钉纹红陶鼎 河南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期 乳钉纹红陶鼎 河南博物院藏

☆ 中华第一镜 ☆

铜镜亦是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从文献记载来看,它的起源或许与黄帝和西王母有关。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出土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

齐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件铜镜:一枚是重环形纹,一枚是光素无纹的桥形钮小铜镜,一枚带七角星纹。

“中华第一镜” 齐家坪遗址M41号墓葬出土

“中华第一镜” 齐家坪遗址M41号墓葬出土

其中光素无纹的桥形钮铜镜年代最早,改写了当时的中国铜镜使用历史认知,且时间远早于斯基泰文化(公元前7世纪—前3世纪),有力地反驳了“中国铜镜技术来自于斯基泰文化”这一假说,可谓意义重大。

此外,齐家文化时间已经十分接近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由得使人遐想,圣人制铜镜的传说或许真的能找到依据。

齐家文化 几何星纹镜

齐家文化 几何星纹镜

☆ 中华第一灯 ☆

早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夜间照明的技术。但享有“中华第一灯”盛名的灯具,却是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墓的汉代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的长信宫中而得名,整器为一个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模样,通高48cm,重达15.85公斤,其造型与形制,实为罕见孤例。

西汉 长信宫铜灯 河北博物院藏

西汉 长信宫铜灯 河北博物院藏

这件铜灯的设计十分巧妙,连通灯座上部的宫女右手衣袖实则是虹管,每当灯火燃烧,其产生的油烟就能在外部大气压强作用下直达体腔,避免了逸散污染空气。

这一时期的许多灯具都运用了这一原理,体腔中往往还贮存清水使烟尘融入,展现了中国古人非凡的智慧。

长信宫灯代表了汉代宫灯制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世灯具的灵感源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火种灯创意就来源于长信宫灯。

☆ 中华第一剑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兵器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古代帝王就有佩剑传统,以显示自身的权威地位。

1965年出土于湖北荆州望山楚墓群的青铜剑被认为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用的佩剑,享有“中华第一剑”的美名。

春秋晚期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柄剑通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身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还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还镶有蓝色琉璃和绿松石。

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出土时的它仍然光洁如新,丝毫不锈,甚至能轻松划破20层复印纸,从铸造技术上说,它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关于它来历的认定其实也经历了一番波折,剑身上的八字鸟篆铭文中“越王自作用剑”十分明显,但最关键的越王名字却难以识别,郭沫若、唐兰等专家各执一词。

因出土于楚国领地,它的身世更是成谜,有人认为它是楚王封的越王邵滑所用,有人则认为是勾践女儿的陪嫁品,还有人认为它是越国败于楚国时被收缴的战利品。

☆ 中华第一笛 ☆

周朝时,音乐成为了维护统治制度的一部分。而那时见于记载的乐器就已经多达七十种,《周礼》中还依据制作材料将其分为“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

可见乐器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向上追溯,其实早至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众多骨笛,便被奉为“中华第一笛”。

新石器时代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藏

贾湖遗址是距今约9000年到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址,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此时的先民已经从蒙昧逐渐走向文明,可谓是吹响了中华文明的前奏。

据考古学者研究,贾湖骨笛是由鹤类尺骨制成,这种骨头薄壁中空且内壁均匀,十分适于制作发音管。

其上音孔距离也十分精准,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甚至变化音,可以准确嘹亮地演奏出《小白菜》的曲调,可见当时的贾湖先民对骨笛制作已经颇有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