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七章 御术

 红林主人A 2022-10-14 发布于云南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七章 御术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明喻了老子的“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老子说了结果,却没有说原因,原因就是圣贤知道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将具相的万物抽相存真,这是一个“离相”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道日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每天都要有所增加,而悟道明理是一个不断割舍的过程,每天都要舍弃自以为是的思想,剥离事物的表相,最后探究到事物的本质,明白事理(事物的发展规律),至到无为,达到按事理而为的境地,这样就能做好任何事情。

知道了事物的本质,反过来也就能想象到表相,知天下所知的就是事物的万种表相,知天道所知的就是天象的运行。其实,知天下与知天道是对规律的应用,这种应用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如,我们对天气的预报,这是观天象的结果,什么样的天象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同样,如果依法治国,就知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幸福。我们知道了导致疾病的基因也就明白了疾病的本质,解决问题就更加直接全面。

我们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智慧,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发展的方向,也许,历史的价值就在于让世人提炼“知天下”的规律,明白怎样做才能长久。事物组成了历史,所以认知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人认知事物却是如此的简陋与原始。韩非子认为五官是心灵的窗户,是人认知世界的门户,很可惜我们通过五官认知的事物却是事物的表相,并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块石头,我们通过五官只能知道它有颜色、大小、形状、温度、硬度、味道、气味等,其它的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他的组成成份,形成时间,形成过程,来自那来,更不会知道更加微小的组织结构,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科学仪器的测定才能明白。也就是说,我们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总是要通过第三种介质或是桥梁,才能实现人与物之间的直接相通。

正是有了这种认知的局限性,韩非子告诫我们要“身心合一”,身体是事物的操作者,而思想是操作者的控制者,韩非子认为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无为而为不为”。韩非子讲了赵襄子学御马之术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巧,不久和于期赛马,两人换了三次马而赵襄子三次都落后了。襄子说:“您教我驾马,技巧没有全教给我吧?”于期回答说:“技巧已全部教给您了,但您在使用时还有错误。驾驭车马应重视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在车子里感到安适,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相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到前面,又怕被我赶上。引导马作远程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不管您是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在我身上,还怎么能和马协调一致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身心合一,才能将自己融入到御马中,成为御马一事的一部分,将御马之术发挥到极致。如果总想着比赛的输赢 将自己凌驾或脱离于御马之上,就不能真正成为御马之士,自然也就赢不了比赛。按韩非子的说法,赵襄是王神明与身体分开了,就达不到知天下与知天道的程度,也就失去对御术的控制。

我们为什么总讲做事要一心一意而不能三心二意,生活中许多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开车时不能分心,一分心就会出事故,学习时不能分心,一分心就会落后,生活中不能分心,一分心就会出问题,工作中不能分心,一分心就会出事故。其实,世间所有的“事故”都是分心所致,爱情是这样,婚姻是这样,甚至贪污腐败是这样,面对诱惑,专一的心志分化了,思想开始三心二意,不再坚持一心一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