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间的亲近,从何而来

 胡繎文博笔记 2022-10-14 发布于陕西

想起个很早前看的帖子,有七八年了吧。里面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位女士的故事。说自己名校毕业,自己嫁的人也是名校毕业,且公婆都是名校毕业。前提摆出来,后写道,生了一个孩子,婆婆如何催生二胎,然后讲如何顿悟,如何与丈夫、婆婆斗智斗勇,不再管孩子,而是专注于工作。孩子每天由丈夫和婆婆带,他俩劳心费力,叫苦不迭。这位女士自己不光轻松,而且由于没有经历带孩子的辛苦,所以不会对孩子发火,孩子反倒跟她很亲。并戏谑的跟丈夫提出生二胎,丈夫连连摆手:饶了我吧。

当时看的觉得过瘾,真是女中豪杰,大大的赞。刚才突然又想起来,孩子啊,谁带大的跟谁亲。你不带她,她就不听你的。小时候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因为在你这儿没有呵斥,往你这儿来的多。长大一点后会有变化。经常管她的人,不论是管教管束,还是嘘寒问暖,她都会觉得这人靠得住。叼空看两眼逗一逗,这种她可能也会觉得亲,但你给不了她安全感。她知道你不会一直陪着她。那个天天管着我不让我干这个不让我做那个的人,那个才是我的靠山。当然,这儿的重点是“天天”。另外就是,偶尔的陪伴,结不下那么深厚的情感。她看你没那么亲,反过来你看她也一样。长大后的管教,全是建立在小时候的疼爱积累出来的感情基础上面的。你从小带她,疼她,长大一点对她严厉些,她也认。反过来到了有点“叛逆”的年纪,会惹人嫌,你带大她,你也能忍,你才能忍。否则相看两相厌,互相不爽,都不痛快。

所以如果长期如那位女士所说,自己不带孩子,那孩子就是会慢慢跟她疏远。进一步,如果她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孩子长大一点出现她看不过眼的行为——而孩子爸爸由于长期陪伴,可以容忍——时试图管教孩子,那就可能会爆发激烈冲突。再加高知家庭,思想开放,长幼尊卑规矩没那么刻板,不会因为你是母亲就刻意忍让。屋顶能掀翻。

道理很简单。不抬杠的,大体上说,天天在一起,感情就深。隔三差五陪陪,感情就浅。当然详细说的话,还要细分年龄,几个月到几个月如何如何,几岁到几岁如何如何。很多事不用刻意去学,凭本心做,就挺好。尽量不要刻意。

我记得在哪里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女作家吧,十四五岁前跟外婆在乡下长大。父母在城市里,带着弟弟妹妹,工作辛苦没有精力再养她,只能把她放在外婆家。十四五岁时外婆去世,她被接到城里父母身边。作家描述,她感觉天塌下来了。她感觉去了父母家里她成了外人。加上那个年纪,青春期,于是经常跟母亲爆发激烈的争吵。直到上大学前,那几年是她的噩梦。父母给你生命,但不天然形成深厚感情。

圆桌派里听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讲过好多育儿知识。跟那篇文章相关的一点是,孩子最好是父母带着。如果父母确实忙不过来不能带,那就同一个人带到十六七岁,中途不要换人。一旦换人,你就看吧。

谁带的,就谁管。不带的那个,少插手。不要以父亲或母亲自居,认为我是你老子,我是你娘,你就得听我的。不要在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基础时,当孩子出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时指手画脚。摸摸良心,凭什么?没这个道理的。出过多少力,才能说多少话。你在孩子心里的位置,由你的付出决定,不由你的身份决定。位置到不了,你说的就不管用。你就让管用的那个人来说。自己气不过,也得忍着。

最后说说,那篇文章如果不是杜撰出来的,那位女士的行为无可厚非,也轮不到围观者说长道短。只是这么做,可能换来事业成功,可能换来自己舒心,甚至丈夫的支持下,可能换来夫妻和睦。但换不到孩子的亲近。还有个,圆桌派里听到的,周轶君转述的其他人的一句话:你准备好把自己生命的一段完全的分给孩子,再要孩子。没准备好就别要。

为啥我要说这段,可能是疫情封在屋里跟孩子朝夕相处,对我和孩子的关系有点感触吧。我们大多数人是没准备好的,甚至压根儿就不想,把自己生命的一段分出去,想啥呢,美的你。尽量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