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代·三彩狩猎纹凤首壶|又一件凤首壶

 胡繎文博笔记 2022-10-14 发布于陕西

三彩狩猎纹凤首壶唐代现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照例,先简单说说唐三彩,和凤首壶。

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20世纪初从洛阳唐墓最早出土常见有“黄色、绿色、褐色”三色,因此当时被当地民间称作“三彩”,后来此名被学术界采用。也有说法“三彩”的“三”是个概数,好比“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个“三”是形容“多”。实际上的釉色也显然不止三种。上海博物馆陶瓷展厅中,唐三彩均标记为“彩色釉陶”——这种称呼更加标准,也更加学术,也唐三彩的另一个名字。对,在上博没有看到哪怕一个“三彩”字样,展出的三彩器都标记为“彩色釉陶”,这是题外话。由于掺有铅,釉料熔点降低,故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形成釉料肆意流淌的效果,各色釉料在熔化后相互交融浸润,颜色绚丽、丰富。三彩多为明器,随葬用品。

凤首壶,顾名思义,壶口为凤首形始于唐初,出现即巅峰,从唐初开始,流行了很久。我国在魏晋时期有“天鸡壶”(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展出一件东晋时期的天鸡壶),或者说“鸡首壶”,有柄,有口,有流——流做成鸡头状。但这种样式的壶,跟唐代的三彩凤首壶区别不小。三彩凤首壶有柄,有口,没有流。后来人们从出土的粟特“胡瓶”上看到了相似的器形。胡瓶,一侧有柄,瓶口沿与柄相对一侧,有流槽,器身扁圆或垂腹——西安博物院近期的特展,地中海古代玻璃皿展,也有类似器形的执壶。所以人们推测,三彩凤首壶,就是唐朝工匠用我们自己的壶,结合“胡瓶”器形,创造的。大唐的文化包容,盛唐气度,在博物馆很多文物上、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很多细枝末节都有体现,“唐三彩凤首壶”也是其中之一。

这件“三彩狩猎纹凤首壶”,为扁壶,器形、纹饰与西安博物院展出的“唐代三彩凤首壶”非常相似。西博凤首壶也是扁壶,展出的一面为一只站立在花叶上的凤鸟,另一面看不到,西博有介绍,为“骑马狩猎纹”,或许跟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这件“狩猎纹凤首壶”纹饰一样,只是展示的面,调了个儿。

以凤冠为口,下接凤首。怒目圆睁,凤眼还有黑釉点睛,更显逼真。凤嘴紧闭,向内勾回。“如意状”柄由凤首后脑处接至壶肩腹处。壶身扁圆,溜肩,鼓腹。展示的一侧,壶身椭圆区域有纹饰:贴塑骑射纹,一人骑在马上,回首张弓,骑射纹四周环绕花叶纹。下接喇叭状高圈足。凤首、壶口及壶身椭圆区域,施蓝釉,其余部位施绿釉。

整器饱满敦实,尤其凤首,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黑釉点睛后,栩栩如生,似乎可以眨眨眼睛,锵锵鸣叫,展翅,就飞走了。 

参考:博物馆展品介绍;赵斌,《精致优雅的中国的陶瓷》。

图片均由博主摄于西大唐西市博物馆

如感兴趣可亲自去博物馆,一饱眼福
(大宝贝天天见,第一百二十天)
 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转发,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