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71!为什么是晋祠镇赤桥村?

 黄之中 2022-10-14 发布于上海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图片


图片

古村赤桥

图片

赤桥村,

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一个看似普通的村落,

却有着2000余年的历史。

村子因桥而名,

桥则因人而名。

其人名豫让,

是春秋时期晋国正卿智伯的家臣。

这个村见证了太原的古老和沧桑,

至今村里仍留存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10月12日,

太原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

赤桥村由中风险区调整为高风险区。

这一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因为这个村,

不知不扣是太原一个名村。

2019年6月20日,

住建部公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山西入选村落有271个,

其中太原仅1村入列,

即为晋源区晋祠镇赤桥村。

一起来看看

这个村落的前世今生!

图片
图片

航拍赤桥村  图源:微晋源

赤桥村的变迁

文 / 武斌文

赤桥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因桥而得名的村庄。《晋祠志》:“赤桥在太原西南七里智伯渠上,初名豫让桥。……在晋祠东北里许,长一丈有奇,阔可二丈,跨北河上,南北石栏。西岸轩而东岸轾,为晋祠、县城往来要街。桥西有观音庙;东向,内肖豫让像。庙前壁有刘丽中先生午阳大书'古豫让桥’石刻,旁题邑令殷峄'豫让桥诗’。桥之四周皆民居,民多资晋水造作草纸,以遂其生。”

赤桥村起源于“豫让刺赵”的故事。在春秋末年,晋国人智伯强邀韩、魏两家攻打赵国,但没有成功,反被赵襄子所杀,最终由赵、魏、韩三家分晋。

传说,豫让是智伯的臣子,是一名勇士,得知智伯被杀的消息,他涕泣地说:“士为知己者死,我受智氏厚恩,今家族灭,辱及遗骸,我何能偷生于世? 不为智伯报仇,我的魂魄都不会得到安宁。”于是,他怀利刃潜人宫厕,谋刺赵襄子,但没有成功。

为了实现报仇的意愿,豫让用黑漆涂在脸上,又吞火炭烧坏了嗓子,装抢成乞丐伏在桥下,当赵襄子走到桥上时,豫让再次行刺,马受惊,行刺未能成功,却被抓获。赵襄子问他,你先事范氏,范氏为智所灭,你忍耻偷生,反事智伯,今智相已死,你为何要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范氏以众人待我,我也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并说:“我听说开明的君主能够成人之美,忠实的臣子能够为义而死。事到如今,只求脱下你的衣服,允许我用剑击它,以成全我的复仇之愿。”赵襄子为他的忠义而感动,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交给了豫让,豫让拔剑而起,击碎衣服,高声说:“我可以报达智伯了。”然后伏剑自刎,血染石桥。

侠士豫让  图源:网络

唐人胡曾作诗曰:“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倒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忠肝义胆的壮士,将石桥更名为赤桥,沿用至今。

赤桥村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村西傍海拔1500米高的“头枕蒙山、尾蟠悬瓮”形如卧虎之状的山脉,林木葱茏,风光宜人;村中智伯渠纵贯南北,还有兰若寺、古兴化寺、古豫让桥、明清宅院、古街道等。古树中有唐槐、周柏。赤桥驿道蜿蜒崎岖,东低西高,缓缓穿村而上。赤桥以卧虎山为枕,以晋水为带。其景甚多。晋祠山环水绕,可谓青山绿水。

图片

晋祠公园内的智伯渠

图源:山西经济日报

清代进士杨二酉曾作内外赤桥村十景诗曰:“古洞书韵,兰若钟声,龙冈叠翠,虎岫浮风,古桥月照,杏坞花开,唐槐鼎峙,晋水长流,莲畦风动,稻陇波翻。”相传当年晋阳人游历晋祠、拜谒神灵都要经豫让桥过古驿道,进入晋祠城堡的北极阁楼门洞,才能到达晋祠庙。据说当年的赤桥村,待道两旁驿馆客栈、商家店铺、酒肆茶馆等,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这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也养育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清末著名的地方志专家刘大鹏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这位功垂后世的老先生,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呕心沥血,踏遍晋祠一带的山川寺院,跋山涉水,寻幽访古,遍收广求,采集古老传闻,抄寻碑谒,搜集、查阅、博览各类文献典籍,编写成《晋水志》《柳子峪志》等著作数十种,给后人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他是这样评价他的父老乡亲的:“风俗淳朴,人情忠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陶唐氏之遗风焉。”至今村里还保存着他的老宅,其子孙也仍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晋祠志》曰:“晋水出晋祠,分南北流,北流经赤桥,故村人赖晋水以造纸,且溉田畴,利用甚广,足以赡养身家。由他乡而迁来者,岁不断。”自古以来,赤桥村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再用稻秸做成草纸。妇女们很少纺织,大多协助男人们一起造纸,故村里造纸作坊、水磨坊到处可见,现在村里依然保存着完整的造纸工具。

图片

赤桥村一景

历史沧桑。如今的赤桥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晋水长流的智伯渠已成了村中连接南北的土路,那座豫让溅血的石桥已被厚土埋在地下,曾经深受世人拜谒的豫让祠仅剩断壁残垣。而那些钟楼、鼓楼、寺院等遗迹,向世人展示着往事的沧桑。

2000年,英国女学者哈丽丝慕名来到赤桥做调查,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带回欧洲,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2002年,欧盟非政府组织奥克多姆维也纳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山西大学华北文化研究中心,把赤桥村作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科研项目向欧盟提出申请,赤桥村有幸与中国其它6个有特色村庄一起,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列入规划,并得到欧盟的批准。

这个项目由中外有关方面的学者组成专家组,专家们将分成科技组、经济组、文化社会组等几个小组,从2003年4月开始,用3年的时间,分别对赤桥村的水源、土壤、气候、科技、经济、历史、旅游、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为未来中国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政策参考。

赤桥村任氏老宅庭院  图源:城市规划

图片

赤桥村民居精美砖雕

图源:城市规划

赤桥村的历史文化遗迹

如今的赤桥村,

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整体格局风貌。

今有古豫让桥、豫让庙(观音堂)、

官道、智伯渠、兴化洞、

兰若寺、明清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址。

此外传统造纸工具如磨盘等随处可见,

约有十余株古树分布在村中各个角落。

图片

赤桥村局部鸟瞰  图源:城市规划

刘大鹏故居

刘大鹏(1857-1942),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刘大鹏幼年从师受业,23岁毕业于太原县桐封书院,翌年入省城崇修书院学习,为书院山长杨深秀赏识,学识大进,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举人。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曾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以怀才不遇,隐居家乡。其间,他曾在山西太谷县南席村票号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师近20年。1914年回到家乡大原县,任县立小学校长,兼营小煤窑,并种有少量土地。

刘大不但是一个文人、史志及民俗学者,还是一位诗人。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五十万多正楷毛笔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他的名字是跟晋祠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晋祠志》无论在晋祠历史文化还是在其他地方风俗的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写有《赤桥十景诗》,对赤桥的景观,对赤桥的未来,进行了诗一般的构想和描画。

图片

刘大鹏故居为四合院建筑,坐南朝北,“举人”门匾古朴典雅高悬门头,院中北房一排八间,西房四间。西房原为刘大鹏卧室,现保存完好。

图片

刘大鹏故居,门外悬挂着《父子登科》匾

图源:每日新闻网

古官道

沿古官道走进赤桥,有隐于地下、穿梭于村中小巷的关乎“三家分晋”的智伯渠,有架在它上面的豫让桥,有私家书院,有佛寺道观,有明清宅院,也有见证了赤桥兴衰的千年古槐。看赤桥不可能看不到它们,更不应该不看它们。

古官道复原示意  图源:城市规划

民间习惯上称的官道犹今日之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从地理位置上看,沿太原西山,由古晋阳出城,赤桥村便是第一驿站,也是即将进入晋阳城的最后一站。豫让桥在古官道与智伯渠的交叉处,渠水南北流向,古官道东西走向,是一个水路交错的十字路口,可谓水旱码头。豫让石拱桥横跨智伯渠上。官道穿入村镇的部分也称官街。现在赤桥村中央的一条东西主干街即是古官街,至今保存尚好,街道两旁尚有不少古遗迹,有待开发利用。

图片

古官道街景  图源:城市规划

豫让祠

豫让祠位于智伯渠畔,豫让桥西,坐西朝东,左邻官道,右毗民宅。后人为纪念豫让这位千年义士而修建,内塑豫让像。此祠创建年代不详,但据考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现存建筑等遗迹为明洪武初建,距今600余年。祠堂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塑像已毁,壁画尚存。清朝康熙丁巳年间(1677),豫让祠内主持悟真和尚在若兰寺僧人的资助下,将豫让祠改建成观音庙。

祠外南北两侧各有一株唐槐。北侧一株毁坏多年,现已不存。南侧一株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四人难以合抱。

图片

豫让祠外观  图源:山西经济日报

图片

豫让祠正殿外观  图源:城市规划

豫让祠正殿梁架彩绘  图源:城市规划

豫让祠正殿精美壁画  图源:城市规划

古兴化洞

古兴化洞,根据举人刘大鹏著的《晋祠志》记载,“初仅洞三穴,中奉龙王神,南北僧屋数椽,未详创建之年。道光中,前门左右建钟、鼓楼各一,而拓其基于西,凡十丈。又建洞三穴,妥关圣帝君像。飞阁驾其上,中奉玉皇大帝像,左财神,右仙翁。洞南僧厨一间,南北各三,在晋祠北赤桥村西”。

图片

悟圆寺,原兴化洞

图片

悟圆寺,原兴化洞  图源:微晋源

兰若寺

兰若寺,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僧镇明建,道光、咸丰间重修,伏山向东,正面洞三穴,中奉白衣大士,而飞阁驾其上,祀关圣帝君。南北配室各三,连楼各一”。据记载,兰若寺曾经两度被毁、两度重建。现在,兰若寺坐西朝东,靠西的阁楼已经恢复原样,中间的大殿也已破土动工。原先的兰若寺,为三进三出的院落,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上世纪60年代,兰若寺原址上曾建起了造纸厂,造成环境污染,寺庙、古柏毁坏殆尽。2006年9月,造纸厂关门息业,兰若寺恢复重建。

远眺兰若寺,背后就是卧虎山

图源:每日欣闻网

兰若寺内大雄宝殿

图源:每日欣闻网

图片

兰若寺关公殿  图源:城市规划

古槐树

赤桥村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绿荫常青,历史久远,与 晋祠庙中的古树媲美,源远流长,为赤桥村自然风景之大观。赤桥村是全市少有的古树村。古槐是赤桥村的标志,现在村中尚存古槐树13株。

豫让槐,位于古豫让桥西,古豫让祠门外右侧。约栽种于唐朝年间,树围5.6米主干高达4.5米,一树三杈,为刘大鹏描述的赤桥十景“唐槐鼎峙”之三。因该槐树居豫让桥头、豫让祠前,故名豫让槐。

图片

豫让槐

母子槐,该树位于槐树社,约栽种于唐代,树围7.5米,主树干高大5米,树冠高达27米,遮荫面积达400平方米,一树三杈。此树为赤桥村目前尚存树龄最长、树径最粗的一株古槐,枝繁叶茂、外观雄伟,气势非凡。树荫可容纳百人乘凉。主树干虽已空洞,但腹中又生出小槐树一株,故名母子槐,为刘大鹏描述的赤桥十景“唐槐鼎峙”之一。

图片

母子槐

大鹏槐,位于刘大鹏老宅门口。树龄约千年,树围3.8米,主主树干高达3米,树冠高达16米,遮荫面积达200平方米,一树三杈。此树因在刘大鹏老宅院门口,故以“大鹏槐”命名。

难老槐,此树位于难老社五道庙前。约植于五道庙前,树围4.5米,主树干高达5米,树冠高达15米,遮荫直径16米。此槐为赤桥十景中“唐槐鼎峙”之二。虽有一枝枯死,但整株树干至今苍劲古朴,不显衰老。乡下传闻此树有神,很灵,树身常年披红挂彩,被乡亲们敬若神明。

复生槐(3株),位于村委会对面。树龄约800年,树围分别为3.2米、2.4米、2米,树冠高达28米,树的主干高度都在4米左右,树冠遮荫面积达450平方米。树的高度和遮荫面为全村古树之最。此三株古槐是从原来枯死的老树根长出来的小树,所以冠名“复生槐”。一棵古树复生三株,成了繁荣昌盛、多子多福的象征。

杜家槐,位于杜氏院中,树龄约500年,树围2.8米,树主干高4米,树冠高度18米,遮荫直径10米。树枝结构二杈,二杈已经枯死一杈,只剩一杈,长得较高,但树冠不大。

姊妹槐,位于庞家巷刘氏门外。树龄约900年,树围一株4米、一株1米;主树干一株高达24米,一株高达10米;树冠遮荫直径一株为18米,一株为8米。两树相聚8米。一株主树干空洞,已枯死半树,枝干枯燥,枝叶生长缓慢。一株长势良好,根深叶茂,夏天树底下不见太阳。远处观望,好像大姐姐拉着小妹妹一般。

兄弟槐,位于古兴化洞门口。树龄约700年,树围被株为3.3米,南株为2.5米;树主干高度北株为3.2米,南株为2.6米;树总高度北株为15米,南株为7米;树枝结构北株三杈,南株三杈。二树相聚10米。

清代槐(3株),这三株清代国槐是赤桥古书中最年轻的三株,分别位于村委会左侧郭氏宅院、张氏宅院和魏氏宅院中。树龄均不到200年,他们正处于茁壮成长的青少年时代,主树干都在4米以上,但树围都在1.5米左右,树冠不大。

赤桥造纸

赤桥村造纸历史悠久,据立于晋祠内的《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记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赤桥村民造纸已成规模。置于赤桥村兰若寺内的“洗纸公文碑”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赤桥的造纸盛况:“男人锅中蓬草,池中捞浆,女人携凳持刷,贴纸上墙。家家户户,院内院外,房前屋后,一片金黄。”可见,当时洗草造纸在赤桥村已是如火如荼。

图片

赤桥村传统制造草纸,以稻草麦秆为原料。赤桥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利用廉价的、带有纤维的稻草和麦秆,就地取材,造出了当地人喜欢且经济实用的草纸,并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使赤桥村成为当地有名的造纸专业村。凡是造纸的人家,都把蔡伦当成造纸之神供奉。

赤桥,是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浓郁的文化古村,是古晋阳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和载体。以上只是赤桥灿烂文化积淀的一小部分。如今,走进赤桥古村,不仅可以寻访千年古村文明遗迹,还可以体验赤桥传统文化。

图片

赤桥村门楼  图源:每日欣闻网

这是一个有雄健之风的古村,

这是一个书写过三晋历史的古村,

也是一个能战胜一切的古村。


来源:文博山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