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 | 陈音:琴心剑胆,薪火相传——忆汪派传人李光祖先生

 新用户7066oJHp 2022-10-14 发布于北京

在艺术百花园中,民间、传统艺术自然纯朴、风格迥异,多有地域、流派之分,其特质和风韵具有无可替代性。琵琶艺术尤以融合之风范展现百味弦音。如: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汪派琵琶,融琵琶大家汪昱庭先生之姓名与上海地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其演奏技法,体现海派不拘泥于古法的艺术风貌,故又称上海派。汪派琵琶历史悠久,具有刚劲有力、朴实真切之风韵。作为几大流派之一的琵琶艺术,如同流派文化与非遗传承,不乏有坚定的守望者。20世纪50年代,汪派弟子遍及全国,其中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等代表性人物影响甚广,上海具有厚实的传承基础。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琵琶汪派演奏与理论人才培养项目如期在上海举行,感谢上海音乐学院鼎力支持,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吴玉霞


图片 

陈音

近代琵琶的五个主要流派,一是以华秋苹为代表的无锡派,二是以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派,三是由鞠士林创建的浦东派,四是起源于上海崇明地区的崇明派,五是由汪昱庭创建的汪派。20世纪初期,琵琶的演奏技法主要以“下出轮”为主,但汪派却独树一帜,竭力提倡运用“上出轮”指法,并在乐曲中大篇幅使用“凤点头”,积极推动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琵琶演奏家。李光祖老师作为汪派传人,他继承了汪派琵琶气势雄伟,刚劲有力、指法严谨、质朴、洒脱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奏音色厚,有力度,武曲气魄豪壮,文曲从容大度。他极力主张琵琶与交响乐队的合作,在他的推动下,《霸王卸甲》《普庵咒》等传统经典琵琶曲目被改编为琵琶与交响乐队协奏版,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琵琶艺术的表现形式。

与李光祖老师的相识始于1979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琵琶教材会议。当时我十六岁,在大会开幕式中演奏了一曲《草原小姐妹》协奏曲。李光祖老师在会后见到了我,向我提出了几点建议,评价我这是“猴拳”,给予了我许多的鼓励。他的古道热肠、爱才惜才之心直到现在依然令我记忆犹新。1985年我被分配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工作,通过与乐团中彭修文、俞良模、何树凤、王梓静等前辈与同事的交流接触,他们的演奏技艺令我震撼,我对琵琶艺术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逐渐明白了琵琶的“动静”是什么。随后,在与王范地老师的学习中,我逐渐开始讲究琵琶的韵味。1992年,我参加台北市琵琶大赛,本以为《霸王卸甲》是自己擅长的曲目,没想到最后却被认为演奏版本不对而未能入围。在这之后,我开始潜心研究琵琶的历史、文化、传统、流派、传承等问题,对于我这位在琵琶上执着的后生,李光祖老师给予了我许多指导。他认为同行之间要多用琴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技艺。每次去他家我都将自己练习、创作的新曲目弹给他听,他总能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建议。多年来我与李光祖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汪派的主要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普庵咒》《灯月交辉》《月儿高》《浔阳夜月》《塞上曲》等李光祖老师都倾囊相授。记得他曾反复强调我存在的问题包括“半轮没挂住弦”、“轮指食指没打直”、“拍子没占满”、“推弦不到位”、“扫弦要扫到一弦”、“音乐的线条一定要直”“武曲虎气不够”等,也正是李光祖老师不断指出这些问题才使我在琵琶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在当今琵琶界中,李光祖老师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晚年自称“独立大队”,在琵琶艺术上从来都是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他一生都在追求琵琶艺术的神圣性,琵琶对他来说并不仅是一件谋生的工具,更是他的信仰,是他的精神追求。他认为艺术本身是纯粹的,平时他勤于练习,让自己“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便能充分展示琴艺。他讲究手头上的功夫,行不行,台上见。在美国期间,工作再繁忙他也要练琴,因为“有琴陪伴就不寂寞”。即使到了古稀之年他演奏的《十面埋伏》仍然气势磅礴,其风骨、精神气、艺术性俱佳,可谓“得神遗形”,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在年轻时,他已是琵琶界的风云人物。在中央乐团工作时,他曾多次与李德伦先生合作,演奏了多首琵琶协奏曲,挖掘了琵琶与交响乐的合作潜能。他认为这种结合是琵琶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为此他倾尽全力发动了许多作曲家创作琵琶与交响乐队合作的作品。他曾多次与我谈到当年在炎炎夏日中与作曲家王酩先生一同创作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时的故事。2012年我的个人专辑《西风词》中也收录了这首作品,该曲由王酩先生与李光祖老师根据李廷松整理谱创作于1982年8月,录制期间李光祖老师一直监棚,作为艺术指导,他对我演奏的每一处都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留遗憾。岁月荏苒,师恩难忘!

随着琵琶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奏形式的不断丰富,如今大量新作品应运而生。诚然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没有传统的琵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创新的方法是什么,什么样的创新是好的,是当今琵琶艺术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李光祖老师经常谈到:“古人创造流传的艺术太精辟了,一点不比今人差。白居易之所以能写出千古名篇,足以证明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对于经典版本他主张坚决不能动,因为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对于曾经轻视传统的声音,李光祖老师认为,琵琶流派的缺失对于琵琶文化而言是重大的损失。在没有搞懂、学好传统之前就任意篡改,是琵琶艺术的灾难。对于今人的众多创作,他认为这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大浪淘沙,经过百年后仍能留存并被人演奏、记忆的曲子才是经典。琵琶流派是琵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时代性、传承性与拓展性,是老一辈琵琶艺术家呕心沥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含了一代又一代琵琶人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我们在了解琵琶流派时往往是通过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经典曲目,进而感受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指法系统、音乐处理等。然而,理解琵琶流派的精髓还需要在演奏中不断感悟,长期沉浸在音乐环境之中,并得到名师的指点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琵琶流派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不同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反映了各地人们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已经申遗成功,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我们要继承好前人创造的艺术财富,在传统流派艺术文化中再探新宝,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薪火相传,李光祖老师继承了汪派琵琶的演奏技法与演奏风格,在演奏中将汪派琵琶的精神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无愧于一代大家;琴心剑胆,李光祖老师以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影响了众多琵琶演奏家,以他侠肝义胆的人格魅力帮助了许多人,鼓舞了许多琵琶后辈。他曾为我量身设计“三大战役”计划,要求我在短时间内连续举办以各琵琶流派经典曲目为主题、我的作品与现代优秀作品为主题、琵琶与交响乐队合作为主题的三场音乐会。他一直鼓励着我,要我“时刻准备着”保持好演奏状态。正是像李老师这样执着于琵琶的人,推动了琵琶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当今琵琶艺术格局的形成。相信未来琵琶艺术将发展的更好,一代一代更加精彩、更加辉煌!

图片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 陈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