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银保监会政策银行部主任周民源:全力以赴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

 lijd2016 2022-10-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引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积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坚守职能定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着力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稳经济大盘。

时间紧、任务重,银保监会如何紧抓窗口期,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动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提高这些金融工具的使用效能?其间又有哪些创新思路和举措?围绕这些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银保监会政策银行部主任周民源。

高效立动 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党中央、国务院对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做出决策部署,银保监会如何抓住窗口期,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动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周民源: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是由政策性金融性质、特点和定位决定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银保监会深刻认识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第一,强化组织保障,全力协调推进。银保监会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亲自协调督导。一是建立专门工作推进机制,由分管会领导任组长,会内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按照会领导“当日事,不过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能办尽办”的指示精神,争分夺秒挂图作战,上下联动跟踪进展,加班加点,高效运转,放弃暑期休假,全力配合推动金融工具有效落地。二是迅速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金融委有关指示精神,要求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三是建立监管联动机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9个部委召开联动会议,就指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坚守定位、专注主责主业、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问题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形成合力,引导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四是探索建立监管部门和宏观政策部门、产业部门联合发文机制,加强监管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统一协调。

第二,积极响应,出台支持政策。5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为做好贯彻落实工作,银保监会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等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及时制定印发了《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的通知》,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觉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稳外贸稳外资、保粮食能源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助企纾困等国家战略和薄弱领域,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调节作用。

第三,合理引导,持续优化贷款结构。引导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持续引导其优化信贷结构。一是投放更多更长期限贷款。截至2022年7月末,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达88%,近一年来新增贷款期限5年以上的约占60%,其中制造业超过80%。二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对标对表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精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截至2022年上半年,上述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0%。鼓励持续对10个商业性金融供给不足的地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第四,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今年,在时间短、任务重、人手紧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都面临巨大挑战。我们主要把握两方面:一方面持续督促政策性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责主业;另一方面督促政策性金融机构守好风险防控底线,牢固树立审慎合规经营意识,落实好风险防范各项要求。

聚焦重点 巩固经济恢复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报》:目前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围绕国家战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民源: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更加精准、服务薄弱领域金融质效提升、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服务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显著、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加强等五大方面。

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是政治性,我们始终督促政策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职能定位,精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近年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全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对外贸易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企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力度更大、更加精准。截至2022年7月末,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超过18%,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大约高10个百分点。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2年7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近20%,支持了高端船舶、重要能源设施等大国重器出口,助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充分发挥服务粮食安全主渠道作用,做好粮食购销储等工作,2022年1-7月,粮棉油条线累计投放各类贷款超过3800亿元,同比增幅近20%。

针对薄弱领域金融服务质效,我们持续督导政策性金融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补短板的作用。三年脱贫攻坚战期间,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累放扶贫贷款近2万亿元,扶贫贷款余额连续3年占银行业一半以上,充分彰显了扶贫主力军作用。近几年来,开发银行、农发行累计帮助约2600万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近1亿人“出棚进楼”,实现了多年的安居梦想。开发银行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此项政策惠及300多万高校毕业生。进出口银行持续探索适合该行特点的政策性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模式,已基本构建起“小微转贷款+创新小微直贷”为主体的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双贷模式。农发行以转贷款方式触达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支持了大批小微企业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7月末,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转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近20%。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针对性降低保费,支持小微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及外贸形势冲击,2022年1-7月,服务小微外贸企业平均保险费率0.10%,比去年同期下降23.7%。

积极扩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有效投资是稳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基础设施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银保监会研究出台监管支持政策,推动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中长期融资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周期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7月末,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1%,主要投向了铁路公路、水利、农村路网、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港口、机场、边境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稳外贸稳外资是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督导进出口银行发挥支持外贸主力银行的作用,近3年外贸产业贷款年均投放超过万亿元,外贸产业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比重超过50%。截至2022年7月末,对外贸易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近18.5%,较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速高出8个百分点。督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外贸小微企业和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服务贸易等领域的支持力度。2022年1-7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1%;支持外贸新业态出口额度同比增长超过21%,支持服务贸易出口额度同比增长超过50%。

围绕新市民金融服务,银保监会深刻认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为民监管”的理念,研究制定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举措,及时总结交流好的经验做法,持续督导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对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着力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帮助解决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1-7月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及共有产权房贷款188.2亿元。

夜以继日 协调机制协调各方高效运转

《中国银行保险报》:近期国常会提出,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据悉,为会同有关部门高效推进此项工具落地,银保监会内部提出了“当日事,不过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能办尽办”的相关工作要求,及时传达政策要求,协调打通难点堵点。目前进展如何?

周民源:银保监会按照推进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统一安排,建立专门工作机制、高效完成行政许可、全程做好沟通协调和实地督导,圆满完成了阶段性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会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建立专门推进机制。银保监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协调督导,分管负责人靠前指挥,研究组建专门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对接国家层面协调机制。要求“当日事,不过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能办尽办”,及时传达政策要求,协调打通难点堵点,督促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用好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做好配套融资。及时组织召开全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监管条线会议,指导条线内干部职工积极对接当地协调机制,指定专门处室、专门人员,监测资金投放进展,开展实地调研督查,督促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做好工具投放、投后管理、风险控制等相关工作。

合规高效完成设立审批,引导商业银行同步跟进配套贷款支持。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银保监会迅速反应,特事特办,支持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抓紧设立金融工具,跨前一步开展辅导,依法合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行政许可。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重大项目配套融资问题,与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要求各行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对接协调机制,加快内部审批流程,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和项目配套融资支持。

做实做细日常引导,确保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高效及时。一是坚持同题共答,合力推动落地。根据安排,为地方政府秘书长和相关部委办公厅主任专题班介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背景措施,做好政策解读。积极参加协调机制,聚焦要素保障,推动机制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行政审批要素表格化,以解决要素保障的难点堵点,有利于项目尽快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二是建立快报机制,按日监测基金投放进展,按周总结工作情况,相关问题及时反馈并协调解决。三是通过监管约谈、监管通报等形式指导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合规做好项目筛选和资金投放。

赴地方开展督导服务,积极帮助地方解决实际困难。按照国务院部署,9月5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带领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委和部分银行组成的国务院督导和服务组,赴辽宁开展督导服务。在此期间召开座谈会10余场,赴沈阳、抚顺等六地市实地督导,走访重大项目和企业近20个,实地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政策堵点难点,现场解答政策,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对于需进一步协调解决的问题,郭树清同志坚持一抓到底,多次组织专题会逐条研究辽宁省提出的困难和诉求,推动加快重大项目审批,加快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目前,金融工具在辽宁已投放38个项目、额度115亿元,可带动投资近2000亿元。9月22日,在督导服务组督促指导下,开发银行向辽宁省沈阳市支付首笔直达项目的“保交楼”专项借款。同时,银保监会先后参加赴河南、陕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督导和服务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金融委具体指导下,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协调各方强力推进,干部职工抢抓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流水作业、连续作战、高效运转,会同有关部门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合力推动工具加快落地,全力以赴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截至目前,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已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00多亿元。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政策性银行做好投后管理相关工作,促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准、早、快、实 确保基础设施信贷投放质效

《中国银行保险报》:近期密集出台的稳经济政策中,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新增信贷主要投向哪些领域?如何确保上述信贷额度高质高效落地?

周民源: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主要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五大领域。

银保监会及时指导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立足主责主业,积极对接,加快投放,确保8000亿元信贷额度高质高效落地。

一是突出“准”,督促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专注主业、精准定位,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确定的范围和领域进行投放。开发银行侧重于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出口银行侧重于支持与外贸、物流及支持配合外商投资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农发行侧重于支持与“三农”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突出“早”,要求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坚决落实“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等部署要求,重点任务靠前安排、各类资金靠前配置、各项政策靠前落地。指导3家银行早谋划、早行动、早投放、早见效,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构建“统一领导、专班运作、部门协同、分行响应”的工作机制,早抓任务分解、制度制定、工作落实。

三是突出“快”,指导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充分认识到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好8000亿元新增基础设施贷款,加快对接、加快评审、加快投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2022年1-7月,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已投放基础设施贷款1.73万亿元,各项贷款投放已完成年度信贷计划的64%。

四是突出“实”,督导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履实责、出实招、抓实效,根据支持领域、区域不同特点制定出台差异化操作要求,在贷款准入、期限、担保、流程、定价等方面,采取实实在在的举措,有利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支持有效投资,有利于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目前,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支持了港口、公路、高铁、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多个省份的重点项目建设,前期的成效符合预期。

强化治理 严守风险底线增强发展动能

《中国银行保险报》:风控是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风险抵补能力如何?面对新形势,银保监会将如何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走在前列、做出表率?

周民源: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营整体安全稳健,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拨备符合监管要求。截至2022年7月末,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率0.79%,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末,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符合要求,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为AA,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瞪大眼睛”盯住看好各类风险,会领导多次明确要求要督促银行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在金融支持“做到位”的同时,风险防控“不缺位”。我们督导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是提高站位。准确领会政策要求,坚守职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守好风险底线,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不走偏不越位。二是选准项目。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把好“准入关”,要在相关部门提供的“白名单”内,优先选择已列入国家相关规划,项目资质完备、现金流充足、还款来源已落实、符合投放要求、前期工作扎实、质量高的项目。三是依法合规。我们按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要求的“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决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持续督导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在实际业务中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贷款“三查”,做好贷款风险管控,坚持前瞻性防控,加强全流程管理,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确保各环节符合国家要求,防范腐败寻租和道德风险。四是苦练内功。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持续指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内部改革,持续完善治理结构,改进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做到“内控优先、制度先行”,从制度层面扎牢业务稳健发展的笼子,进一步完善垂直独立的风险合规和内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筑牢风险防线,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