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好文丨一个学困生的觉醒

 李功随 2022-10-14 发布于内蒙古

中小学老师参考 2022-10-11 17:55 发表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作者丨 苏霍姆林斯基

我永远也忘不了巴甫利克这个学生。像他这样的学生,有些老师怀着善意的同情,另外一些老师则以十分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按照这些老师的说法,“他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能力。”我还记得,这个孩子刚刚入学时,是那么活跃,那么好动,那么充满好奇心。可是过了没有多久,他就变得那么沉默寡言,那么过分地循规蹈矩,那么惟命是从,那么胆小怕事。

在开始学习的最初几周,巴甫利克就感觉到他和其他的孩子们有所不同:同班的同学们已经能够毫不费力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能够大声读出来,可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把一个字母和另一个字母区别开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同学们只要用心听两三次关于冬姑娘的诗就能把它记住,可他却无论如何也记不下来。老师专门给他接连读了好几遍,这个孩子也在努力地记,用心回忆诗里的话,可是却……徒劳无益。

“你为什么不背?下课以后我还得陪你坐多长时间?”老师生气地问。可那个孩子却蜷曲着身子坐在那里,紧皱着双眉。

在教室会议上,在讲到自己的班级时,这位老师把巴甫利克描述得仿佛是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她说:“他对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都无动于衷,不善于思考、比较和对比。对他必须是教了一遍又一遍。比在别的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要多两三倍。一道习题,甚至最简单的一个从属关系,他都要考虑半天。“这位女教师认为,既然巴甫利克思维迟钝,就应该让他尽量多花费一点时间学习功课。她在学校里就是这么做的,她还建议巴甫利克的母亲也这样做。

有几次,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活动,在这里,巴甫利克与在教室里相比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给我和他的小伙伴们讲述他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动植物的有趣现象。他的讲述让我感到吃惊,因为他善于第一眼就发现那些事物与事物之间和现象与现象之间的无形的联系。“不,巴甫利克不可能是后进生,”后来我对他的那位女老师讲,“不能用一些音节和习题来束缚这个孩子的智力。”但是这位老师属于那种认为孩子们读书读得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聪明的老师(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老师为数并不太多),当然她不会同意我的意见。

就这样,这个孩子继续艰难地在那里啃着课本。月复一月,季复一季,老师所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努力追求那种救命的“分”,据说“分”才是孩子成绩的标志。这种追求,对巴甫利克来讲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的。他几乎没有一点时间来参加课外活动。只要他和同学们玩的时间略微长一点,老师就会认为他是疏忽、懒惰。况且,总的来讲,这位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们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无非是让他们在空余时间有点事干。可是她深信,巴甫利克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空余时间,那么还让他参加课外小组有什么用。“而且,这个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他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的感兴趣。”她这样讲。为了证明这一点,她还讲了下面这件事:

“有一次我带全班同学去参观自然展室。孩子们在那里看到了多少新奇有趣的东西呀!大家都欢喜雀跃,问个不停,不少孩子甚至希望早点开始进行试验。只有巴甫利克站在那里默不作声,盯视着远处的什么地方。他在这里感到枯燥无味。现在对他已束手无策了,什么也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对这样一个善于十分敏锐地观察大自然的学生,怎么能这样评价呢?”我想,“不能,这次一定是这位老师错了。”于是课后我也去了自然展室。我看见有个人正在门口那里张望。对,他就是巴甫利克!

“你在这儿干什么?进去吧,咱们一块儿看。”

这个孩子进来了。参观以后,我们一起往回走。从他观察新事物的神态中,从我听到的他那充满激情的讲述中,我明白了,那位女教师所说的冷漠意味着什么。在自然展室里,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他没有见过的世界。那些植物仿佛都是他所熟悉的,但每一种植物又都显得那么新奇,不同寻常。番茄的茎不是长成一丛,而是长得像葡萄的藤蔓,而果实是一串一串地挂在上面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一样大;黄瓜,好大的一个黄瓜,却长在瓶子里。这个孩子眼界大开,他想:这一切都是怎么得到的呢?一种想像所描绘出来的神奇世界已经不在这个阳光充足的自然展室里了,而是飞到了学校的实验田:如果能种上几十棵这样的西红柿,让它们并排生长,上面挂满了一串串像葡萄一样的果实,那该有多好啊!但是,他怎么能把这种想像说出来呢?要知道,他在算术方面是后进生啊!他有资格去幻想那些有趣的事吗?

但是,正当我对他进行观察的时候,那位女教师对这个孩子也是一分钟都没有放过。她照旧把死啃书本看成是发展智力的惟一途径。不管别人是否认为奇怪,总之我是这样想:如果这位教师对巴甫利克的“关怀”少一点,如果她能允许他投入蓬勃发展的学校生活,一切都会变得好一些,这个孩子的智力就不至于如此畸形地片面发展。在这些学校里还有这样的老师:他们对孩子们善意的管束,他们希望学生多花一点时间去啃书本的良好愿望,最后竟变成了对孩子们的敌意。

巴甫利克十分艰难地结束了四年级的学习。在他升入五年级的时候给他附带了很多条件。那位女教师把对巴甫利克的教育评定事先给所有的五年级教师都看了,还把她个人统计的这个孩子所犯过的各种语法错误的一览表转交给他们,同时,她还开列了一张算术规则的清单,她认为,这些规则还应该经常地让他进行复习性的练习。

升入五年级以后的最初几周,这个孩子坐在那里啃课本的时间更长了,他也就感觉更无聊了。这一次,找孩子母亲谈话的,已经不是一名老师,而是8名老师全体出动了。但是与此同时,在巴甫利克的生活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有不少的课程,在课堂上不仅需要像在低年级那样听和记,而且还需要动手做点什么。这种课程给这个孩子带来了乐趣。他最感兴趣的课就是植物课。植物课老师很善于组织课程,他不是像一般所讲的那样,让孩子们“学”知识,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摄取知识。每个学生都缝了一个小书包,还做了几个袋子,用来盛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这些标本都是在课堂上要用的。孩子们从书包里取出枝和叶,茎和根,花和籽。所有这些都通过放大镜来观察,然后再铺平,把它们画下来。

直到这时,老师们才初次感觉到,原来巴甫利克是一个最聪明、求知欲最强的学生。按自然课老师的说法,他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这个五年级孩子所能做的,有时候连有经验的园丁都做不到。”这位老师在教师会议上这样讲。下面所描述的,都是从这位老师的叙述中得知的。

有一次在生物课上,孩子们学习使用各种方法来给果树嫁接。老师注意到,巴甫利克时如此精细地(用园丁的话说就是“巧妙地”)割开小果树的皮,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芽从接穗上取下来。“这是真正的技巧。”老师一边观察孩子的工作,一边这样想。巴甫利克切下一段带两个芽的优种苹果的枝条,开始仔细观察起来。

“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能不能不嫁接就直接培育树苗呢?”巴甫利克反问道,“就这样拿一个枝条,把它栽倒土里,好好管理它,它能不能成活呢?”

“这孩子的语气把我惊呆了,”后来这位老师这样讲,“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发问的,甚至可能他已经试验过了。我知道,切一段果树枝条,特别是苹果枝条,就想让它生根,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是真正的能手才行。”于是我回答巴甫利克说:“可以,但是这非常难,只有最有经验的米丘林式的园艺家才做得到。”

“那我能不能试试呢?”——孩子问。这时他的眼里闪着愉快的光。

课后,老师带巴甫利克到温室去,并且对他讲,应该怎样准备和进行这项有趣的实验。

对巴甫利克来讲,幸福的日子开始了。他用玻璃和塑料建造了一个小小的温室,用来培育那些苹果的枝条。从此,他就每天用温水浇灌土地,精心照料,让温室里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半枝条都成活了,芽绽放开了,叶子上出现了光泽,并且长出了新芽。但是老师发现,这个小家伙还是对什么有些不满意。

“那些成活的枝条,都是我从树的上端取下来的,”他对老师说,“而这些死了的,都是中端和下端的枝条。也就是说,应该从树的上端来取,这样,才能培育出大量的树苗。”

“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心几乎都收紧了,”后来这位老师说,“要知道,这可是个真正的试验工作者呀,这是个未来的科学家或者天才的园艺家。他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还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当然,这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也就是孩子的方式进行的。”

关于巴甫利克的实验,很快全校都知道了。很多孩子们都想用同样的方法来培育树苗,但是最后成功的只有3个人,顺便说一下,其中的两个是女孩子。而教师本身,正像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没能使一根枝条生根。

以这件事为契机,巴甫利克开始了“新生”。对很多教师来讲,这简直大大出乎意料,同时,这件事也促使他们对一些尖锐、敏感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个孩子过去所有的那些恐惧心理、谨小慎微和犹豫不决的心理也都逐渐消失了。现在,他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已经用不着去回忆课本上哪个地方写的是什么,而是一边回答、一边思考,从他的所见所闻、观察体会中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来。他的求知欲也是教师们所始料不及的,现在他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他对所学教材理解得越深刻,他所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越多。老师们简直无暇回答他的所有的问题。有一位老师甚至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不满情绪,他说:“在巴甫利克的问题里仿佛含有一些对老师所讲的不信任的成分。”但是,对他所提的各种问题的意思认真思考以后,老师们认识到,在孩子思维的这种批判态度里,恰恰表达了他正在努力探寻某种真理的正确性并且力图在心中对它形成一个坚定的信念。

老师们把孩子成长中的这种变化叫做思维的顿悟有些知识的来源——现实生活、实践、生活等——是在观察、检验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这种“顿悟”则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一些课程,它们的理论概括与具体事物和周围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不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课上,孩子思维的“顿悟”过程就慢一点。但是,一些概念、规则、定律、公式等,思考越困难,巴甫利克就越是努力让自己的意志力战胜困难,而过去,在这些困难面前,他总是望而却步的。

毫无疑问,这个孩子思维的顿悟,智力的高速发展,强烈的求知欲,所有这些都与他具备创造性劳动的天赋有直接关系,生物老师十分成功地把这些天赋从孩子身上开发出来。巴甫利克本人明白,也许是他很快就觉察到了,在植物栽培学这一活动范围中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看得出,他在努力把过去所失去的补回来。在温室和植物实验园地里,有一小块巴甫利克可以进行自己有趣实验的角落。在这个只有10平方米的地块上,孩子种下了几种野生果树的种子,用它们培育用来嫁接的砧木树苗,然后再用人工培育的果树往上面嫁接。其中就有移栽过来的他在温室里用无性繁殖法培育出来的树苗。不管他的劳动能不能取得物质成果,他总是不断地进行实验,进行研究:他往砧木上嫁接不同品种的果树,对它们进行观察,看它们每一种如何生长,一种对另一种有什么影响,他还制作了用来培育果树的各种混合土壤,观察它们对果树生长的影响。一次又一次地对果树进行移栽,努力让它们的根系发展得更大。逐渐地,巴甫利克又开始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实验产生了兴趣。

这个孩子进行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在劳动的每一个工序中都充分显示自己的高超技艺。他的这一特点是在课堂上制作标本的实验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就努力让他的这一特点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导他在实验园地上从事更加复杂的工作。巴甫利克怀着浓厚的兴趣修整土地,准备播种粮食作物或者栽种果树。他集中精力、充满爱意地做着每一件事。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孩子力图把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也做得完美无缺、巧夺天工。

几年过去了,巴甫利克在植物栽培方面所从事的劳动渐渐成为了真正的创造。他把人工培育的李子、桃子、柠檬等果树品种嫁接到野生的乌荆、梨子、苹果等树木上,培育出了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这些品种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花期较晚,当它们开花时,严寒已经过去,对植物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在跨往青年时代的门槛上,巴甫利克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种田能手。他学会了给土壤施加有农家肥和矿物肥制作的混合肥料。这种肥料从根本上使那些濒于死亡的老树复壮,使它们恢复了结果能力,并且医好了由狂风暴雨给它们带来的创伤,加速了被冻坏的枝条中的水分的运行。他用自己的双手把一块不大的,并不肥沃的黏土地块变成了高产田。这块地上的小麦产量比集体农庄的产量高出了10倍。

年复一年,巴甫利克在学习上也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这个小伙子所掌握的知识不但牢固,而且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之中,并能确定这些知识在智力发展中的位置,成了他学习的一大特点。中学毕业以后,他进入了农学院,成了一名农艺师,现在已经在一家集体农场里卓有成效地工作了好几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