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单位领导明知道一个人道德败坏还重用他。

 昵称6rk1mY4W 2022-10-15 发布于辽宁

选段翻译:《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一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虽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根据周勃,灌婴对陈平的反映情况来看,陈平的确德行不够。刘邦对此也是不满意,刘邦能够进一步去了解情况,这是非常正确的处理方法。首先必须找陈平的推荐人魏无知。

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魏无知看来对陈平是足够了解的,他看到了陈平德行的不足,更看到了陈平能力的超凡,并且他清楚的认识到,在楚汉相争之际,对于人才的使用应更重视才能而可以忽略品行。所以魏无知自信的答复了刘邦。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乎,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其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刘邦似乎还没有完全被魏无知说服,所以刘邦继续找到陈平本人进行责备,看看陈平如何解释。陈平对于离开魏,离开楚的理由是充分合理的,对于钱财,陈平的态度其实也是很坦诚的,有钱才能好办事,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才能对于刘邦来说,如果你认为有用你就用,你认为没有用或者不值这些个钱财,那么甘愿裸辞。刘邦被陈平的坦诚和观点说服了,刘邦抓住了事情的重点,目前这个阶段,他更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帮助自己夺得天下的人才。

解析:
用不用那些很有才干,而德行却不见得怎么样,或者说可能性可能令人怀疑的人,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能一夜面论,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不同情况下的用人,其侧重方面会存在差异。据我们的看法,有这么几种情况需要分别考虑。


一、在和平的环境侧重于德,激烈竞争的环境侧重于才;平时侧重于德,有事时侧重于才。在和平时期,天下安定,大局已定,人们按部就班,照章操作,事情做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的责任心,原则性,和忠于职守;其主要的任务是整顿内部,清除内部的蛀虫,严肃纪律法规。所以,在用人上,必须认真考查一个人的德行,“非才行兼备不可用”;而且,德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因为许多事情主要是靠德去实现的,比如要靠提拔重用有德行的人,压抑贬斥贪鄙的人来导向社会行为,使为官者养成清廉的节操和扎扎实实办实事的精神等。

二、在激烈的竞争之时、有事之时,面临内外压力和挑战,要解决的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谁有能力解决或有助于解决面临的难题,谁就可以被使用、甚至重用,至于德行方面如何就成为可以忽略的“小节”。再者,本身的存亡、发展尚且不能保证,若再严格追究人们的德行,那些有才但德行方面有缺失的人就会离散,众人也会因此前途未卜而充满疑虑,甚至另找门路,这就会面临真正失败的威胁。所以当此之时,用人主要应侧重于才,而不是侧重于德。

综上所述易灯认为:领导者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对德有过多的苛求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在用什么人的观点上,并不是历史上所有著名人物或会用人的人物的观点都对。他们观点得到后来人的支持,大有“一锤定音”之势。当今世界上的事情复杂多变。在用德、用才方面偏向何方,实在不能一概而论。

企业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偏向用德方面的要求,亦有偏向用才方面的要求。从社会主义性质、从市场经济的多变性来讲,用人要重德,要求人们忠实于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所以,这样的忠实者,很具人生价值;若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从竞争胜负的无情性和所要求的人才流动性看,又大大提高了才干、能力的地位和重要性。所以,要求“德才兼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