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不会想再有战争!

 where5 2022-10-15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精选&书籍

Image

书籍:《西线无战事》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Im Westen nichts Neues
译者: 姜乙
出版年: 2021-1
页数: 256

豆瓣评分:9.5

RECOMMEND
推荐理由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这两句话是《西线无战事》这本书中,被书友引用次数最多的摘录,也是书中主人公一生的概括:在最好的年纪,从学校走上战场,不得不对一切开炮,而最终在战场上牺牲,无数鲜活的生命被掩埋,最后被记录的只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这本书也作为我们读书群的共读书籍,被很多书友打卡分享,编辑部挑选了其中的9篇精彩书评,希望对大家对如何看待战争,以及战争的善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注:书评见仁见智,如果书友有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留言优秀者,会被选中,由编辑部赠送一份精美小礼物,作为感谢~



精选&书评

01



推荐人:@栖迟

推荐指数:9.4

这是一名一战同盟国士兵的军旅生涯。

有苦:新兵的试炼,战友的阵亡,炮火毒气的洗礼,两军残酷的对峙,与敌人平民的相杀,俄国战俘的可悲,伤病的折磨,逃兵的绝望。
    

有乐:与卡特偷鹅吃,修理教官西摩尔史托斯,与老鼠斗智,找法国女人,休假放松,军粮库大快朵颐,养伤,帮莱万多夫斯基行房。
      

但更多的是酸楚:本该盛放的青春献给了战争,在战争朋友死了,梦想灭了,身体垮了,信念动了,一切都变了,回到家后与正常生活的也脱节了。他拥有了战争的全部,最后却一无所有。
    

“人们不会理解我们,先于我们成长的那代人,虽然和我们在这里共度了几年,但他们还有张床,有份工作,他们会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不久将忘记战争——而后于我们成长的一代人,跟我们从前一样,对我们感到陌生,把我们推到一边。我们对自己来说也是多余的。”
    

在战争中,他们是孩子,是士兵,是壮士,是弃子。  

Image

02



推荐人:@哥特

推荐指数:10

虽然不多,但是读了几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虚构历史作品以后,有点意外的,雷马克的小说已经没有没有能够震撼到我的内容了。
      

不过丝毫不妨碍惊叹他六天一气呵成的天才和用颇为诗意的文字和思考描述出的战争真实的残酷,那是身处最前线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生活的渴望,那是身处远离战线的后方对战争现实的不了解和虚迷的幻想……更值得玩味是,德国在一战中也是作为战争的“发动者”(反方)和战败者的存在。
    

像其他书中所说的,后方的大众比前方的士兵更加憎恨敌人。
    

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参加战争,为什么杀死敌人?对身处最危险最艰苦战线之中人来说,这个疑问甚至不是仇恨不是爱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感觉能说得清楚的……
      

相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晰的意识形态,一战的开始和结束甚至整个过程都显得有些莫名其妙的荒诞,于是,那些巨大且愚蠢的伤亡似乎成为了一场献给世纪之初的血之祭祀——“春之祭”!而且尽管之后也并不乏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但依然没有挡住二十年后又一代人迎来的一场范围更加庞大的战争。虽然这一切现如今都已经是后话,但是战争的阴影却从未彻底消散……
    

世纪之初刚刚长成的一代青年人,无论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加入了那场“世界大战”,其中的大部分人,“他们已经不再变老”;而活下来的人,他们的后代极有可能在二十年后踏入同一个轮回,人类至此,似乎无解。
    

突然想起十几年前看到“一战最后一个老兵”辞世的新闻,一段历史的其中一种意义上的终结。  

Image

03



推荐人:@深巷明朝

推荐指数:10

战争!战争!何其残忍!何其血腥!

本书真实展现了战争中士兵的内心世界,直击灵魂的无声拷问,让人震撼、哀恸!战争的残酷不再仅仅是冰冷的一长串伤亡数字,不再仅仅是血淋淋的肉体凄惨的消亡,战争更残忍的是对精神与心灵的毁灭,给侥幸活着的人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剥夺了一个人作为人的正常感受和回归平常生活的希望。

作者对身陷战争深渊的士兵的心理描写尤其生动细腻、鲜明刺痛,“我们就像坐在坟墓里,只等着被埋葬。”凝滞的无尽黑暗让人浑身冰冷颤栗:恐惧绝望、混乱无序、割裂摧毁、从人到非人……看完本书,久久沉默,觉得自己的每个字都浅薄且苍白无力。唉,这该死的战争! 

Image

04



   推荐人:@存在

  推荐指数:8.0

这是一本反战题材的小说,一群小年轻在政府的鼓动和号召下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军事集训就开赴了前线的战场。

开始一股脑热爱国直至后面成为了战争精神的麻木的人,与之相较在我国现在这群人大概也是上高中的年纪,故事主人公保尔的视角直面前线战争残酷,描述着一群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战争赴死的人。

前线的兵士在黑夜的阵地中躲藏,打过来炮弹或毒气或子弹是随机,死神选人也是。白天或许比黑夜更可怕,因为白天视线好白天可以看到树上只剩半个身子的人。还要清点一场轰炸下来又死了几个。  

小说中克默里希的靴子是有传承的,因为他的靴子比起普通士兵都是要好的,虽然克默里希死了但是他的鞋子还是会有人穿上走前线,就像加入他的这一批战友都死完了,如果战争没有结束我想国家或者政府是会征更多的兵投入新的战场。  

在故事主角在中间有过半个月的休假回到家中,在后方没有战火的地方的人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在前线的战争成为了酒馆里畅聊的话题,似乎参与畅聊的每一个人都是隐藏在世俗出色军事指挥家有着相当不错的大局观。

当他爸爸想听他说说战事时他却闭口不提,或许我想他可能是战争是残酷的不愿回想,再有就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讲出来只会让母亲更加担心。

反观自身我回了家以后也是一句不提工作上的事情。当然战争和工作不能够混为一谈。  

休完假后的保尔回到了前线,后又有过负伤养伤,在后来他在战争中死去,而且那天'整个前线是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  

战争,为什么而开战,在我生活的这一个时代是有战争的,而我是一个没有没有信仰的人但是幸运的是我的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国里面。  

Image

05



推荐人:@Jane

推荐指数:9.3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西线无战事全书一百六十多页,十二章。 

作者参考了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部分真实经历,创造出一个以保罗为第一人称的小说。

它向我们展示了以一个兵士为视角的战争经历。一九一六年,十八岁的保罗在老师的煽动下,走向了战场。一九一八年,保罗死掉了。  

十八岁的小伙子,在满该渴慕着姑娘的年岁,在还没来得及体验什么是人生的时候,参加了十个星期的培训,就上了战场。这些培训包含了如何正确地向长官敬礼,如何正确地扣军装上的纽扣。  战争是什么?经历过它的保罗,面对父亲的各种问题,只想选择沉默,他不能告诉自己的父亲,也不忍告诉自己的母亲。休假两周的时间,他竟然渴望回到战友身边,感觉那里才属于他。  

在这里,吃上一顿饱饭,吃上一次新鲜的食物,比一切都来的重要。因为,你不确定下一分钟,自己是否还活着。在这里,你必须关闭自己的所有理性,你只能展现自己的兽性,不然,你无法面对恐惧,不然,你无法活下去,思考会吞噬你。在这里,战友是一切。在没有明天,没有希望,没有过去的当下,友情是一切。  

为什么要有战争,保罗和他的同伴们不明白。不过,后来,德国的保罗知道的是,那些俄国的战俘们眼睛里充满了恐惧,他们只是农民罢了。那些法国女人,很温柔。那个被他杀掉的敌国的兵,有个妻子和女儿。

保罗的同伴曾经说:应该让那些当权的愿意发动战争的打一架,没倒下的那一方胜利。这种打法才公平,因为现在的战争是不相干的人在打仗。 

作者没有死于战争,但他把保罗写死了。译者1936年译成此书的时候,华北正在遭受侵略。和平年代的时候,除了崔永元的口述历史,是否还有人记起那些被迫参战的将士们,他们还好吗?  

最后,摘抄书中的一段话纪念那曾经参与战争的他们--我年轻,我只有二十岁年纪;可是我所知道的人生没有别的,只有绝望,死亡,恐怖和撒在悲哀的深渊上面的无意识的虚浮。我看见人们怎样互相反对,沉默地,盲目地,愚蠢地,顺从地,无辜地互相杀戮着。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发明出军器和文字来使战争更漂亮更耐久。所有和我同年的人,这儿那儿,整个世界,都看见这些事情;我这一代的人全和我一道经验着这些事情。

Image    

06



推荐人:@ 刘辉

推荐指数:9.5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一直不喜欢读和战争相关的书,自认为是我心里承受能力太差。这本11万字的书,读了三天,中间有好几次是读不下,真的太难受了,

真实战争的残酷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残酷不仅仅是体现在双方的伤亡上面,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战争带来的痛苦不会像   “脱袜子”一样轻易抹去。
    

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本该出现在学校里完成学业,跟相爱的人结婚,养育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那些本该会成为律师、医生、数学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他们本该成为父亲, 作为母亲儿子的那些年轻人死在了战场上,有些人就地被掩埋,有些甚至连尸骨都找不到。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一战期间,一位德国的体育老师康托列克动员自己的学生们去参军。在炮火和枪林弹雨的洗礼中,但是,这位老师却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军,充满的讽刺。
    

这些年轻人从菜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到最后战争结束全班同学只剩下一个人。在学校里,老师教给他们的经验在战争中一点也用不到。没人教过他们如何在风雨中点燃香烟,如何用潮湿的木头生火——或如何把刺刀刺向肚子,而不是刺向肋骨,以免卡住刺刀。 

 战场上这些经验可以让他们活命。  

士兵们只有扛过上千次偶然才叫活着。每个士兵都相信和信赖偶然。在战争中他们会幻想战争结束后想做什么,他们也困惑为什么要有战争,他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到底谁是对的?
    

1927年秋天的夜晚, 雷马克开始了创作《西线无战事》,这部仅用6周完成的小说于1928年11月11日至12月9日间连载于柏林《福斯报》,并于1929年1月29日在柏林柱廊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当年,《西线无战事》就被翻译成26种语言,时至1930年夏天,仅在德国已销售过百万册。1930年西线无战事被搬上好莱坞的银幕,随后希特勒上台之后,销毁了这本书,   雷马克被剥夺了德国国籍,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
   
在看望克默里西的母亲这段话,是最让我难受的,作为母亲,她究竟承受着多大的痛苦?    “这个颤抖抽泣的女人摇晃着我大声叫喊:“他死了,你为什么还活着!”她用泪水淹没我,叫喊着:“你们究竟为什么都活着,孩子们,你们怎么——”她瘫在椅子上哭泣着:“你看见他了吗?你后来看见他了吗?他是怎么死的?”
   
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我很年轻,才二十岁。我对生命的认识,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
    

我们再不相信这一切:我们只相信战争。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 。

Image

07


推荐人:@reading

推荐指数:9.9

本书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十九岁高中生,一个个稚嫩鲜活的生命,在老师的鼓舞下,满腔热血、兴高采烈地从学校奔赴战场,结果被战争无情碾压——“铁丝网,淤泥,黄绿色的毒雾,血染的池塘,消失的森林,遍地的残尸,彻底的毁灭。”

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只剩下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他们被战争凶残的吞噬,卷入旷日持久的杀戮之中,每天遭受灵与肉的双重拷打,迷失,战栗,恐惧,麻木,厌倦,崩塌,最终耗尽。

雷马克直观地,不留一丝遮掩地描写了战争的野蛮、凶残,不加修饰,笔锋犀利,直击灵魂深处,令人读来震惊、战栗、发指、唏嘘,感受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Image

08



推荐人:@笨蛋小狗爱吃草

推荐指数:9.0

作者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切入,花了很多笔触细致地描写了战争后方的士兵的生活状态。

贫穷的年轻士兵们普遍生理病态,心理扭曲,而在上战场之前,他们对未来一无所知。烧焦的空气炮火轰鸣尸体腐烂、同伴死亡,国家荣誉信念奔溃,他们先是惊讶,接着痛苦,最后冷漠地接受制度,对自己的精神、思想、自由进行自我阉割,变得冷酷、爱猜忌、无情、充满仇恨。

他们以一种特殊而令人痛心的方式变得粗鲁野蛮,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睡眠的脑子充满混沌念头,唯有饥饿、寒冷、疼痛和恐惧的痉挛清晰而深刻。
    

战争无疑是痛苦残忍的,大多数被裹挟其中的普通人仅仅由于上位者的一个决定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道。让学生放下书本,农民离开土地,炊烟从屋顶消散,无意义的爱和恨让人变成野兽,盲目撕咬流血。

Image

09



推荐人:@LEO

推荐指数:9.5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持续千年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知道战争是错误的,但是战争从来未能避免,规模越来越大。

作品名叫《西线无战事》,但是一站的西线战场却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斗。重机枪,喷火器,毒气,手榴弹,火炮,坦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一次战争中系数体现。

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一项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创造出威力更大的武器送上战场去收割人头。战争也从过去的两军对垒冲锋变成残酷的堑壕战。生命从未如此脆弱,一挺机枪顷刻间可以带走数十人的生命。
    

书里很少讲述这些宏大背景,只是用第一人称,大量的细节去描写战场,扑面而来的窒息感。战争让原本安逸体面的生活彻底改变,年轻的学生涉世未深,懵懵懂懂拿起枪上了战场。在战场上,之前学习的知识全然无用,要学会怎么装死,怎么分辨炮声,怎么躲炸弹……但尽管这样还是无法避免死亡,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直到主人公自己,死在战争结束前夕,那一天,西线无战事。
      

战争让父母失去了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是谁的错呢?法国人吗?他们不也承受着同样的痛苦,他们又做错什么呢。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战争,但是总归是有人从中获益了吧,是总统吗,还是国王?书中没有说,但是我们只看到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