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诗——七步诗

 寂寞中快乐 2022-10-15 发布于北京

七步诗

曹植 〔两汉〕

煮豆持作羹,漉(lù)菽(shū)以为汁。(菽 一作:豉(chǐ))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解】

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燃:燃烧。泣:小声哭。本:原本,本来。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

【诗歌小知识】

魏诗。“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刘协是汉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建安前期,军阀之间连年混战,建安后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曹魏政权,它的政治中心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建都洛阳。邺城和洛阳成为当时魏国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即以邺城和洛阳为中心的魏国文学。

“建安文学”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在建安作家群里,曹氏父子的名望最大。曹操的四言诗豪迈悲壮;曹丕的七言诗独树一帜,在七言体诗歌发展上产生了重要作用;曹植的作品丰富多彩,写的最好的是五言诗。

建安诗歌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第一次大丰收,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于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代乐府和汉末文人五言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于它深刻反映了建安时期、乱世之中,人民大众的悲苦和艰辛,抒发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勇于平定战乱、重建家园、再获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他们决心为此而努力奋斗的豪情壮志;在于它建立了关注现实、直面人生、高扬理想和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

小花絮: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敢于逆流而上,翻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指出他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他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在这篇文章后,郭沫若附了一首《反七步诗》,描述了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精神。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