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凝滞於物

 格武致知 2022-10-15 发布于重庆


在《渔夫》一文中

作者描述了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宁赴湘流 葬於江鱼之腹中”前

与渔夫的一段对话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夫听后莞尔而笑

自知劝不动他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说完便不在多言

鼓枻而去

而屈原人生的最终结局

大家自然都清楚了

他果然还是选择了

“宁赴湘流 葬於江鱼之腹中”

渔夫虽只是个渔夫

却深谙圣人之道

即“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应该不刻板 不固执 不拘泥

而是能够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

能够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随遇而安

个人理解

佛家中的“无执”

并非让我们无执于万事万物

而是不应执着于烦恼 苦闷 痛苦之中

因为这些除了使人产生内耗以外

并无益处

正如西方哲学家尼采所说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

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而这些你正在凝视的深渊

便是让你徒增烦恼与困苦之事物

你不能远离它们

它们便会与你纠缠不休

如影随形

其实

人做很多的事

最终都需要一个能够自我说服的理由

为何电视剧中

经常出现“坏人死于话多”的桥段

因为他们在做坏事之前

也需要尝试着先做一番自我说服

否则

既于心不忍也于心不安

我们终究都活在了自我的认知之中

也都活在了

自我肯定的道德标准之中

正如《般若波罗多心经》所言:

“心无挂碍

无挂碍

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也许

正是因为“渔夫”这样的普通人

才能做到真正的心无挂碍

也才会让他活得如此通透 豁达

随遇而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