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长征途中毛泽东能够崛起,背后有周恩来的三大功劳?

 dawn的图书馆 2022-10-15 发布于贵州

为什么说长征途中毛泽东能够崛起,背后有周恩来的三大功劳?

文章图片1

长征中的周恩来

1933年9月底,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是蒋介石下了血本,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他志在必得。

这时候的中央领导权已经被王明攫取了,在他的遥控下,以博古为首的一干人坚决执行王明“左”倾错误,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压和排挤,剥夺了毛泽东对一线红军的指挥权,改而由德国人李德指挥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红军的厄运就此来临。

李德完全就是瞎指挥,他压根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将苏联红军作战的经验全部生硬照搬过来,完全脱离前线实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依靠地图指挥作战。更要命的是,他拒绝接受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所有建议,导致红军一败再败。

早在1934年春,自知扛不住国民党进攻的李德就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尤其是1934年4月28日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入中央苏区腹地,这就意味着中央红军败局已定,无力回天了。

5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把这一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6、7月间,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长征。博古等人对中央红军的这次战略转移并没有打算走太远,只是准备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为了准备这次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政治上由博古说了算,军事上由李德说了算,周恩来则只能具体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执行,并不能参与所有大事的决策。这就意味着,所谓的“三人团”实际上就是由博古和李德把持的“二人团”而已!

1934年10月10日,形势危急,中央红军再不撤离,就要全部被国民党军“包饺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这才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和后方机关共计86000余人,带着坛坛罐罐等许多行李,浩浩荡荡地开始了长征。

文章图片2

油画作品《遵义会议》

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时遭遇惨败,这就是湘江战役的大失利,红军虽然跳出了敌人的重围,但为此付出了牺牲50000多人的代价,中央红军只剩下了30000多人。但这时的红军仍然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博古和李德仍然坚持按计划到湘鄂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就等于往敌人预先布下的口袋里自投罗网。

之前多次向博古等人提的建议被拒绝,但这次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再次建议,坚决主张要放弃原定计划,改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经历湘江战役的惨败,部队的指挥权实际上已经从博古和李德转到了周恩来的肩上。从这时起,周恩来就坚决赞同毛泽东的主张了。

在通道和黎平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都坚决主张采纳毛泽东的意见,此时周恩来的分量已经重到了可以起决定作用,所以,最后通过的决定是完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形成的,也就是放弃原定计划,改而向贵州进军,正因为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中央红军从长征以来第一次摆脱了被动局面。

紧接着,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长篇发言中分析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错误军事路线,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指明了今后的方向。周恩来再次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毛泽东能在长征途中崛起,与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分不开的,这是周恩来的第一大功劳。

对周恩来说,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还不够,他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利用一切时机极力推举毛泽东上位。就在这次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今后的行动。周恩来在红军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他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毛泽东自己后来也认为,“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3

四渡赤水(油画)

在这个非常时期,周恩来的态度对于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崛起实际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于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而且,会后中央常委开会确定分工,决定毛泽东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很显然,这就意味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能够决定红军的行动了。

尽管在周恩来心里已经非常清楚,只有毛泽东能挽救红军,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夺取胜利,但是由于毛泽东此前被王明、博古等“左”倾错误打压、排挤得太厉害,现在他要在红军和党内崛起,必须要经历一个慢慢服众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让他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的身份来发挥作用。

一旦有了舞台,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就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中央红军打胜仗靠的就是毛泽东定下的战略方针路线,在这方面,毛泽东是无人能及的,也是没人能够替代的。但每次战役的布置、使战争胜利则是周恩来具体指挥的,这就是周恩来的第三大功劳。在事实上,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毛泽东定下大的战略方针路线,周恩来负责具体执行和落实,从这时起,毛泽东和周恩来就开始了这种天衣无缝的合作关系,此后,这种天衣无缝的合作关系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一直到他们去世。

在具体战役的布置、使战争胜利的方面,周恩来具有任何人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的杰出才能:他不但知道国民党军队中哪个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哪个是杂牌军,具体作战能力如何;他更清楚红军哪个师战斗力强,哪个师的战斗力弱。所以,他的指挥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克制敌人的短处。

而且,周恩来对部队的了解也是无人能及的:每支部队有多少人、多少枪、多少子弹,每次战斗结束后部队伤亡多少、补充多少,周恩来都一清二楚。所以,部队军事指挥员为了不被周恩来给问住,他们自己必须更详尽地掌握部队的情况。因此,周恩来在部队中享有极高的威信,而他的性格又让大家非常愿意跟他接近。甚至大家都喜欢叫他“胡子”(长征中的周恩来留有美髯)。

文章图片4

长征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博古(右一)

此后,有了周恩来的鼎力相助,在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地穿插于敌人的重兵集团之间,最终得以摆脱了国民党军数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在长征途中歼灭红军的计划,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自此,毛泽东在红军和党内迅速崛起。

很显然,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能够迅速崛起,与周恩来在背后做出的这三大功劳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周恩来传》: 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传》: 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