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事先把这几点做到位,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欢 喜 2022-10-15 发布于上海


老话常说,做事先做人。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

做事也是做人。遇事先做好这几点,往往能更好地处理事情。

01

遇事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学会沉着应对。

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喜怒哀乐放在脸上。但长大后发现,生活和职场都不是可以肆意释放情绪的舞台,成年人的情绪要可控,要自己消化。要将情绪收进心里,不要显露于外,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不要让别人通过你的脸色看出你的想法,更不要让喜怒哀乐支配了你做事的方式。人生最失败的,就是让自己做了情绪的奴隶。

一个人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看他脾气大小就可以了,脾气越大,成功概率就越小。

有人说:“如果你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好,就算给你整个世界,也迟早会被你毁掉。”

懂得控制情绪的人,才能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冷静地分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越有本事的人,越没什么脾气;越没本事的人,脾气越大。

越厉害的人,越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发脾气对解决事情并没有帮助。

宋朝宰相吕蒙正,遇事总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他升任宰相的时候,一位官员在下面悄悄地指着他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

吕蒙正根本没有发脾气,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身边的参政都愤愤不平,要去查问什么人如此胆大包天,他急忙阻止。

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他可能会感到惊惧害怕,耿耿于怀,甚至视我为敌,这样对谁都不好。

不知道他是谁,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啊。”

所有人都为他的沉着冷静所折服。

吕蒙正的成功,是他如此冷静的性格使然。

遇事时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也是格局。

最怕你情绪大于本事,专注于情绪而非解决问题。

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控制情绪,减少精力消耗,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所有的事情,如果发生了,能够冷静地面对,最多是难处理而已。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成功不要无谓的情绪。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控制情绪的人,也能更从容地控制人生。

02

遇事先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懂得反省,才能时时自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却从未反思过自身有无问题。

在他们眼里,无论发生什么,错都是别人的,自己一定是正确的。

事实上,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心里的尺子,量人得先量自己。

真正厉害的人,碰到问题都懂得先自省,检视自我。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遇事懂得先反省自己的人。

有一次他在家为父亲办寿辰,朋友郑小珊也前来祝寿。

席间,两人因为意见不同,当场争执了起来。

愤怒之下双方都说了很多过分的话,没等寿宴结束,郑小珊就愤怒地拂袖而去。

曾国藩冷静下来后,不仅没有责怪朋友,反而反省起了自己:“如果我能稍微对他尊敬点,他又怎么会如此待我?

即便是他有不对的地方,我又怎么能这么不顾情面指责他呢?”

想到这里,他便来到朋友家中道歉,两人很快便重归于好。

生活中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先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做好了没有,问问自己哪里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遇事先反省自己,才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当一天结束后,回顾当天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进行反省。这点非常重要。

自省,是认清自己的必修课,也是修炼自己的必经之路。

有个书生,在自家书房里放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瓶子。

每当自己心生一份善念、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他便往瓶子中投粒黄豆。

反之,便往另一只瓶子里投上一粒黑豆。

刚开始时,黄豆少黑豆多,他就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时间久了,瓶子里的黄豆越来越多,黑豆的数目却几乎没有变化。

这个书生,就是明朝首辅大臣徐溥。

正是凭着这种长期的自省,他才得以不断精进自我,最终修炼成一代名臣。

一个花园,必须定期耕耘土壤,修整杂草,才能芳菲满园。

人同样也是如此,所谓反省,就是整理、修葺自己的精神家园。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多年来始终坚持“时时反省”的生活哲学。

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镜子面前反省自己前一天的所思所行:“今天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快;今天有没有对人态度冷淡;今天有没有表现出傲慢;今天有没有做出卑劣的举止;今天有没有自私自利的言行……”

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存在需要反省的地方,那么不管是多么小的事,都必须改正。

通过这种“日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能够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通过天天反省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对于创造美好人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就一定要懂得时刻反省自己,发现自身过错和缺点并能够及时改正。

如果一个人能在每天拼命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做到天天反省,那么他就能变得更优秀。

03

遇事别轻易责备别人。

古人云: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不随意责备人,是一种难得的修养,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道行。

没人愿意被人否定,无论是至亲之人,还是陌路人。

不管是一段什么样的关系,家人也好,上下级的关系也好,朋友也罢,如果你想要这段关系稳固且和谐,有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那就是遇事别轻易责备别人。

不轻易责备别人,才能减少内心积攒的不满,让彼此坦诚相见,“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

《论语》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事情已经做了,就不用再责备;事情完成了,也不必再劝阻;过去的事情,再责备也没有用。

别人已经犯下的错,你再怎么去责备他,也不能让改变既往的错误。

责备只能徒增自己的烦恼,加深他人的痛苦,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对解决事情没什么帮助。

《人性的弱点》中说,“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责怪要有益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责怪是最无用的东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把问题复杂化。

毕竟,一切指责,都有居高临下的压迫;即使别人真的有错,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承认。

不轻易指责别人,内心就不会有怨气,可以维持心态的平和。

不苛责别人,进而客观地看待自己,减少偏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王阳明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责怪别人,事后又总是非常后悔,这让他很苦恼。

王阳明就告诫说,“光是责备别人,只能看到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如果能反身自问,看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责备别人呢?”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是需要善意的,是需要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之所以不轻易责怪别人,他们并不是没有脾气,只不过是更有修养,更懂得包容别人,更能有同理心罢了。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用善意的言语去激励别人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用伤人的责备打击别人做事的积极性。这是处理事情更高明的方法。

妻子打碎了一个碗,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

那些比较理智的丈夫往往会这样说,“没事,回头再买一套,正好家里的碗也该换换新的了。”

不理智的丈夫见此情景,通常就会先责怪起来,开口就是一顿数落。

结果往往会将事态推向更坏的情况。

实际上,碗已经打破了,再怎么责怪也没有用。

还不如大事化小,不责备对方,平常心对待。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在遇到事情时,往往都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谁对谁错。

当然,事后会有复盘总结和追究责任的情况,但在问题发生的那一刻,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错。

遇到事情不轻易责备,不纠结对错,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是一种极为智慧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