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04年7月14日美国犹太作家、诺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诞辰

 置身于宁静 2022-10-15 发布于浙江

文史公曰: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犹太传统家庭,二战移民美国;他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作家,在他的宗教题材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最知名的长篇《卢布林的魔术师》和最为人所称道的短篇《傻瓜吉姆佩尔》讲的均是人对上帝信仰的主题。

辛格在作品中将宗教和性爱结合起来写有其特别用心——是在表达一种对人类本性与宇宙间矛盾关系的反讽立场。 辛格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述二战前波兰犹太人的故事,另一类描写旅美犹太人经历。

辛格对许多当代中国作家都有深刻的影响。作家苏童也表示,他一直迷恋辛格的小说特有的犹太味道,坦言见到的第一片世界文学风景,就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那个迂腐、充满学究气的老光棍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强调:“中国图书界的诺贝尔奖效应,大概就是始于辛格。”。

1904年辛格出生于波兰一个哈西迪教派的拉比(犹太教中智者的称呼)世家。

从小受到希伯来语、阿拉米语和意第绪语熏陶,并在源于巴比伦文化的犹太教法典的感化下长大成人,对波兰犹太人社区的犹太人生活及其宗教庆典仪式和活动十分熟稔。

1908年,辛格4岁时,全家搬到了华沙,在教区学校的学习生涯。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7年辛格随母亲和弟弟到达母亲的故乡毕尔格雷小镇。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

1920年16岁的辛格被父亲送进了华沙神学院。作为一个虔敬派拉比的儿子和神学院的学生,辛格受到了比一般人更严格的宗教训练。

1921年,辛格17岁时,又改用意第绪创作。

1923年,辛格在华沙跟哥哥在报社工作。

1935年,在德军占领华沙前夕,辛格在兄长的帮助下逃离波兰到美国。

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后来在纽约的《犹太每日前进日报》担任记者和专栏作者。

辛格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在晚年》于1927年发表在《文学之页》上。在此期间,辛格在Globus杂志发表了几部短篇小说和连载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雷的撒旦》。

1943年,辛格连续发表5部短篇小说,以寓言的讲述方式展示了邪恶的、非理性力量的胜利,并以此声援处于战火中的欧洲。

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

1945年,开始用意第绪语创作《莫斯卡特一家》。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他的作品《莫斯凯家族》的创作和发表,辛格逐渐被更多的美国读者所认识。《莫斯凯家族》是以纪念逝去兄长为名而创作的长篇小说,继续沿用史诗的写作手法,探讨波兰犹太人的生存状况。

《莫斯凯家族》尽管在商业上并未获得巨大成功,但却引起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诸多媒体的关注。

1953年,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发表在《党派评论》上。

1974年,辛格凭借短篇小说集《皇冠上的羽毛》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1978年,辛格最终获诺贝尔文学奖,登上文学事业的巅峰。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他(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杜弥撒拉之死》是辛格晚年完成的一个重要短篇。故事的主人翁原型弥杜撒拉是《圣经》中最老的圣人,据说活到969岁才被上帝召回。但是,在辛格的该作品中,弥杜撒拉却是个大罪人。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集》,收入47篇短篇小说。

1991年5月逝世。

辛格一生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10余部短篇小说集、2部剧本、3部回忆录、16本儿童故事集。代表作品 《傻瓜吉姆佩尔》、《玩笑》、《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撒旦在戈雷》等。

中国文坛的1979年堪称辛格年。1979年1月,《读书》发表了梅绍武《197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艾萨克·辛格》和冯亦代的《卡静论辛格》。两篇短文互相呼应,对辛格做了初步介绍。。随后《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等几乎所有在中国的外国文学杂志都争相译介辛格作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年7月14日-1991年7月24日),出生于波兰莱昂辛地区。美国犹太作家,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历史上的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