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安桥梁的历史(四)|《钝笔杂抄》选读12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10-1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接上期)

  瑞安桥梁的历史(一)瑞安桥梁的历史(二)

瑞安桥梁的历史(三)    

      瑞安桥梁的历史(四)

旧城区桥梁目录

1、县治之前,县前太平桥

2、正议大夫,巷口太平桥

3、东南邹鲁,学前腾蛟桥

4、泮宫之水,又有起凤桥

5、理学名臣,坊在官渎桥

6、大隐庐南,虞池所前桥

7、项氏望族,草堂南堤桥

8、会文坊立,午河午堤桥

9、朱氏聚族,渔篁浦儿桥

10、东鲁林家,学前广济桥

11、端木百禄,凭吊大虹桥

12、福建提刑,沈府范大桥

13、石经春秋,沈园锦湖桥

14、西郊寄园,徐氏花园桥

15、桂林坊在,林家望仙桥

16、水心先生,旧居社坛桥

17、陆放翁祠,北通宋都桥

18、八憨老人,自建敢心桥

19、介石故居,东通正议桥

20、陈虬故居,环壁水门桥

21、锦湖咏风,愚溪河埭桥

22、寂寺晚钟,朱溪西岙桥

23、马湘炼丹,西仰望马桥

24、三国吴建,月井陡门桥

25、抗倭殉节,血溅周岙桥

26、探花楼坍,陶峰第二桥

27、水师提督,许宅小石桥

28、花信楼东,柏树永龄桥

29、玉海楼畔,环壁金带桥

1、县治之前,县前太平桥

太平桥,在县治前,因桥梁石刻有“太平桥”三字,又俗称县前桥,所在县治之前而称之。南通新街,北通大街,长三丈七尺阔二丈五尺,石板筑成半圆形,两旁有石栏杆,相传为宋时所建。太平桥之名,相传是否因清乾隆、嘉庆《瑞安县志·沿革表》二志所载:瑞安建县之始,皆为吴太平二年(257),故取年号“太平”二字为桥名?今在修《瑞安市志》时发现,孙诒让曾考嘉定《赤城志》中所载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为确定建罗阳县之始,而不是太平二年。

桥南数十武有卓公祠一座,面东新街,大台门尚在。原名卓忠贞祠,后改卓忠毅祠,俗称卓公祠。祀明户部侍郎卓敬。卓敬“壬午殉难”,后其门人黄潮光之子养正请刘球之为传。并持卓公遗书及诗文、公像以相示,球拜起曰:“公生平忠孝大节,而证以见知闻知之实”。且以“忠贞”私谥之,以伸生平所仰慕之意。若夫行实之祥,家世之美,自有潮光之年谱,行状在,兹不赘。传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呜呼!真可与夷齐者伦也。县前桥之卓公祠,其后边门在浦后街7号,为明万历八年(1580)新建,清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多次重建重修。

据查,原占地面积较大,建筑由台门、甬道、打虎楼、正殿、配殿、花坛等组成。台门位祠东南角,单间四石柱。甬道尺字形,石板铺成,由台门通向大殿。打虎楼位正殿前,甬道东。殿西花坛,甬道两则和空坦种植柏树和灌木。这现存主体建筑正殿和部分配殿系晚清重建。据文物馆测定,正殿坐北朝南偏西10,通进深11.4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造。

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诒让和黄绍箕等人在此创办瑞安学计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将学计馆扩为瑞安普通学堂。解放后改为瑞安党校校舍,正殿被修建为党校礼堂(会议大厅),祠内尚保存明代古柏,古罗汉松和明代石槽。古柏,名忠贞柏,位在正殿前,高12米,杆高2米处周长2.1米,1994年遭台风袭击后逐渐枯死。据园林部门测定,至今树龄560年。古罗汉松,位在正殿前,与古柏东西相对,高约6米,杆最大周长约1.5米,生长至今已有数百年,仍然枝叶茂盛。据史料记载:卓忠贞祠多处,一处在温州江心寺,一处在宝香山,一处在西岘山。至今全被废殆尽矣!县前河被填塞,太平桥也拆除。

卓敬诗文:

卓敬诗十九首(清《四库全书》忠贞录)及补遗三首,文章若干篇。历代诸家发表纪念文章近40篇,诗词七十余首,选录若干首《悼忠诗》。

杨景衡,福建左参政《悼忠诗》:主圣臣忠未易论,运扶义仗汉乾坤。凭将国是轻生死,俯却宸衷一眷存。不尽断魂归帝所,子遗孤女荷君恩。飞云古渡闲来去,天际长光自吞存。

蔡鼎,大理寺副作《卓忠诗》:孤臣孑立变俄临,万古纲堂定力任。劲血直教当辇觳,肢骸何禅润刀砧。名山巨海培英爽,白日青天照赤心。公论不磨祠庙肃,风霜重冽柏森森。

何格,沂州知府,有《悼忠诗》:日落钟山草色苍,朔风吹雨暗长扬。杓沉龙阙云雷厄,星焰旄头剑戟光。桑土有谋人自□,□经不坠死何防。至今白露洲前水,汹汹东流与恨长。

李师言,惠州通判,作《悼忠诗》:莫向当年问革除,非关桑土计全疏。周家鼎运天方属,赢得纲常竹帛书。

2、正议大夫,巷口太平桥。

南太平桥,在华光宫左首,与北县前太平桥相对而言,习惯上都称太平桥。南通会文里,北通新街。桥之东为正议巷,有屏星第,因北宋正议大夫周泳旧居而得名。正议巷口屏星第前有“慕贤坊”一座,为周泳之子行已而立。

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祖籍瑞安芳山乡周湾(今湖屿桥镇),行己自幼好读书,少年时与同里许景衡等私淑林介夫。十四岁其家迁往郡城,十五岁随父宦游京师。元丰六年(1083)进十七岁补太学生。从学于陆佃、龚原。元二年(1087)改从太学博吕大临习“关学”。五年(1090)又赴洛阳师从程颐受学。他“从学伊川,持身艰苦,块然一室,未尝窥牖”遂成为程门著名弟子。元六年(1091)赴试汴京登癸未科进士第。行己少年丰议秀整,语音如钟,学识渊博,讨人喜欢。行己登第后名动京师,某贵人欲以女妻子,他终以“吾未达时,有姨母贫家女,得吾母意,属许婚之约”故向贵人辞婚。后贫女双瞽,仍旧娶焉。师程颐得知后,与人语曰:“颐年未三十时,已做不到此事”。该贵人乃当时参知政事“三元”出身的右丞相冯京,而京又是门第高贵的宰相富弼女婚。行己高门不攀,家贫不弃,确是难能可贵之美德矣!

周行己中进士后,迟迟未能得官,直到崇宁元年(1102)已经三十六岁才正式被朝廷录用,任太学博士。但他原分教乡里,以便养亲,请奏于朝,特许之,授温州教授。以学官身份在温州兴学、讲学,主要讲授“中庸”之旨。此后,帮人始知有“伊川之学”。五年(1106)除齐州教授。至大观三年(1109)新党侍御史毛注弹劾程颐,行己因师事程氏而被罢官。第二次回温州。在谢池坊筑浮沚书院,招收生徒讲学。政和七年(1117)又被权知乐清县令,未几寓居柳市。宣和二年(1120)徽宗重道,温州道士林灵素得宠,推荐行己,授为秘书省正字。六年(1124)夏,卧病京师,幸得许景衡资助接济病愈。七年(1125)起复任河南原武县令,旋又辞官,原拟回乡,时因方腊在浙江起义,归途被阻,改赴山东郓州,应太学旧友郓州知府王之聘,入慕府为司隶之职,不久病卒于郓。王报淮朝廷,请其归丧,葬于瑞安芳山乡杉坑山之原。父正议大夫周泳之墓侧,今在湖岭镇闲心寺附近,其墓尚在。

周行己一生著作颇丰,有《浮沚文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宋、元、明、清各有刊行。今尚存《四库全书》及永嘉《敬乡楼丛书》中。此外还有《易讲义》及《礼记讲义》等。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周许诸儒》中认为:周行己是永嘉学派开山祖,是关中张载之学,伊洛二程之学在温州最主要的传承者,是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他曾两度在温州讲学,创办浮沚书院,培养不少优秀学子,对以后温州学术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附录诗一首:

《卧病京师蒙少伊察院惠未,因叙归怀奉呈》:卧病逾三伏,辞乡已四年。故人分禄来,邻舍贷医钱。志业其如命,行藏休问天。吾归舟已具,老去合求田。

清,林青云字龙友,乾隆甲子举人,《谒周恭叔墓》:剑履尘封不可追,芳山此日动长思。贤愚俯仰一杯土,伊洛渊源百世师。鸦噪白杨当墓道,虫书紫藓缀残碑。停车愧乏蘋蘩献,春草秋花自岁时。

3、东南邹鲁,学前腾蛟桥

腾蛟桥,在县治左,南通学前,北通文庙,石板筑成,旧称登云桥。学前,指旧县学之前,即后之县学,实验小学也,宋时有“东南邹鲁”一表悬挂在县学大堂,“明伦堂”为宋儒朱熹所题,故瑞安有“东南邹鲁”之称。此表额,相传是朱子咨访仙岩时赠给畏友陈傅良。可惜失落于“文革”中。瑞安历史上学校:据嘉庆《瑞安县志》载:“儒学,在县治东,宋初建,崇宁间南徙江滨。政和间,蔡令景初复徙今所。”

许景衡《县学记》,崇宁元年,诏郡邑皆立学置师,弟子贞锡以气廪,校其行艺行贡之。有司奔走从事。瑞为温之支邑,庙孔子于县治之东,而追隘不足以容多士。会闻诏,亟徒于南江滨。山川风气散漫不收,潮涛泛滥,墙宇圮坏,神人靡宁,邑人原复故址。政和五年春具告,郡守刘公从之,邑令蔡景初为之规画,而丞张宇发实领教事,乃斥旧址、广袤三倍,凡为重门,两庑殿,以严像设堂,以肆讲习。庑为斋,以赴学者。累屋为阁,以储经史。落成之日,稚老和会,赡仰称叹,邑之来学者日益众。丞善教道,士既知劝,乃相与伐石请书其事。予以为天子立学养士,所以明人论,善风裕。而为有司者,能推而行之,可歌也己!……诗不录。

邑儒许景衡撰《县学记》,是瑞安历史上最早一篇关于兴儒学之过程。淳熙十二年陈傅良又作《重修县学记》之前,已有绍兴十二年敷文阁待制宋之才再记王侯訚修学事。二公言语,至今为人贵爱,则二侯固为不朽。陈傅良之文史之名篇。后至嘉定四年,黄令葵重修。叶适亦撰《重修县学记》其为宋代许、宋、陈、叶之《县学记》成四大名篇。足见宋学之盛,历史人物辈出。叶适有《王氏读书堂》诗:谁能采桑谈,谁能带经锄。古人读书地,妙理出穷闾。矧今治华室,山翠涌前除。风烟聚景趣,花竹成画图。主人乌沙怡,子弟绣罗襦。新装黄纸印,上记开辟初。展卷忽有得,欣如奏齐竽。勉哉造其微,勿逐皮王粗。

宋,高得心《林下读书》:芸叶满床尘梦稀,抱膝惟评古是非。蕙帐风寒人未老,松门云静鹤初归。青山紫阁原同道,肯羡宫袍耀布衣。

4、泮宫之水,又有起凤桥

起凤桥,在泮池西首,南通学前,北通司前,用石板筑成,旧称步月桥。泮池乃学宫前半月形,为“泮宫之水”成为旧学宫之代称。晚清浙江督学陆彝于光绪十九年(1893)题书《兄弟重游泮水》匾额,赠给衣言,锵鸣孙氏兄弟之故事,详见《钝笔杂抄》。《汉语大辞典》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宫之水也。”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后多以指代学宫。泮池:学宫前的水池。元汪克宽《泮宫赋》:“步前除以倘佯兮,覩泮池之澄碧。”明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诗:“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

近人汀田张震轩先生(1860-1942)名,晚年号真叟,别号杜隐园老人。于光绪庚辰(1880)科年二十一岁游庠,明年又值庚辰(1940)恰六十一年同人辈或谓盛典重逢,理宜游泮不知今之泮,非昔之泮,重游宁有味乎!感赋四章,请诸君览而和之。

附录:《重游泮水诗》

其一:漫诩儒冠不老身,巢痕重认恐非真。宫墙自古高难仰,俎豆于今味换新。大海扬波来虎兕,浮云蔽日泫麒麟。更休圣域贤关问,已辟康庄付路人。

其二:六十年来国改民,不须科第忆前清。公庭已失冠裳会,雅训全更夹舌声。侮圣人都如武叔,崇儒我敢比名卿。但期多士能敦品,泮水赓歌答治平。

其三:草草功名说也羞,有何佳兴话重游。三场黄卷虚青眼,一领蓝衫叹白头。试士已删乡会事,胶庠空有典型留。寸衷但凛先师训,不忮何妨又不求。

其四:时流滚滚殿龙韬,杜隐余生总慕陶。首不名经千佛戴,最输斗酒九秋豪。黉门释菜成陈迹,野老餐芹感髩毛。何日中原销剑戟,手携藜杖会同袍。

5、理学名臣,坊在官渎桥

官渎桥,在儒学东,跨虞池河,西通县治所,南通滨阳门,桥东大街上,清乾隆之初建筑有三间跨大街大型石牌坊一座,面东向书有“理学名臣”坊额,面西向书有“丹衷贯日”坊额。据嘉庆《瑞安县志·坊表》载了:理学名臣,丹衷贯日共一坊,在儒学东,“理学名臣”为宋儒陈傅良立。附宋林石、沈躬行、许景衡、谢佃、周行己、潘旻、赵霄、宋之才、叶适、周坦、陈武、曹叔远、蔡幼学、徐元德,元,陈宏罄、明,陈茂烈诸儒。“丹衷贯日”坊为明臣卓敬立。附靖难抗节郑士达,土木死难黄养正二人。该坊旧时为“道学渊源”坊,国朝乾隆间重建,改今名。该坊为吾邑重要之坊表建筑,民国三十三年拓宽,扩建大街时将拆除,县城父老大为反对破坏文化古迹,故移至湖滨公园内。后至“文革”终于被毁殆尽矣!

理学以宋陈傅良为代表,丹衷以明卓敬为代表,录诗:

明蔡芳,平阳人,有《谒陈止斋祠》诗五古一首:白露洗秋晴,山容贴天净。访古上仙岩,不为穷幽胜。止斋读书堂,荒凉混松径。大声呼先生,唯闻山谷应。凉颸洒林端,时景觉易暝。江河日下趋,令人发长咏。何以泄君思,拜像起恭敬。

清,邑诸生李敷有《谒陈止斋祠》:落红流景又何如,寂寂草堂春时余。千古葵心惟向日,百年忠胆见遗书。清香自可祀臣节,白发还堪引帝裙。记得消闲持钓节,从容犹是旧时渔。

明,邑教谕陈明彦作《读卓忠贞遗稿》:忆昔高皇持寸铁,电扫风驱开日月。金陵自古帝王居,虎踞龙蟠定天阙。公辅文孙列绣裳,绸缪未雨顾虑长。一朝南内烟尘起,昔日谟谋今已矣。君日逊国臣安归,俱是天朝旧养士。人言民败本一家,夷齐管魏无争差。惟公慷慨志不负,御袍劲血相溅加。呜呼!为子死孝臣死忠,孤臣就义何从容。涤牏至性能驯虎,湛族精诚直贯虹。我今凭吊来江渚,犹见宝香读书所。遗编展读如见公,古道照颜先鼎吕。春秋庙祀古今存,一盏寒泉惊馨黍。

6、大隐庐南,虞池所前桥

所前桥,在所坦街东首,东南为大隐庐,西为所坦街,乾隆乙未建,咸丰元年重建,旧名周正议巷桥,又名小虹桥。大隐庐为南明大学士林增志祖上旧居。东南虞池河与午堤河湾汇处,曾有一小神庙,小龛中供奉一无名小石头神像,相传此乃隆武帝太子,便是小石神,因隆武四年,托付增志带回瑞安抚养,但不幸太子殇,故立庙奉祀之,这座小石神庙至今已有360年历史,近年逢旧城改造中被拆毁。至于大隐庐,是瑞安县城中一地名在小东门之西,虹桥头之南。据《林增志年谱》载:明亡之后增志回到瑞安,“戊子年行归时,遂整顿邑中虹桥大隐庐,然大隐庐之名已先见于《族谱》”实际上是林家祖上留下一座旧庄园称大隐庐,增志加以描述。这座大庄园,应纠正这是林增志居后才被称之大隐庐之误。

林增志(1593-1667)字任先号念庵。明万历举人,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右春坊兼少詹事。明亡,随唐王聿键转守延平,任权工部尚书,晋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唐王死难后,抗节不屈,出家为僧,不赘。录《栖大隐庐诗》:

直以虹桥代虎溪,藏身市燦摩尼。饥餐渴饮浑无事,客至频将拂子提。

项傅梅,《大隐庐两方池红白莲》:桃李种成门径蟠,后庭帘外鸟声欢。。时来水槛风亭上,红白藕花两向看。

《大隐庐偶咏》:我未为官长,翻居大隐庐。朔风吹退鷁,钩月没惊鱼。不废诗仍拙,饮多兴有馀。枕观旋引睡,入寐自抛书。

项瓒《大隐庐》:青山当户倦登临,竹木苍苍来异禽。五亩荒园留旧迹,十年种树喜成阴。深藏古砚落何处,闲画疏梅见可钦。城市有庐成大隐,此间亭榭觅追寻。

大隐庐与南堤街隔河相望,晚清项氏叔侄赋诗咏之。

7、项氏望族,草堂南堤桥

南堤桥,在魏坊桥西,与南堤相对,桥跨南堤河上而得名。南通南堤街,北通草堂巷,这里从北宋起就是项氏世居故地。晚清诗人兼藏书家项霁、项傅梅、项傅霖兄弟皆居此。著名的水仙亭与珠树楼藏书为项氏兄弟所创。

项霁(1781-1841)字叔明,号雁湖,自少应童试不售,放弃举子业,专工诗词及古文。时与端木国瑚、泰顺董斿、永嘉项维仁以诗画名。其先世富而聚书。霁又搜采日增,专建一藏书处,称之“珠树楼”购置大量古籍图书而藏之。其数数万册,其弟傅梅、傅霖,外甥孙衣言、锵鸣,皆受其影响,其后,他们都成为著名之藏书家。霁卒于家,其弟将兄所藏善本精品之书置灵堂上,哭祭数日。项霁藏书,可与四明范氏天一阁相媲美。著有《且瓯集》传世。

附录:《水仙亭夜座同曹大》:

未就名山业,萧萧水阁寒。夜兰霜气重,秋老叶声乾。说剑铜籤静,敲碁独树残。平生蓬矢志,行路敢辞难。

《水仙亭夜坐植雨復晴》:谁家思妇筝,坐听欲三更。云薄月留影,荷枯雨有声。园居方卧病,池上爱闲行。夜色澂新霁,天容拭乍晴。叉县珠畢迥,绳直绛河明。瑟瑟秋风起,思鲈少宦情。

《水仙亭偶作》:轴帘清书受衡茅,掩扇薇风春夏交。柽柳著花红作穗,筼筜坠择绿抽梢。哦诗承吉生千首,玩易原明日一爻。双燕梁间智欲乳,芹浘忙啄上新巢。

《池亭》:池雨不知暑,蝉声亭榭凉。老耽书有味,闲觉日偏长,交爱徐无直,疏同虞仲翔。唯应忘世事,高枕到羲皇。

《湖桥看雨》:瑟瑟长湖波,斜景明復晦。菰蒲飒有声,仰视晚云碎。笑指荷蓑人,秋雨隔牛背。

《湖船偶题》:蓬壶宫阙谪经年,缥渺湖山落眼前。高榭笙歌云外影,画船翠镜中仙。红藻静立窥汀鹭,碧树凉嘶过雨蝉。富贵何时容泊宅,不将状貌写凌烟。

以上,当年南堤风景美,今日桥拆河流填。

8、会文坊立,午河午堤桥

午堤桥,在南堤桥西,跨午堤河,原用木料筑成,故称木桥,后改为石板桥。南通午堤街北通会文里。会文里,因宋时有“会文坊”建在地而得名。牌坊是为项公泽一门十八人登第而立。公泽乃为宋兵部尚书、光禄大夫蔡幼学之侄婿。

项公泽字德润,晚号南坡。九岁中神童科,南宋绍定五年(1232)中进士,历官漳州府龙溪县尉,平江府长洲县丞,昆山知县,尚书省检阅,国子监丞兼国学博士。出知台州,安吉州,潮州,均有政声,以中奉大夫,吏部郎中致仕。在昆山县时,积蓄俸资购置学田二顷,以充县学廪膳。晚年归里后,又置田庄以济贫穷族人。今仅发现项公泽有《游仙岩寺》诗一首。

东瓯福地大罗颠,杖屐倘徉礼圣贤。梅雨潭边湔俗虑,虎溪桥上缔清缘。百年光景蕉藏鹿,三世生身篆有烟。无俟高僧招隐偈,自消世利爱逃禅。

宋项公泽后人,晚清诸生,项傅梅、项瓒叔侄写出许多题咏南堤之诗篇,选录若干首:

项傅梅《南桥草堂率题》:读书在中园,南湖最幽近。面城潘岳居,邻市梅福隐。庭莎铺绿匀,径竹含新粉。把卷手不释,得窥古今蕴。明月朗心胸,冷风生齿吻。萧然尘事少,寡欲自清谨。

《南堤书舍》:南堤深养拙,几案契幽情。身未缘诗瘦,吟多入夜城,瞰川鱼可数,舣岸舟空横。久雨庭阶绿,苔钱次第生。

《午湖别业》:室处闲无事,栽花与栽松。咫身知有限,寸意自无穷。树匿归鸦黑,峰啣落日红。著书何岁就,黄叶战秋风。

《午湖书阁》:五亩南堤宅,秋园读古书。易为数□计,频解九经疏。山雨时凉燠,溪云倏卷舒。幽栖纵懒性,屏迹喜深居。

《午堤湖漫笔》:吾庐在城府,大隐自怡情。日涉园林趣,夜观星斗横。苔痕绿砌晕,舍影落湖明。舒啸时为乐,如谐金石声。

项瓒(1838-1893)字栗亭号鸣珂,傅梅次子,邑附生,喜读书作诗,著有《砚耕堂诗草》:

《君子石怀林介夫先生》:有山出高冈,磥然临苍穹。下视诸群峰,卑小难与同。我来筼筜谷,念昔百岁翁。养真卧不出,讲学茅庐中。寄忠在岩阿,餐霞吐长虹。吾读画牛句,通明意难穷。巍巍寿千古,肯与世争雄。年高方治经,左史喻儿童。独立峻岭上,一览千山空。君子名不朽,异世挹高风。

《晚步板桥》:筑庐在南堤,读书此园宅。高隐寄城市,闭户观图籍。小立板桥上,乐事付今夕。当户春水绿,举头江月白。村静鱼鸟戏,夕映帘棂隔。侧身领清风,此处得安适。琴韵穿房栊,书声出柴栅。方夜挑短檠,默课记畴昔。奇踪作桃源,赋诗效日泽。园蔬饱霜露,稚幼戏棋奕。闲身对史书,浮名赖木石。俯仰天壤间,潋滟水光碧。

9、朱氏聚族,渔篁浦儿桥

浦儿桥,旧称鱼行桥,在沈家巷西首。桥史未详载。据《瑞安县志·氏族门》载:渔篁街有朱氏聚族而居,始祖讳材,唐乾符二年(875)曾拜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侯,为避黄巢之乱,由闽赤岸入瑞来居,大宗祠在申明里,宗谱旧修,录有裔孙,朱鸿瞻记《明季瑞安兵事》则鸿瞻,鸿增并其后人。

朱鸿瞻(1618-1690)字表民,号默斋,居城南。弱冠为府学生员,究心于濂、洛、关、闽诸学,有志于昌明道学,师事邑陈昌言。《嘉庆县志·文苑》云:朱鸿瞻,守默斋。康熙十年贡,二十八年赴任处州宣平训导,为官有政声。他精研性理,学有心得,尤熟于史所论说,皆古治要,诗格已高古。于书室环种绿竹,名曰竹林书院,曾以教学为业,其门下受业者有弟鸿增,康熙癸酉经魁,邑人林青云,领甲子乡荐,俱一时名士。著有《学庸讲文》、《四书字解》、《太极图说》、《通书浅说》及《竹园类辑》十卷等书。附录诗若干首:

《绿芸书院辛卯春》(顺治八年):城东小径花隐深,新啓书帷拥剑琴。漠漠春云过雉堞,层层塔影落禅林。几年戎马荒凉地,此日雕龙锦绣心。灯火两廊方棘院,光芒斗际射千寻。

《岘山故里戊戌》(顺治十五年):岘西架木几人家,到处春风斗岁华。一自兜鍪开幕府,顿教歌榭起吹笳。健儿谁惜陶家柳,弁署争移谢氏花。寄语逃亡休露泣,吴宫汉苑已黄沙。

《寄绿竹园诸子》:修竹森森覆夕阴,篝灯几点共吚吟。月明应想长安近,露冷还思江水深。讲蔬偶违鹿洞席,论文别具杜陵心。有怀蓠里如相晤,剑气高衡斗陆寻。

《读卓忠贞公归书座右》:吁嗟我公兮,人皆称忠贞。方当公之世,岂厭世俗情。奸党厉朝禁,久久未得明。读书丧要领,三党同日烹。王魏归田里,轩冕一何荣。徇彼儿童见,母乃乖重轻。至今俎豆下,万古仰鸿声。后生图立志,慎勿喜时名。句艳里巷目,即以丧平生。不必齐公遇,幽独禀生程。

《锦湖》:一泓横北郭,谁子蜀江名,试棹扁舟去,风来绮濲生。

《锦湖书院》:柳向门前绿,草连山以青。林峦朝日出,花气满前庭。

朱鸿增字长任,号範庵,兄鸿瞻师事之,康熙癸酉举人,著有《半霞楼稿》仅存诗六首。

《挽家默斋夫子》:縂角纵家塾,追随二十年。白眉吾自愧,元草几人传。百世名山业,一官身外缘。伤心括苍路,回首泪澘然。

《送林澹我北土》:江山一曲促骊驹,尊酒旗亭岁欲除。别思忽荦梅蕊侯,捷音喜及查花初。能收燕市千金价,好校承明万卷书。相忆天南隔天北,须乘春水寄双鱼。

林青云字澹我,为鸿瞻弟子,康熙甲子举人,

《吊周文学》:峰高天阙诞奇人,中有儒冠迈等伦。未忍合城抛白骨,自拼一死葬青磷。雷霆淳淳驰魂魄,风雨潇潇泣鬼神。他日象贤操史笔,行看宠锡贲恩纶。

10、东鲁林家,学前广济桥

广济桥,在广济庙前,跨东河,元至正乙酉(1345)建,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重修,用石板筑成,今有十三条。据《瑞安县志·氏族门》所载,东南镇学前有林氏在此聚族而居,先世原籍福建有名呈者,于明景泰间由十七都林垟迁居为望族,清康熙乙酉乡魁上梓,孝友廉洁,官鄞县教谕,嘉定知县,有政声。《嘉庆志·循吏传》大宗祠在广济街,小宗祠在屏星街和二百巷。望出为东鲁郡,现代有农商部次长林大闾,水利工程局长林大同,其子镜平教授、任温医院长等皆为后人。

林上梓字次定号慕桥,以康熙乙酉举人,初任鄞县教谕时遗规一尊为白鹿洞,辨义利,矜名节,双清轩以自勖。与诸生交,力扫陋习,无力者或反助资玉成之。有郭生景行文品兼优,上梓密举优行,文牒不假胥吏手,直至部准作贡渠家始知。旋以贤能荐,擢嘉定知县。嘉定政繁民悍,上梓慎折庶狱,以至诚感动百姓,争松者必多方晓喻,百姓闻言,往往有因端欲讼至中途而返者。有军犯将佥解贵州,过堂时,双眸含泪言:“在监五年,老母不得相见,乞假三日,归家一面。”上梓怜而许之,胥役咸惊愕。上梓曰:“其人有孝思,吾知无其他。”后,果如期至。他如浚河道,释冤诬,严保甲,禁贪,重修黄陶庵祠,以钦崇节义,购小学分给社师以正心,种种废坠,尽行修举。致仕归,绝迹公庭。重刻乡贤《止斋文集》。晚年尤耽于诗,著有《乙丙集》。子元炯雍正乙卯选贡,芷江县丞,亦工诗,有《爱日楼诗抄》。

《公奠陈止斋先生祠》:衣冠肃肃拜名祠,峻节清风百世思。自古溪山推第一,得公岩壑更称奇。人从翠壁寻幽入,云护檐阿出岫迟。一醪椒浆联岁荐,诸君希古有前师。

《登许峰山》:叠叠峰恋插汉高,登临千里见秋毫。地当浙闽遥分险,山位东南亦自豪。缥缈仙旌唐日月,高低禾忝宋绅袍。到来一宿消尘虑,卧听松风万壑涛。

《紫霞峰》(西岘山):绝壁何年镌紫霞,藓封苔蚀篆涎蜗。山灵似爱游人至,灼灼夭桃故放花。

《炼丹台》:石磴欹斜老树排,丹成灶冷倩云埋。当年羽梵无消息,犹听书声出小斋。

《观潮阁》:寒潮滚滚抱城隈,船似轻芦浪似雷。莫讶吴儿长弄惯,早潮纔过晚潮来。

林元炯字谦光,父上梓,雍正乙卯选贡,官沅陵丞,有《爱日楼诗》录《卓贞忠公祠》诗一首。

乾坤有正气,维公得其贞。山川有秀气,惟公得其清。朅来堂庑下,肃拜倾虔诚。忠魂浩气鼓,英雄何铮铮。当其新进时,才望已峥嵘。一试宗人爵,再举为列卿。尊卑定服色,惊人在一鸣。屡陈徒封疏,议论千载闳。晁错削谋起,台鼎误调羹。天地忽变革,神器燕王争。齐黄祸人国,才短识硜硜。经筵究何补,空论徒纵横。迂儒辅弱主,儒帅将边兵。将相皆中材,大厦势必倾。东昌既不守,燕兵得长行。一朝大宝易,忠良祸患樱。成祖爱公才,每称必先生。黎姚广孝,危言忽相并。读书守大义,鼎镬岂畏烹。宁捐七尺躯,必顾万世名。公心坚如石,心志雷轰轰。罗阳得公壮,邑小谁敢轻,闻风思兴起,公其百世程。

11、端木百禄,凭吊大虹桥

虹桥,在旧黄衙街之东,即旧左营街,东通龙首桥街,西即屏星街,跨虞池河中段,桥东为东鲁郡林氏聚居之地。虹桥之北通学前,故亦有“学前林氏”之名。始迁祖林呈公于明景泰间自十七都林垟来此定居,经历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至隆庆(1450-1567)四传为林万梅,于隆庆丁卯,中举人,官至南阳府判,著有《拱瑞山记》传世。后至清康熙乙酉(1705)举人林上梓与雍正乙卯(1735)选贡林元炯父子。学前林氏至道光间有林家女婿端木百禄者,为金石学家。

端木百禄(1824-1860)字叔縂,又字小鹤,号梅长,端木国瑚之子,祖籍青田。道光己酉(1849)拔贡。幼承家学,治易好诗,尤好金石文字之学,著有《石门山房诗抄》编入《括苍丛书》。藏玉海楼有《端木百禄诗稿》一卷,及《端木百禄佚诗》一卷计,共存340首。百禄娶林家女为妻,孺人小字佛奴,喜诵唐人万首绝句,为女诗人。于归后,夫唱妇随,结朱陈百年之好,但不幸妇早卒病故,百禄极为悲痛,赋诗悼之。作有《悼亡室林孺人》、《虹桥感旧》等多篇录之。

附录:端木百禄《悼亡室林孺人》(六首)

其一:劳汝年时挽鹿忙,耐贫其守砚田荒。生多夙慧知非福,病到垂危尚唤郎。急漏恶催春梦短,孤灯独唱夜愁长。寒梅自分清赢骨,欲悔无端聘海棠。

其二:遽然委蜕可胜悲,粉案谁吟万首诗。两载短缘过弹指,百年奢愿失眉齐。经秋病鹤垂垂瘦,入夜鳏鱼耿耿知。天上人间何处问,欲呼青乌寄相思。

其三:不信慈悲懺悔诬,半生但许佛为奴。昙花岂合红尘寿,灵药难苏碧海枯。小谪情天多缺陷,幻缘色界縂模糊。读书何苦轻离别,转眼秋风落井梧。

其四:单衾孤枕几黄昏,独向灯前泪欲吞。镜里朱颜难驻影,书中粉指尚留痕。辞乡卿亦牵遗恨,掌海仙能度业根。囊我瑶琴弹不得,离鸾一曲易消魂。

其五:漫天风雨打窗纱,寂寞妆台细篆蜗。未到封侯终有恨,可怜羁客尚无家。生来本是同功,别后空嗟薄命花。犹忆仰横旧时趣,昔人撩乱鬓雅斜。

其六:无端钗析已心惊,一病经秋误远行。识字过人难续命,焚香误汝祝成名。情根未断终为劫,梦里相逢当再生。纵把芸编消岁月,枕边谁为警鸡鸣。

端木百禄《虹桥感旧》(四首)

其一:花边台榭水边亭,尚有春姿入画屏。帘约午风尘不扫,灯抉残梦酒微醒。双栖啼血同心鸟,偶合无根断港萍。多谢虹桥旧时柳,门前向我眼垂青。

其二:金钗恩重定情时,泥我银毫为画眉。对月不辞风口地,折花偏爱蕊头枝,偶描翠蠦能匀粉,学养红蠶看吐丝。独忆兰房多韵事,文鹦砚写玉台诗。

其三:蕙幄轻寒悄未眠,几家絮语恐香肩。纱屏赌谜春灯夜,纸阁围炉小雪天。别有慧心通字母,绝无诗思到愁边。幽怀艳福同消受,月满梨云梦正圆。

其四:曲谱红花当竹枝,记曾掺手试罗衣。频惊风信催春别,遲掩灯屏待夜归。只道鸳鸯难独宿,谁知鸾鳳忽分飞。墓门剩有梅千树,香海无人梦到稀。

《过虹桥有感》(二首)

其一:就中难别是湖篇,往事追思縂惘然。好比南柯踅休息,一场绮梦逝如川。

其二:故园回首绿阴深,肠断天涯别憾侵。便许重来人面杳,桃花门巷昼沈沈。

《春晚虹桥客寓漫书》:已过清明花事终,一年好景祗匆匆。滴回乡梦芭蕉雨,落尽春江栋子风。诗境亦随芳节换,愁城乞借酒兵攻。抽毫奠厌题新句,吟取江山烟霭中。

端木百禄,在其佚存诗中亦录有《虹桥感旧》诗:

竹叶清香满酒缸,猩红帘幙茜纱窗。琴心别奏求凰曲,箫谱新翻引凤腔。瓜果记曾陈玉椀,花枝恰好对银红。红罗被爱燻香钷,上绣鸳鸯又双双。

按:昔时虹桥,岸柳成荫,小桥流水人家,今日虹桥,春风十里,商业市场繁忙。

12、福建提刑,沈府范大桥

范大桥,在沈家巷东,东通会文里,西通范大桥街,石板筑成。沈家巷在鱼行街之东,北宋沈氏世族居此而得名。《沈氏谱》载,沈家巷为宋御史沈大廉之故里。《旧志·坊表》鱼行街,建有“忠节坊”一座,为宋御史沈大廉立。

沈大廉字元简,石经先生沈躬行从子也,传其学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为枢密院计议官。绍兴七年(1131)任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顾忌。给事中周葵,以封驳忤旨,罢。大廉力陈其不可。中书舍人凌景夏被冤职,他又上疏力争之均无效果,自认为没有尽到言官职责,力求外调,遂以直秘书阁衔,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公事,一时受与论所推重。翌年病卒,王公梅溪挽之曰:“能将一诚字,了却百年身。”他著有《论语说》有独到见解。元李孝光《丑峰集》附《论语指南》中引其说颇多。《宋元学案》载有《提刑沈先生大廉,字季丰字俭夫》事略。

沈公元简尚存遗作《题鼓山》诗:屴崱峰头万丈梯,上方高与白云齐。青山尽处海门阔,红日上来天宇低。

《汤泉》:曾看华清旧浴池,此泉何日落天涯。徘徊却想开元事,不见莲花见荔枝。

《白云堂》:入寺层层百级梯,新堂更与白云齐。平观碧落星辰近,俯见红尘世界低。

《任公台》:任公何代此升仙,万仞高台倚翠巅。石径层层封绿鲜,松林步步拂青烟。海中岛屿分诸国,野外云霞卒一川。观察乘春纵登赏,不妨吟到夕阳天。

《安适轩》:卧听泉声坐看烟,梦回静处即真禅。由来此地红尘隔,却占壶中白日仙。

《丹青阁》:跨壑飞檐屋数楹,上横山色下溪声。等闲题作丹青阁,未必丹青画得成。

《姜公辅基》:满林黄叶坠纷纷,耆老犹言别驾坟。旧府光华关龙月,故乡潇洒海南云。

录自《瑞安沈氏宗谱·诗文类》

13、石经春秋,沈园锦湖桥

锦桥,在北门外北湖,又名锦湖桥,元末被山寇毁坏,后又重建。北湖在城北一里许宋岙,宋时有沈氏园,据《旧志·名胜》所载:沈体仁在园内建有迟客亭,延月台、帷萱竹堂为最大,北湖之胜,遂跨一时。叶适《叶水心集》载:《石经春秋》为一代奇宝。王氏为熙宁学废不用,瑞安沈彬老、蜡而有之。后世孙体仁,阁以庋焉。叶适为名曰:“深明阁”赋诗其上,并著有《沈仲一墓志铭》。沈君名体仁(1149-1211)字仲一。先母从吴兴避唐乱迁温州,为瑞安名家。有彬老者,北游程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方禁《春秋学》,石经甫刻即废,彬老窃赂守者,自摹藏之。君生后百余年,珍其遗书,严奉若秘文焉。志意宏雅,鄙远声利。常言:“沈氏本以儒术廉耻兴门户,奈何求宦达,问生产,与俗人较高下哉!”敬士好文,十室之誉。一昧之工,无不降屈,坐者满堂,酬义侃侃,夜后,市音谟寂,乃闻独诵,声琅然。

嘉定四年,君年六十二,卒。许令适来,余谓令:“仲一疾幸少平,何遽!”令曰:“吾行也,邑之大夫集仲一所为别,劳动而然。”余始疑君岂为县多交关耶,而力病至此?令惨戚良久,曰:“自我为邑三年,仲一无指尖讼到庭。然守煎卒通,时辍假不吝。我赖仲一,常兄事之。然每节朔,束带相看,啜若径去矣。历十馀年,无不然者。其力病至此,为礼尔。余以是多其保家有常节也。”

又参之所闻,君终身有师,陈君举是已。记其言,观其行,老而益恭,然不依以为重。其取友道广,贤者亲之,贫者存之,授庐丐食,死而不贰,然不持以自重,盖其持身有常度也。天行或饥凶,民利欲建置,君率先推与无疑。然岁熟不以为德,役成不以为功,彼偶汗谩败事,亦无恨意,不追有首议者,盖其应事有常准也。凡若此,岂于君于书法,书之亦为后世法也。

夫人项氏,四子:曰楹、曰东卿、曰焕道、曰得翁。为尼未嫁七女,张植、赵炳、项振玉、薛仲序、邱仲寀为其婿。埴,筠州录参;仲序,镇江府司户,仲寀,将仕郎。五年,楹等葬君于北湖马岙山。而以项氏之命来曰:“吾夫行事,知者以为贤,不知者以为难,吾虽妇人,不敢废也。”其在时,手抄予文,自甲至癸。戒东卿:“异日死,不得斯文以铭我墓,犹不葬也。”余今一生与君相邂逅不数四,列御寇之于南廓子疏矣,有间矣,而能望余深如此,岂其寄情高远,真有在于形质之外邪!铭曰:冰肝雪胆自琢磨,书林画苑纷交罗,诗得好语终夜哦。今虽远矣山之阿,岂无风月相与过。

叶适为《沈仲一墓志铭》一文代表作,曾作有《深明阁》一诗,不录。师陈止斋与沈仲一唱和于北湖沈氏园。计诗二十三首,但未见仲一诗出现。今喜获《沈氏宗谱·艺文》沈仲一之诗四首,皆录之。

《蛾眉亭》: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每日含颦缘底事,祗应长对望夫山。

《金山寺》:朱栏六曲倚高秋,云气茫茫日夜浮。客去客来天地阔,潮生潮落古今愁。疏烟水国前朝寺,残生海门何处舟。更拟黄昏尽馀兴,却从灯火望扬州。

《函山亭》:函亭深处枕清溪,万木回环尽翠微。梅萼破香知腊近,柳梢含绿认春归。

《吞海亭》:危亭突兀戴鳌头,俯视沧溟一句浮。龙伯衣冠藏下府,梵玉宫殿起中流。

14、西郊寄园,徐氏花园桥

花园桥,在西郊瓦窑,因徐镇南百亩花园在此而得名。桥长一丈二尺阔四尺,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嘉庆志》载:桥在岘后河北,属清泉乡。

徐镇南字仁山,瑞安人,为邑诸生,善诗,与曹应枢、项几山、长兴朱紫贵等时有赋诗唱和,著有《香雪阁诗抄》,邑人孙锵鸣为之序。其家筑有园林大宅于西都,据《瑞安县志·古迹》记载:徐氏山楼重建于清道光中,后因金钱会攻城而被毁,至民国间遗址尚在,俗称“寄园”广数十亩,号称“百亩花园”,朱紫贵赋诗于其上,见录。据《旧志·经籍》载:《香雪阁集》六卷,清徐镇南撰。本书未刻,孙锵鸣为序,见录。《瑞安文徵》载有应钟衡为序,评其近体,流连往复,哀乐缠绵,有合於周风小雅之义。古体则醇懿璞茂,宗法三唐云云。

徐镇南之“寄园”今又不存,花园桥地名尚在。《香雪阁诗集》已佚,孙学士之弘文而在录之。

《香雪阁诗抄序》邑人孙锵鸣撰:余始甲午(1834)读书邑西门之薛氏舍,与仁山先生居相邻。先生性雅好古,图书金石罗列左右,而尤好为诗。家有香雪阁,枕陶峰之麓而筑焉。面临大江,几席之内,云物万状;晦冥昼夜之变态,鱼龙风雨之怒号,与夫闽商海贾帆船之相与出没而往来。南望隔岸诸山,回翔逦迤,远与天际。余每家其登临观览之乐,故一月中率常三四至,而至则先生蛩然喜,出杯酒相对,纵谈古今事,常烛跋不令去。

比来游京师四载矣,独居无事,忽事丧兴,出则车轮马足,黄尘速人。回忆故乡山水,若梦若寐。而曩时文酒觞咏流连之地,旧游鸥鹭,每欲一讯之未得也。

今年夏,先生邮寄其《香雪阁诗抄》命余为序。夫余何足以知诗,然窃喜向者放目骋怀之所在者,徘徊想象于四千里之外,今乃于先生之诗恍乎遇之。若夫诗之奇章秀句,陶写性情,不规规于昔人派别之说,而自有合乎风雅之旨,则览者能自得之,不复赘焉。

下录瑞安清道光教谕朱紫贵《寄园诗》。

朱紫贵字立斋,浙江长兴人,举人出身,清道光间任瑞安县教谕。善诗,著有《枫江草堂集》,在瑞任职期间,与曹应枢、项傅霖、徐镇南等相友善,赋诗唱和,故《瑞安诗征》中录有许多诗篇。下录与徐镇南有关诗若干首:

《登城西徐氏山楼作》:门前罢亚千顷田,溪流一碧相迥环。依山筑楼楼见山,飞青泼翠屏为边。集云之山居其后,飞云之水当其前。江云山云弄秋影,蓬蓬一白断复连。斜阳欲落犹未落,绿阴一半遮平川。渔人晒网若屏幛,衔尾静泊杉板船。何来雷车声,隐隐复阗阗,列缺乱掣金蜿鞭。猛雨横飞万弩疾,海天一气冥濛间。清风忽卷云脚净,皓月早向海面悬。江声入夜并哀响,山影卧波摇碧烟。倚栏四望浩无际,微闻檐滴零涓涓。徐卿野处百无事,身绘腹实年复年。亦知文雅作缘饰,翦灯觞我开长筵。我家江南擅平远,茅堂亦有千数椽。提鸥挈鹭临顿里,折花载酒消长湾。胡为官游事奔走,囊琴匣剑来南天。镜湖胡由贺监气,石鱼岂待元结传。登楼令我三太息,浮生太苦尘网牵。吾乡岂无,一丘一壑足高卧,故人招隐应试归来篇。

《徐镇南手植吉祥草花开绘图徵诗以三绝句应之》:珍重灵根手自载,盈盈风露为谁开。人间多少闻花草,不入群芳谱里来。

断肠花与销魄树,春恨何人补化工。乞得嘉名众香国,年年把酒祝东风。

活气生香写素纨,长谣短咏异鸟兰。不知开落空山者,更有何人满意看。

15、桂林坊在,林家望仙桥

望仙桥,在打绳巷东首,旧名通泮桥,东通水心庙街,西通打绳巷,桥长一丈余阔五尺许,两边有石栏杆,桥头有石狮一对。桥东建有“桂林坊”为宋林颐叔、渊叔兄弟登第而立。打绳巷东段北通市心街为林宅巷,为南门林氏之故居也。据《瑞安县志·氏族门》载:林氏先世由闽徙瑞,宋宣和间承事郎元璋居埭头望仙桥右,素以财产雄乡邑,延聘钜儒陈止斋,主其家塾,克铸二子以成伟器。长正仲,登乾道二年进士。次懿仲登淳熙十一年进士。当时立“桂林坊”表异之。所居号曰“桂林里”其后代有闻人,至明乡宾林瑞南,处士林竹崖,南明大学士林增志,清造士林露,举人林从炯,皆为其后人也。至民国从炯之孙林骏著有《颇宜茨室诗稿》存诗约635首,及《林骏日记》九册。

林颐叔据《嘉庆志》引叶适《林颐叔墓志》:字正仲,居邑城南,与弟渊叔俱受业于陈止斋,登乾道丙戌第,任罗源簿。民俗:亲死焚尸,糜骨凌风飘扬,名曰升天。颐叔刻文禁止,治冢甓藏之,始变其俗。有以刃梃诬至大辟,颐叔视之,溺死也。移玉山丞,玉虹桥在市心,坏久,计费数百万,徒与束手,颐叔与钱劝成之。辟监建康户部赡军库。旧志:丁父忧,哀毁成病卒,其事迹入先贤祠奉祀之。

林渊叔据《陈傅良先生文集·墓志铭》……。懿仲讳渊叔,承事郎文质之子,起家致赀累钜万,而急教子。长颐叔字正仲,登乾道二年进士第,懿仲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而林氏遂为儒门。懿仲自城南书社从余学,或之他,则亦僦旁舍不去。后二十年馀,非余宦游时不可相就,必其有故不能相就也。间尝虚所居室东偏江月楼之下,集其畴人以待余卒业。吾州俗尊重师友,前一辈尽,学绪几坠。比懿仲二三子修故事,后一辈趋和之,而复和有师。待星子主簿阙,即不专习举子一经,曰自为程,以若干晷课其经,又若干晷课其史,而后诵楚词,晋宋间人诗。於《诗》、《礼》、《周官》家掇取其说,间出已意,往往与经意合,盖晚而后诗寝工。懿仲才辨治,能处事,但以其才自见,宜宦达有声誉。况务学善不矜衔,善褒讳人短长,与之者众,宜益显。况其学未止乎!而以庆元元年九月壬辰卒于扬州司户,年五十有二。嗟乎!于是铭,余不待为邑人惜也。娶陈氏。子四人:子习、子著、子潜、子简。一女,谪陈益崇。孙男一人。子习以二年十月癸丑葬于林岱山,来乞铭。余尝为其母夫人朱氏得铭于今焕章阁待制庐陵杨公万里,叙其世已详。铭曰:合也者离也,成也者虧也。必尝以为慊,则必尝为悲也。孰全以归蕴而弗施也,於吾子何嗟嗟哉!时也。

林颐叔,渊叔兄弟为陈止斋先生早期之门人。从《陈傅良先生文集》中录有诗,文书,铭多篇,可见师生关系尤深密。叶适少年时与二仲是邻居。同是师门,并在正仲卒后作墓志铭,亦有诗文之交厚,但未见二仲留有遗作传世。下附录陈师止斋之诗:

《送林正仲丞玉山》:去年我为客,持酒送君归。君今理正骖,我适卧旧庐。人生足离合,仕宦相乘除。科名馀十年,丞县亦既迟。颜色目愈好,绝口无欷。自年有时命,岁晏知何如。深藏济人具,不作借势书。虚名多自误,徐步乃疾驱。纵兹拭老眼,看君上享衢。

《和林懿仲喜雪韵》:常肠厥咎何,君相疚朝夕。愧莫慰群黎,凄其望三白。是心与天通,昨夜平地尺。蓑笠在东阡,耕锄在西陌。忍待明年饱,欣及吾事隙。海宇正无尘,草木亦焕赫。遥知紫宸朝,千官手加额。温纶粲龙光,贺牍交马迹。衔枚悬瓠城,仗节居延泽。独拥蓝关马,共飰滹沱麦。更愿吾君相,对此念忠赤。当令挟纩温,恩意到疆场。有士如有年,要岂日日积。袁安自甘寝,扫轨无过客。

《再和前韵》:冬夜苦难晓,短景复易夕。安得户牖光,不待东方白。恍如游化城,琼台若千尺。英华发林薮,馀彩散阡陌。平铺浩无垠。巽入微有隙。忍寒食纵观,未愿朝曦赫。柳绵著歌苗,梅片堕妆额。皭然群忠,有意欲比迹。自识玉皇家,癯仙陋山泽。新来学为农,遭岁屡无麦。稚子色恒饥,老婢脚尽赤。一饭今有待,喜更问瓜场。归来看床头,瓶粟幸馀积。且以炊春醪,号召已散客。

以下《除夜用前韵》等共计三首皆不录。

16、水心先生,旧居社坛桥

社坦桥,在水心庙,东南接水心庙,北通水心庙街。水心庙原为叶适宅,公字正则,号水心先生,其地其故居皆以先生之号而得名。水心庙该是“水心先生祠”或“叶文定祠”才对。可是到了清乾隆辛酉(1741)创增为广济庙庙神林三益字友直。林公三益,已有庙宇一在东安硐桥上,一在城东内。据黄徵《水心广广济庙记》,“在社坛街水心。旧传水心显迹,未详也。”不清楚之意,这样应将林公神位加到硐桥广济庙,水心庙该改为“水心先生祠”,此事应由本地道教协会研讨而之。水心街是叶适出生之地。

据孙衣言《瓯海轶闻,水心初居瑞安》一文:《水心集》十《瑞安县重建厅事记》“余自童子见县门甚狭”,又十六《林正仲墓志铭》“余为儿,嬉同县林元章家”,又二十五《母杜氏墓志》“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盖水心实生于瑞安,其后乃随父迁居永嘉。适父讳光祖,字显之。祖公济,游太学无成自处州龙泉徙瑞已历三世。母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不原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鱼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馀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

适父以嘉泰三年(1202)十一月十一日卒年八十五:母杜氏以淳熙五年(1178)闰月二十三日卒,年五十三。《圹志》叶公之子:逮、适、还、过、迈、造。孙八:寀为水心子,尝为江东置制司属官。又据《郡志》:“叶锡字玄圭,适九世孙,仕至宁国府,为江南循吏第一”,则君子之泽远矣。今莘塍之洛川,碧山之三樟,鲍田之叶宅等支派皆为叶公适之后裔也。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卒谥文定。出生于瑞安县城水心街,十三岁随父迁永嘉郡城水心村。其父以私塾教师适随之读书,年稍大向陈傅良、郑伯熊、王楠问学。其中以陈傅良之学为最大,随其游四十年矣。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廷对第二,为榜眼。后累官至兵部侍郎知建康府兼南京行营留守,擢江淮制置使。《宋史》有传,不赘。他著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传世,是永嘉学派之巨擘,伟大的思想家。

附录:叶适一诗二文如下:

《待制中书舍人陈公之亡,以山宅须利既迁殡而未葬也,后五月乃克葬焉二首》:

其一:可怕阴阳恶,还惊日月遒。终成埋壁去,不作坐禅留。雨洗一箪净,风翻千橘愁。门前繄船橛,宿鸟漫啁啾。

其二:嗟我与公同澹泊,一生一死又凄凉。经论传世止於此,老病著身行自当。挂壁断弦纵别调,拂天野水渡新航。暮春未有风霝伴,且阔遗编往冢傍。

《钟铭》:不津不吕,非阳非阴。破幽出昏,以大为音。悲尔含生,如梦自沉。各随所闻,复其本心。

《题二刘文集》后:按周博士集,元丰时永嘉同游太学者蒋元中、沈彬老、刘元承、刘元礼、许少伊、戴明仲、赵彦昭、张子充,所谓不满十人,而皆经行修明为四方学者敬服者也。

绍兴末,州始祀周公及二刘公于学,号三先生。于观自古尧舜旧者,鲁、卫故国,莫不因前代师之教,滚风相接,使其后生有所考信。今永嘉徒以僻远下州,见闻最晚。而九人者乃能笃志开导,蔚为之前,岂非俊豪先觉之士也哉!然百余年间,绪言遗论,稍已坠失,而吾浅陋,不及识知者多矣。幸其犹有存者,岂可不为之勤重玩绎之欤!

17、陆放翁祠,北通宋都桥

宋都桥,在忠义庙东,跨塔桥河,长一丈阔七尺,南直通县治后,为瑞安公园之邵公屿,相传邵翁居此,殁后为神,故名。瑞安历史上县治大都设在此地。县治后花园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建为“瑞安公园”阳德李公麟书四大字青石阴刻匾额嵌在台门上至今尚在。园中布景,依长方形之场地特点,自东向西布局,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合12亩。主要景物有明少保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汉安乡侯蔡公敬则故罩碑亭,放翁祠,放翁亭,仰青桥,明镜池,蓬莱阁,一帆厅,海栗亭,东壁轩等。园内古木苍葱,亭榭错落,假山幽深,曲径回绕,纪念碑耸然兀立,成为当年城内一道景观之一。据《嘉庆·瑞安县志·古迹》载:放翁亭,在县署西。孙宗承《重修放翁亭记》:“宋渭南伯陆公,曾为瑞安主簿。周益公送公诗:'鸾栖枳棘已多年,父老犹传主簿贤。’其治绩可想也。今瑞安县署之西,有祠祀公,志未载。洵老椽史称,康熙五十八年,造祠之前,名放翁亭。额载康熙辛丑,中州薛俊声书。与椽史言符合。《循吏》诗:'人尸而祝之,神其灵矣。’岁久亭朽。乾隆五十九年八月,曲侯鲁斋,修茸之。时余主玉尺书院讲席,属余缀言,使修志者有所考云。亭之外有池活活尔,可称放翁池。池之上有桥坦坦尔,可称放翁桥。桥之旁有井渊渊尔,可称放翁井。疏浚之,点缀之,以待后之好事者。公之风节,见史传,公诗为南宋大家,贤愚皆知,奚庸殚焉。”其后有朱紫贵《放翁亭上作》诗:“半桥榕阴半池亭,绿槛红阑露放灯;黄叶声声室外响,西风吹满放翁亭。”陆游曾任邑主簿时,曾作有《渡飞云江》诗,放翁祠,放翁亭等建筑群,如桥、池、厅、阁皆以其诗词语而命之。桥曰“仰青桥”,池曰“明镜池”,厅曰“一帆厅”,阁曰“蓬莱阁”。引来骚人迁客赋诗于其上:

阿林保,号雨窗,满洲人,闽浙总督,作有《于役瑞安县题陆放翁亭》:梅花曾咏旧祠堂,咏之。后有知县陆鸣梧字景华,署邑令,谭正坤,号北溪,县令张德标,字玉衡,教谕王殿金,号陆沙,司训黄徵号平甫,县丞殷从兴字起岩等七人步韵诗九首,唱和之,及本邑李、洪守彝、蔡英、洪炳文等赋放翁亭诗咏之,诗不录,详见本书《放翁亭与陆游》一文。

18、八憨老人,自建敢心桥

敢心桥,在第二巷,东通小沙巷,西即第三巷,桥跨西河北段,宣统二年,吴之翰输财独资创建,石板筑成,长一丈五尺阔八尺。

吴之翰(1867-1931)字光屏,清禀贡生,世居北区桐溪乡,后移居县城第三巷。生平见义勇为,正直刚毅,不畏怨谤,且有远见,有八憨老人之称。其屋正门有一联:“任重道远,事修谤兴”。正堂一联:“无我无人,憨痴顽诞;不忮不求,磊落光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先哲孙诒让于县学明伦堂设立演说改良会。吴之翰参加该会,每逢初一、十五,登台发表慷慨激昂之演说。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了丧权的辛丑条约。吴先生在演说会上极度气愤地叙述了慈禧太后专横、享乐,移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为自己寿庆。对外毫无准备,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及屈辱投降的经过,并且说:皇上(指光绪帝)是好的,中国都被这个死老娘(指慈禧)断送了。当时还是慈禧当国,敢于骂她为“死老娘”的听众为之捏了一把汗。但深受其爱国激情所感动。

先生注重于新兴教育事业,提倡时代精神文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之春,清廷尚无女校之规定,而他以自费创办毅武初等女校于卫房宫,不收学费,复津助簿书笔墨。为浙南开女学风气之先声。凡进校女生名字中有莺、燕、花、柳等字之名者,先生将其改名为毅、武、强、华。其含义是中华女子不能太软弱无能,应同样为振兴中华,为富国强民出力。其后又创办德象女子高等小学于玉尺书院(敢心楼房),孙诒让赞助他,并将其女韵箫选进该校读书,这对全县世家和一般士族人家起了带头作用。先生提倡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特邀瑞安中学唯一的体操老师杜志行来德象女校兼课。晚期,又办半日制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做工。使失学贫民子女有机会读书学文化。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有用人才。先生兴办公益事业,曾改良飞云江义渡。瑞安飞云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中名列第三的大河,是浙闽商旅必经之地,清初,天王寺僧宗义本曾募捐资产建立义渡,但后因管理制度废弛,渡夫为谋私,轻船重载,敲诈勒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九日,义渡船失事,溺死十三人,渡客寒心,地方哗然。吴之翰见义勇为,发起组织飞云江改良会。革除飞云江义渡职员世袭之弊端,新订章程,便利往来行旅。制度规定每年选考渡夫定期检查,修理船只,拆毁埠头障碍饭摊,过渡旅客概免船钱,还扩建拓宽南岸大码道。并建筑了待渡亭,由池志澂书联:“少住为佳,看南浦飞云,西山雨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义渡之改观有赖先生之力也。

吴之翰先生自己生活俭朴,却喜仗义疏财,为民筑桥,修路、建池。真有“古任侠者风”。其傻子精神为里人所重尊,这种不顾风险,不避利害的精神,当地人称之为“憨”。就是实践的毅力,是可贵的。他也愿以“憨”为号,将自己创建的“亭、台、楼、阁、社、园、池、桥”等八处建筑名前各冠以“憨”字。因此,他自称“八憨老人”。并分拆开为“敢”、“心”二字,称其建筑,如敢心楼、敢心桥等等。卧庐老人池志澂先生,嘉其志,为之亲笔题一联,联中分嵌“敢心”两字,刻石立于摩壁。联云:“河上桥,桥上亭,亭上楼台,廿载经营,公真果敢者;壁中石,石中书,书中姓氏,千秋纪念,我亦有心人”。目前先生所建八处建筑只有敢心楼、敢心亭、敢心池尚存,非常著名的敢心桥,因西河被填塞为路而桥毁,幸存下来的建筑能否列为文物加以保护?留给后人作纪念。

先生在世时,常常对有钱之人劝说,多办点文化或公益事业,对知识分子,就援引马援一句名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说明多多积财给子孙,其实有害的。对文化水平低的就援引民间流传的格言,说:“钱财这东西,生没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应该,世间钱财世间用。”先生去世后,葬在出生地桐溪附近的陶岙山之原,当地人民敬仰他,坟墓代代相传保护之。本文抄自《瑞安文史资料第三辑,八憨老人之孙吴亮先生之文也。

附录:吴之翰《修赵公祠兼创亭台楼阁于其上以“敢心”赋之》:

半世昏昏梦未醒,憨痴顽涎欠分明。非半避害营三窟,为共消闲构数楹。满眼干戈新国泪,一楼金玉故人情。膝下有子皆豚犬,遑问他年身后名。

19、介石故居,东通正议桥

正议桥,亦称小虹桥,在虹桥之南,所前桥之北,东通大隐庐,西通会文里。会文里与申明里交汇处,有名人故宅一座新型建筑群,市文保单位陈黻宸故居,又是宋恕寓居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幼名芝生,一名崇礼,晚年更名芾,室号饮水斋,时称陈瑞安先生,卒后门人私谥介节。他与陈虬、宋恕齐名,合称“温州三杰”或“东瓯三先生”,三人中他特有:1、赐进士出身;2、被选为浙江咨议局议长;3、广东方言学堂监督;4、任大中党主席;5、国会众议员;6、北京大学名教授;7、两广优级师范创始人;8、世界宗教会会长;9、上海新世纪学报主篇;10、浙江军政府民政长。他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学问家,而且是声名显赫的教育家和政治家,故在功业上远非陈虬、宋恕所以比拟,传不赘。

宋恕(1862-1910)乳名寿,谱名存礼字燕生,后改名恕,又改名衡字平子,号六斋,平阳万全宋桥镇鲍垟村人。父宾家,邑禀生,当地有名大地主。恕为长子,幼有异禀,读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名,远传城乡。孙锵鸣亲自过江访问,经测试,决定把第四个女儿思训许配给他,并很关心他的成长,教他“纵目古今书”。他十五岁结交瑞安陈介石,成为毕生“怀抱知已”,十六岁考中生员,十八岁与思训结婚。当时孙衣言、孙锵鸣正以永嘉学派倡导后学,他从受业得识大义。又从孙诒让获得教益。那时一批先进的知识青年,如许启畴、陈虬兄弟、金晦、陈介石等成为求志社,互相讲求经国济民之术。他所以能脱颖而出,完全得力于迁居瑞安城内。1887年冬恕二十五岁,父亲去世,家难爆发了,他共有五个弟弟三个妹妹,财产权、用人权都在二弟掌握中,他被孤立辱骂“勒令凛遵彼命”。甚至幽禁一室,不准与交往,经十七天折磨,他作《决别书》万余言密送岳父处。经孙锵鸣与宋母舅商量,帮助移瑞安,从此告别故乡。与介石居住在一起,陈家之屋别成为宋恕之愚居。宋恕之事迹有传,他与陈虬、陈黻宸齐名,晚清温州三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世称“温州三杰”或“东瓯三先生”,详见《宋恕集》此不赘。宋恕夫人孙思训字季穆,女宋昭,孙宋绍祖,皆居寓陈家。恕女昭:宋佩瑶(1882-?)字昭,曾僴,又名任沉,字幼芷,父恕,母孙氏思训,字季穆。外祖父翰林学士孙锵鸣。嫁介石第二子皙,字亦点考权福建侯补知事。无子女立宋绍祖为嗣子。昭幼承家教,聪明好学,善文赋诗,琴棋书画更精湛。从子陈德溥言:“我在宋昭房内,见到宋昭嫁我四伯父时的合照,她端庄美丽。我见过她的诗,古文基础很深,这大概是她父亲宋恕在家教育的结果,当时县城女子读书的还很少,宋昭满腹文章,实在很不容易。”宋昭诗词有政论诗派风格。新近发现她著有《海天集初编》藏在瑞安玉海楼,诗集封面上:“昆阳宋佩瑶著,幼穉时代旧学第一位,《海天集初编》仁通敬题”。诗集中录约65首诗词,附录若干:

《六烈士纪念会》:六烈英魂何处寻,今朝诸子倍伤心。扶桑渺渺风安及,离域茫茫弊独深。八月霜凄秋气惨,九州云暗日光沉。人天初愿悲难就,岁岁同盟泪满襟。

《荆轲》(丙申):壮士悲歌动,燕关万木愁。乘车终古别,中柱此生休。光武徒劳举,丹轲枉费谋。空教豪侠子,白骨吊荒邱。

《咏史》(丙申)三首:

其一:六国志洹水,边关举素旌。今朝诸夏地,明日狄秦城。黜越真儒废,尊斯酷吏荣。空期传万世,胡亥乞为氓。

其二:太子谋空费,诗书忽化灰。秦狼埋骨发,汉狗得功回。已见分羹至,又悲呜镝来。愚氓那堪苦,何日杏坛开。

其三:马政年年乱,瓜分十六雄。强无兴代北,侠石夺关中。最惜坚身灭,深嗟广位崇。谁知杨氏殿,更作李家宫。

《题自画山水》三首:

其一:憔悴溪山一钓翁,春来处处绿杨风。阿谁欲解垂竿意,试上危峰问碧宫。

其二:梧桐深院未逢秋,如此风光岂穹求。借问幽人欲何往,筼筜堤畔系扁舟。

其三:杨柳依依隐夕阳,故人十载返家乡。茫茫世事终如此,相见何须问短长。

《听琴》:秋风萧萧蟋蟀鸣,青苔院静皓月明。谁家有女颜如雪,丝竹词章亦高绝。开眸谈笑薄古今,自言壮志不能滅。风杳桐寂更无聊,绮窗久闲网丝结。黄昏无事且调琴,秋天如水秋露洁。一弹声壮惊孤鸿,再弹声促悲呜咽。吁嗟乎!屈原投湘太伤神,仲尼浮海何其仁。莲经七卷理无极,骚经一卷愁绝人。世间万事虽如此,吾心千龄终不已。月阑漏尽弦歌停,中天微明数点星。君不见,身无聂隐力,徒然太息将奚益。

《擬谢玄晖铜雀台诗》:潓帐染轻尘,寂寂秋风生。黯黯两陵暮,哀哀婵娟声。罗巾空掩泪,瑶瑟难传情。惨惨严霜降,岁晏衣裳轻。

词:《风箫吟》(暮春):絮飘摇,漫天白雪,啼莺乳燕愁深。卷簾春寂寂,杏花疏影,写不尽芳心。感年华易改,动幽人。多少骚吟。倦倚槛边松,柳花落满罗襟。风侵,夕阳西去,月临云外,光遍枫林。夜花睡去矣,声声杜宇,唤醒酣沈。蝶蜂儿乱舞,最销魂,谈古言今。玉漏尽,重门半掩,竹影桐阴。

词:《白雪》(晚春宫怨):垂杨满院,春老矣芳草,怨绝王孙。飞絮难止,人愁不已,长信积满,苔痕掩重门。春思乳,脉脉离魂,有谁解阿娇。心事尽日闷无言。何计访得相如,千金一赋,又黄昏。怅望掩簾栊,金殿鼓声喧。声断续,玉人宵,倦羡景,不长存。乱红无数,莺莺燕燕,含冤。

20、陈虬故居,环壁水门桥

环壁水门桥,在金带桥东首,北通湖滨公园,南通虞池街。桥南有一座五间旧宅,面东向虞池河,这就是陈虬之故居也。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名志三,号蛰庐,瑞安县城人,祖籍乐清斗山。他出身贫苦,祖父以更夫为业,父业漆匠,因庶族门阀低微,故以乐清选贡赴省乡试,得中光绪己丑举人。虬自幼勤奋好学,自学成才。与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戊戌变法前和汤寿潜字蛰仙,并称为“浙东二蛰”。他是我国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造诣很深的中医师,是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

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陈虬和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人,却组织“求志社”,以布衣党自命,和他们相抗衡。1872年陈虬与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合资聚书,创建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之先河。现在查阅有关资料,心兰书社确为全国最早的一座公共图书馆。通过图书交流,他读到西欧许多新书译本,认识上大有改变。1891年著就《治平通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救世要义》,并在1893年出版。他主张变法自强,认为立国在富,御夷在强,提出设官钞,足国债,开新埠,垦荒地,广商务等富之策十四条:变官制、扼要塞、开铁路等,“强之策”十六条。而“治之法”则是议院:广言路、更制举、培人才等。中日甲午战后,以公车上书入京。二十四年列名康有为等组织的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辑。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表明他曾经站在戊戌变法的前列。在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陈虬早在1884年在《医院议》里提出建立中医医院和中医学堂的方案。次年立即实现,于是瑞安杨衙街出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学堂附设医院,虬自任主讲,所编《利济教经》是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学教科书。1895年又在温州小高桥设利济分院,在周宅巷设利济分院学堂,次年分设利济学堂报馆于府前街,1897年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刊开医学讲义和论文,先后培养了三百多名中医师和中药师。提高中医理论和医学水平。把我国的传统医学更趋规范化,促进了中西结合起到一定的作用。

陈虬著有《蛰庐诊录》、《利济医药讲义》八册,《元经宝要》二卷,《瘟疫霍乱答问》一册,《利济本草》六卷,《利济医统》六卷,《医推》四卷,《医绎》四卷等医书多种,其中《瘟疫霍乱答问》一书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他还能为诗,有《蛰庐诗草》存诗140首。其事迹《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下》和《中国近代史词典》皆有传。

附录:《雪后登隆山观海亭》诗一首:

岁华暗换腊方新,风景登临望眼真。峰笔倒书天作纸,浪花高卷雪生春。青山落叶飘归梦,白舫孤蓬老客身。日暮海山凭吊处,几回愁煞别离人。

21、锦湖咏风,愚溪河埭桥

河埭桥,在河埭桥村,即北湖第一山前,桥以村名,桥跨愚溪河,长三丈阔八尺,北通马岙,东通牛伏岭,南通锦湖里,西通本寂寺。旧日风景独好,名胜众多,而今只有遗迹记载。桥东有第一山刻石尚在,石高3.7米最宽径约3米,其上题刻“第一山”三个大字,字为北宋米芾笔迹。米芾,字元章,世称米南宫,书法以行草见长,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代四大家。“第一山”三字原刻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内,此石于明代万历年间所摹刻。虽为摹刻作品,所刻为时已久而气韵惟妙惟肖,仍有书法欣赏价值。本题刻“第一山”三字与今江苏盱眙县“第一山”三个字在电视广告上一模一样出现。这与记载相混合,本题刻称之为“米刻古石”为集云八景之五,有诗咏之:

米书原刻紫阳山,摩石何年勒此间。三字擘寀传妙笔,而今偃卧绿苔斑。

河埭桥南,为“锦湖咏风”集云八景之四。

锦湖风景忆当年,柳绿桃红沉隐仙。今日寻芳聊遣兴,舞雩归咏让先贤。

《集云八景诗》为清金兆珍字味斋作。

锦湖,在瑞安城北,故亦称北湖或镜湖,宋时,此地有泻湖或小湖泊。沈园也建筑这一带,宋儒陈傅良有《北湖十咏》诗赋其上。北宋时有林季仲(1088-1150)字懿成,号竹轩,永嘉人,兄弟四人皆从学于许景衡,宣和辛丑进士,太常少卿直秘书阁奉祠,著有《竹轩集》传世,曾游北湖赋诗唱和,录其《憩瑞安北湖诗》二首:

其一:去去春无语,融融物自骄。饷耕岭野老,随犬过山桥。晚唱缘溪口,晴晖绊柳腰。迂儒欲何往,只合伴渔樵。

其二:径深松翠垂,风软马蹄骄。水绕谁家屋,门飞小竹桥。龟开平野北,蜂引断山腰。生理吾能免,趋林拾随樵。

《次韵沈叔权书怀》:忽思身世怆然惊,漫学雕龙艺未成。尸素空糜太仓粟,辛勤有愧老农耕。只须鬓上看勋业,休向人前道姓名。岁晚相从白岩下,一尊芳酒话深情。

宋叶适水心先生有《朱霖锦湖怀古》之作:

沈氏幽栖处,湖边手植多。桃枝低绿水,柳叶点晴波,地有云水僻,门无车马过。只今千载下,犹忆考槃歌。

元三宝柱,畏儿尔人,元知州,《游北湖》:

一月不来湖上路,湖边桃李已成阴。苍苍山色故人面,荡荡风光游子心。沽酒楼高斜欲堕,卖茶船小巧相寻。自怜鹦鹉舟中客,手捻江篱和楚吟。

明,吴祚,景泰通判,《游锦湖》

绵缆牵风郭外船,碧波吹浪白鸥前。夕阳山色人如画,夜月箫声鹤亦仙。渔户去分燃竹火,溪翁来乞买茶钱。怜予不似天随子,潇散江湖又几年。

明,吴镇,字公定,吴虚百,隆庆元年(1567)岁贡,官知湖北施恩县。《吴氏家乘》有诗:

《锦江春色》(安阳八景之一):佳丽萦纡爱锦湖,集云山下百川罗。鵁凫晴戏珠玑浪,蒲荇风摇锦绣波。十景楼塘还钓艇,罗阳彼岸总农歌。昔人遗咏伤陈迹,不道风烟似旧多。

明,李维华,邑诸生,存诗三首,录《泛锦湖闻警》

萧瑟江城县送归,陡闻烽火照渔矶。片帆薄暮分秋水,一梦清尊共翠微。禅榻争如僧卧隐,鹤壮应恨客来稀。何由散发东山去,相对田家紫蟹肥。

清,朱鸿瞻字表民,康熙岁贡,有《竹园类辑》,录《锦湖》

一弘横北郭,谁予蜀江名。试棹扁舟去,风来绮濲生。

《锦湖书院》:柳向门前绿,草连山色清。林峦朝日出,花气满前庭。

清,林上梓。

《闲步锦湖口占》:晴开郭外景暄研,胜侣相邀锦水边。堤岸波平消雪后,青黄色间艳阳前。眼空四野无遮隔,心寂三春净俗缘。稍待迟迟修契侯,寻源重泛木兰船。

清,胡玉峰(1720-?)诸生,有《澹澹轩诗稿》

《夏登北湖北街观龙潭》:阴浓绿树草芊芊,步得龙街意豁然。鲛室寒凝幽径润,骊珠光拂峭峰悬。一潭倒影清如鉴,半岭凉风爽欲仙。最爱红尘飘不到,坐移白日落西躔。

清,郁豫字逸凡,又字诚立,号晴笠山人。乾隆诸生。著有《钝笔丛录》、《蚓吹集》传世。

《锦湖月夜》:郎月当空照,清辉满锦湖。岚光浮竹树,水影媚鸥凫。山近地逾静,人行兴不孤。坐余松迳下,一幅纳凉图。

项霁(1781-1841)字叔明,号雁湖,有《且瓯集》:

《北湖》:層城临望似斜川,啸咏无端岁月迁。越峤烟云真罨画,瓯侬洲渚亦神仙。平日秧浅蛤相吠,幽磵花明凫对眠。山水清晖随处好,径摧闲客棹觥船。

项傅梅(1794-1866)字叔和号苟垞、霁弟,增生,著有《读耕亭诗抄》,孙衣言为之序,录《镜湖》:

西陂县郭外,湖水镜奁开。波鸟鱼出,笠翁把钓来。女墙斜田远,崖壁片云迥。风景黄昏近,犹疑烟雨催。

《北湖》:不成聚落两三家,近郭烟波石径斜。把钓北湖聊取乐,蜻蛉飞上水荭花。

项瓒(1838-1893)字栗亭号鸣珂,傅梅次子,邑附生,喜读书作诗,著有《矶耕堂诗草》

《晓入镜湖》:诗书有馀闲,出游方早起,近邻鸡犬喧,晓饭便甘旨。理棹入镜湖,此地聊可喜。嚥嚥鸟鹊声,淡淡渔舟里。一觉烟村远,转觉春睡美。竹篱得佳植,含笑有桃李。乘兴即沧浪,新阳晒沼沚。歌诗临清泉,流觞在曲水。隔岸野人家,沽酒来城市。田妇饭牛羊,村童负来耜。追想天宇阔,曾无避世土。风清野渡幽,耕绿水成诗。纔寻青山下,渔钓纵此始。

《锦湖春泛》:新来紫燕背梁飞,影落明湖日照微。十里杏花香不断,斜风细雨船归。

蔡世桢字玉生,邑诸生,有《琴玉山房诗钞》

《北湖观于》:北湖涵石脉,一镜开青天。春风三月暮,流出桃花鲜。疎林交迥薄,寒藻媚清连。飞光烂不收,有若障空烟。潜鳞何许许,迎沫亦翩翩。彼生欣有託,想见天机全。观空会群动,灭息见纷牵。既谙游咏趣,復此清川妍。因之览元化,思结濠梁篇。惠施尔勿晒,鱼我心相怜。

清,曹应枢(1791-1852)字尊生,号秋槎,师事端木国湖,嘉庆二十四年举人,有《梅雪斋诗集》:

《北湖别业》:野塘多晚凉,流水素琴张。山近云生壁,窗虚月堕来。幽怀先夜静,好梦共秋长。招隐空名尔,灵栖意未忘。

《北湖探梅》:林寒静意多,霜余见山骨。梅花如幽人,悄悄出林樾。花香晚更深,当风不可掇。鹤梦倘归来,夜渡寒溪月。

金兆珍在河埭桥之北有“马岙停车”诗为《集云八景》之二

驱车底事出郊坰,十月枫林满谷红。马岙溪前聊驻足,贪看霜叶夕阳中。

22、寂寺晚钟,朱溪西岙桥

西岙桥,在西岙宫前,跨朱溪,桥长一丈二尺阔四尺。东近本寂寺。“朱溪印月”为集云八景之三。清,金兆珍字味斋赋诗于其上;“秋半朱溪如泛船,月光如水水如天。辉生山郭无穷碧,影入澄潭别样圆。”西岙桥之东数百步,便是千年古刹本宿寺。“寂寺晚钟”又是集云八景之六。金兆珍者诗曰:僧么钟韵出松寮,日暮樵归景寂寥。静听一声清俗虑,归桡忘却路迢迢。

唐代古刹本寂寺,始建于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至今已有1318年的历史。后,历经“三武一宗”灭佛之劫难以风雨自然之大灾,寺宇屡毁屡修。至1990年,比丘尼传一禅师又有大修。清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题额“本寂寺”三个大字。后在1310周年之际,又清本寺檀越主陈黻宸之孙,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德浦为之记!

《本寂寺记》:

本寂寺,坐落于浙江瑞安集云山南麓。寺前一掬泉,朝阳流水叮咚,有碎玉之声。珠珠落石,香客游人,际会于此,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宜鼓琴,琴调虚扬,宜咏诗,清韵矢声铮铮,皆掬水之所助。

北门外过河埭桥至集云山南麓的本寂寺,山门为赵补初先生题字。左右有楼侧轩。静寂庄严。公休之暇,焚香默坐,消遣世虑,阵阵木鱼之声,送夕阳,迎素月,何等胜概。

本寂寺,初建于唐武则天证圣凶年(695)赐名护国报恩寺,国内盛名。唐禧宗乾符六年(879)藤梦尊者驻锡此寺,后遭破坏。清道光年间,我先辈陈焕章先生重建。民国六年不慎火焚,焕章孙陈麟书先生,乃介石先生之父也,改向重建。

1990年比丘尼传一法师,历经艰难,重建大殿和天王殿。昔日我与挚友孙中存先生谈及旅游资源,瑞安本是文人荟萃之地,孙、陈两家,晚清名誉全国。宅第均在,如今学子能上北大,全家喜出望外,不知北大初创。介石先生率蔡元培、马叙伦、陈怀、林损教授,树北大新风,学识满天下。还有瑞安山林庙宇,老宅街坊,海产丰满,可召开下游客,经济、声誉双羸。百好代代相传:修庙、造桥,是头等善事,善哉!善域!

佛学哲学,极深智慧,对人生的洞察,有独特见解,相信佛教,不是迷信。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赞誉佛教是人类辨证思维高阶段。佛教在中国,有两千多年,不论政权更迭,佛庙香火仍盛。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百姓梵香膜拜;万物之得,感悟人生。也是最好心理学践。如今各地佛庙,除夕敲钟,祈福未来,万人聚集,不惧严寒。但愿闻《本寂寺》钟声,声声传到遥远我这里,善哉!

《本寂寺》檀越圭陈黻宸之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德浦敬上

历朝题咏本寂寺诗词若二十余已经汇集,今又陆续发现十余首,附录如下:

清,项傅梅(1794-1866)字叔,诸生,著有《耕读亭诗钞》存诗596首,下录《本寂寺闲咏》:

寂乐爱精蓝,避喧觅佳句。罗景壁目前,搆吟未成赋。心境为之开,快笔吐平素。诗律惬猿声,水风发妙悟。颇觉形神安,猛力无眷顾。古人诚可期,冥心欲争赴。

胡玉峰,康熙诸生,善诗,有《澹澹轩诗稿》,胡腾蛟、余永森皆为之序,下录《本寂寺禅师》:

竹绕山门邃,松蟠丈室幽。清泉澄法界,云岭悟天游。说偈鹅低颈,谈经石点头。个中堪自悦,此外復何求。

《本寂书室遣兴》:四周山色绕禅林,聊壁喧豗对翠岑。匝地青铺松掩霭,连天绿泛竹萧森。数声啼鸟风中韵,一壑鸣泉壁上琴。助我幽怀诗兴足,窗间爽籁入沤吟。

《赠本寂寺禅师》:孑孓孤持慧定身,寂寥半壁破迷津。云绿僻静留松径,泉以清幽绕竹筠。脱俗自明心镜古,超凡独绍钵衣真。禅游到处皆灵鹫,第一山头澄纱因。

《答诸友至本寂室赋诗》:兰蒸山舍气续纷,邀得知音博异闻。紫玉池中龙吐雾,白银笺上风成文。自惭免册裁朝雨,勉把诗简和暮云。满座风披潇洒趣,酣歌不觉竹檐曛。

胡玉峰续作:

《初夏重过本寂书室赋句示男同学二友》:自惭胜景半蹉跎,重览林泉忆昔过。池水润添新楮墨,花茵香拂旧岩阿。竹回尘驾登门少,松长龙鳞积岁多。坐爱午阴聆鹤和,希偕二纱共酣歌。

《再游本寂访道僧》:依然春景茂岩阿,花木森森不改柯。但有道僧头上发,翻残贝叶白银多。

项瓒(1838-1893)字栗亭号鸣珂,有《砚耕堂诗草》

《本寂寺》:古寺多修竹,梵音无俗情。僧归松径响,茶罢客心清。寂寞禅房静,萧疏江月明。闲身纵事懒,倚槛听钟声。

《本寂寺晚眺》:落日闲从方外游,门藏修竹寺幽幽。青山绕郭云如画,绿树遮窗韵独修。妈竹成林新发简,凭栏空眺听鸣鸠。佛灯初上黄昏近,茶罢归来乘小舟。

项瓒续:

《本寂寺晚行》:禅梵名本叔,寺傍绿阴中。落叶无人扫,曲泉有径通。夕阳来远近,山色映虚空。转览江村秀,云开月出东。

洪守彝(1778-1841)字叙堂,著有《洪守彝诗稿》

《游本寂寺》二首

其一:萧寺秋逾,寒云一径深。来到醒俗眼,坐去识禅心。霜柏红依岸,风篁翠满林。下帷逢之子,羡尔惜分阴。

其二:幽境远相寻,闲情澹不禁。山开摩诘画,水奏伯牙琴。近郭炊烟起,遥村落照沉。河桥归路晚,携手有知音。

《次和何君冠鸷游本寂寺元韵》:近向招提挈伴游,泉声山色不胜秋。蒲团欲证三生梦,竹院刚逢半日留。红树着霜描画本,白云如絮拥钟楼。羡君得遂偷闲愿,缓步何消一叶舟。

23、马湘炼丹,西仰望马桥

望马桥,在后河街西,《嘉庆志》称马仙桥,东通后河街,西通横街,桥近马真人丹台,故俗称,望马桥或马仙桥,桥以仙名。马真人与炼丹台:据《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七册所载:“马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貌丑齄鼻秃鬓大口,饮酒石馀,醉卧即以拳入口,游行处多题诗句。大中十年丙子(856)归乡忽死,明年又於梓桐县白日上昇。有司奏闻,浙西发冢视之,乃一竹杖而已。”马湘是晚唐一位仙家诗人,《全唐诗》中存有《登杭州秦望山》、《题龙兴观壁》及《又诗一首》、《又诗二首》等共五首。

《诗一》:昔日曾随魏伯阳,无端醉卧紫金床。东君谓我多情赖,罚向人间作酒狂。

《诗二》:何用烧丹学驻颜,闹非城市静非山。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

以上二诗,据《瑞安县志》载:丹台东隅耸立一巨崖,上用行草镌刻着两首诗,内容完全相同一致,相传诗书作者就是马湘,他游历瑞安县城时,见西岘山傍城枕江,遂于山之东麓,买地建宅定居。《嘉庆志·仙释》:“马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至安固,卜居西岘山下,时有紫霞覆其居。性善饮,斗酒不醉。人有疾,即于地上取土,杂草揉之,与人,无不瘥者。曾于岘山周围凿二十八井,以压郁攸之灾,遂舍所居为寺,名'栖霞’。后与其徒王延叟炼丹于松山西壑有双鹤翔舞二夕,跨鹤上升。今丹灶,井,臼存焉。至宋时,与紫阳真人张平叔遇。”事见《金丹四百字序》中。按:《续神仙传》马湘好经史,攻文学,遍游天下,所游之处,宫观洞府多题诗。后归故乡。大中十年,马自然白日飞升。宋初年《太平广记》亦有类似之载焉。

马湘离开瑞安时,把住宅屋舍作寺院,初名“棲霞寺”,宋大中祥符赐额“悟真讲寺”,后俗称“喇嘛寺”当日为马湘住宅时,紫霞覆其上,故名“栖霞”。悟真寺巷口立有石牌坊,亦曰“紫霞坊”。旧日的马仙桥,望马桥都是与马湘遗迹有关。而现在河流已填塞为路,桥梁、寺院、水井、牌坊等文化遗迹皆以拆毁,仅作此文以示纪念。

关于“马湘与瑞安”,瑞安市文物馆原馆长俞岳秋先生,曾经在其《俞天舒诗文集》书中,发表题为《炼丹台史话及其他》考古一文,这是一篇感悟不到自相矛盾的错误的奇文,原文如下:马湘,号自然,浙江盐官(今海宁)人,南宋《咸淳·临安志》说:他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葬在他的故里东园。据此测算,他大约生于五代早中期(明《嘉靖·瑞安县志》说他是六朝梁时人,待考)。马湘善饮酒,好经史,工文学,爱游历,并精通医药,人咸称“马真人”或“马仙”。《中国名人大辞典》说:“马湘,唐盐官人,字自然,世为小吏。湘独妙经史,偏游方外。貌丑,齇鼻,秃鬓,大口。饮酒石余,醉卧即以拳入口。游行处多题诗。大中十年归乡忽死。明年又于梓潼县白日飞升,有司闻,浙西发冢视之,乃一竹杖而已”。其卒年与《临安志》相近。以上是俞岳秋先生考据《炼丹台史话及其他》文中开头的一段,以其原文抄录。现在根据该文的一段提几点质疑?提问如下:

俞岳秋在该文中先提到南宋《咸淳·临安志》说马湘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葬在他的故里东园。文下段又引《中国人名大辞典》说:“马湘,唐盐官人,字自然,世为人小吏。……大中十年归忽死。”并说:“其卒年与《临安志》相近。”这里明显看出他把“大中祥符”与“大中”误为一个年号,年号不可简称的,“大中祥符”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年号,从元年戊申(公元1008年)至九年丙辰止(公元1016年),大中祥符年号共时九年。公元1017年又改元为天禧元年了。而“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从元年丁卯(公元847年)至十四年庚辰止(公元860年)大中年号,共时十四年。若从唐大中元年(847)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先后时间相差167年,按旧时三十年为一世,估算已历五世半之多。俞先生乍能把马湘“卒年相近”所下的结论?该文一是朝代上错误,马湘是唐朝人,绝不是宋朝人。二是年号上错误,马湘卒于唐大中十年而不是大中祥符元年。三是《俞天舒诗文集》出版之前关于马湘的朝代与年号之误,有人已经告诉过他。而他傲慢地不予理睬,仍旧将文刻在其的诗文集中。四是,俞先生在本文里有提《瑞安县志·金石门上》的考证。但始终不理会孙诒让考定的结论,现下录一段:

孙诒让案:《咸淳临安志·方外门》载:马自然名湘,盐官人。大中祥符元年卒,葬于其家之东园。明年东川奏剑州梓潼县道士马自然上昇,帝命杭州发其冢视之,止存竹杖。据此则湘乃北宋人。然又载其访常州刺史马植,会饮事考,马植乃唐宣宗时人,大中三年由中书侍郎罢为天平军节度使,又贬常州刺史。湘既与植同时,则不得至宋大中祥符年间始卒,不审潜志,何以自相建伐岂,自然本卒于唐大中九年。潜志误书大中祥符耶。至嘉靖《瑞安志》,万历《温州志》并以湘为萧梁人,则大误矣!此诗刻不著年月,疑亦道流依託为之,未必自然真迹也。

孙诒让先生在该文上对马湘的卒年考得一清二楚,并对摩崖诗刻书作了客观的定论。而俞岳秋在考《炼丹台史话》文中,为何只字不提这又是什么?

附录:紫霞山炼丹台诗作。

宋蔡简(1185-1262)字钦甫,莘塍人,蔡幼学从子,官至剑南州,主管华州云台观,存诗三首。

《重阳同次春吴君登紫霞山》

其一:把臂随嵇阮,登临逸兴同。三秋黄叶路,两袖菊花风。危阁恐无地,浮图若在空。紫霞摩刻处,古迹问樵童。

其二:一眺霞山顶,罗阳指顾中。山缘江左尽,地到海门穷。寥廊结遥想,乾坤笑藐躬。马湘仙迹在,徒此仰高风。

明,虞书,字师中,隆庆岁贡,任淮安经历有《紫山吟稿》

《霞岘屏开》:白社幽深绝点埃,紫霞掩映护如来。松篁夹径珠树古,花木成蹊锦障开。梁代僧居留偈石,马仙羽化有丹台。回看畴昔藏修地,局蹐××愧不才。

清,胡璜字玉书,康熙岁贡,有《此斋诗稿》

《寄丹台隐者》:仙镜曾昔石髓开,烧丹坐老西岘台。西风昨夜吹双鬓,黄鹤天边来不来。

清,方飞鸿,字来定,乾隆岁贡,存诗一首:

《隶刻“紫霞山”于壁》:峭壁嶙峋不可攀,磨挲石刻藓苔斑。紫霞覆处仙踪渺,古篆长留绝嶽间。

清,余永森字庭树,号蓉谷,国光子,乾隆甲午举人,有《济麓诗集》,录《夜上霞山》:

小阜无烟云,下临亦突兀。远岫气巷巷,空江流汩汩。耽玩惬景光,散步绕林樾。夜深露气寒,岩虚苔径滑。微风鼓松声,入听忽已没。游心娱清虚,归来梦明月。

清,项霁,《岘山马真人丹台》二首:

其一:留井山前树影清,天风犹作步虚声。云林扫迹袐全篆,烟驾难逢沈玉笙。白鹤飞来丹灶冷,青牛归去露台倾。羽衣持节如相迓,不羡浮生顷刻名。

其二:岘山山色故依然,不见携瓢没古泉。乘鹿逡巡传锡命,钓鲈狡狯识神仙。还家试验长房杖,投井应殊万毕钱。嬾向霸城话铜狄,海尘坐阅一千年。

清,项瓒《马真人丹台》:

落日寻碑试独过,参差雉堞夕阳多。灶傍石壁留诗句,径里烟霞捲夕波。欲买渔舟空泛荡,测身仙境亦蹉跎。恐登追忆当年事,缥缈遗迹今若何。

清,李缙云字月槎,邑诸生,著有《瘦梅香室诗抄》。录《春日陪王愚泉、李秋湖游炼丹台寻马真人古蹟》

春风舒怀抱,慨然念古跡。遥遥城西岭,言寻真人宅。真人去千载,荒台环松柏。夕照映林霏,疑是炉火赤。残础卧苍苔,又疑炼馀石。穿径过岩陀,荒祠面咫尺。积藓盈空阶,题诗满败壁。欲藉一瓣香,俯仰吐胸臆。不见灵往来,但闻曲萧槭。风吹知有园,劝我红尘客。利镜与名韁,一缚不能释。何如炼金丹,飞昇登仙籍。跨鹤九州游,乘云三岛僻。帷耽绿蚁空,那管白驹掷。岂比富与贵,百年归窀穸。我意豁然悟,向仙乞琼液。仙言无仙骨,学仙亦无益。去寻换骨丹,来许附此席。我亦无奈何,归途理杖策。到门已黄昏,中庭月色白。回首望西城,游意顿若失。

清,洪守彝作《炼丹台》

谁知城市有仙山,野鹤孤云去不还。浮世几经尘劫换,清风未许俗流攀。当年炉井荒烟里,此日碑名落照间。惆怅丹成人已往,紫霞犹自护松关。

项瓒又作《紫霞山遇雨》

观湖独上紫霞山,坐对青林春日闲。遗跡只留崖字在,兹游空看暮云还。江风变幻飞涛响,海色模糊疾雨鬟。烟外渔舟泊何处,孤村出谷水潺潺。

蔡英字莲渠《紫霞山马真人丹台》

红尘咫尺即仙山,霞影分明指顾间。炼灶夕阳丹气暖,石床秋雨藓痕斑。清能沁骨井泉冽,香解延年药草间。惟爱旧日松顶月,夜深曾照鹤飞还。

蔡世桢,字玉生,邑诸生,有《琴玉山房诗抄》

《游紫霞月台》:羽客当年紫炼躯,山中松栎尚盘纡。药房云气丹深浅,石壁苔纹字有无。醉里何因成小滴,梦迥容易失清郁。瑶华一别归何晚,羞向山灵说故吾。

《紫霞山城晚望,怅然有作》:长空飞鸟外,一点暮山沉。日下知何处,层城北望深。关山悲渺渺,雨雪梦骎骎。太息随阳雁,南来滞好音。

蔡世桢,《月夜登紫霞绝顶》二首

其一:严城昏已闭,出郭游未便。霞山西北峙,信步揽其颠。宵光冷层壁,秋气澄远天。登临出世界,四望空茫然。不知所历高,但觉得趣偏。月露非今始,江山自古妍。所悲昔人没,好景无由宣。

其二:此心无住看,不系如虚舟。高下随所历,忽忽至层邱。松门月胶洁,照我襟袖秋。翩翩欲轻举,旷若凭空游。蓬莱信不远,弱水行可求。会当凌倒景,追遂飞仙俦。俯视人问世,一笑真浮沤。

24、三国吴建,月井陡门桥

月井陡门,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至十三年(250),在龙山西南麓月井殿下,单孔,东西跨架,1958年有二条石柱凿有陡门闸糟尚在水池中屹立着,后被填塞筑水泥路,但不知这是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吾乡国宝文物的见证,据村人南阿明等证实石柱仍在路下,文物部门也无能为力于以发掘。

月井,古地名,位在隆山西南方,一有“月井”一口,二有“月井陡门”一座,三有“月井殿”尚在。宋时(北宋)诗人赵克非,字志仁号河畔老渔,曾诗集已佚,尚存诗十七首,有《秋夜步登月井》七律诗:

洒家凉雨萱花明,幽趣相关睡不成。远浦无风秋一片,疎林有月夜三更。灯鼎佛地僧初定,路绕村篱犬独呜。不断邻翁眠正熟,归来却讶打门惊

明代诗人高必悦号梅轩,邑诸生,系宋高世则后裔。有诗集已佚,尚存诗七首,有《月井涵秋》诗:

止水涵空上下清,轻飚不动镜磨平。茫茫八极云收尽,湛湛一天月到行。凉气透衣诗骨冷,寒光射眼醉未醒。谁人悟得源头活,只见天君一样明。

明,钟一阳,字凤川,诸生,《玉泉吟派》中存诗六首,录《游月井晚归足诸君联句》二首:

其一:出郭携同志,高怀薄紫冥,涵杯秋野绿,隔水暮山青。细雨花咸润,清风客共醒。书囊谈不尽,相对各忘形。

其二:德星昭水屐,草阁护山灵。投辖连云窦,裁诗满石屏。龙蟠江雾紫,鸥度海天青。邃谷频移兴,荒榛辟五丁。

25、抗倭殉节,血溅周岙桥

第一桥,在第二桥后,跨愚溪,长一丈二尺阔四尺。东通周岙滴水岩。滴水岩号称瑞安第一泉,傍有一小庙,名水岩宫,为明胡烈妇而建,奉祀之。

附录:罗阳话桑:《烈妇殉节抗倭寇,保夫血洒滴水岩》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倭冠(古代日本海寇)侵扰浙江沿海,由汉奸二臣为引导登上瑞安。据《瑞安县志·大事记》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古历五月初七夜,倭艇十三只,抵瑞安东浦登岸,焚烧劫掠城郊十二都一带。是年壬子翌日,胡烈妇抗倭殉节事件,就发生在该年五月初八日,《瑞安县志·烈妇传》、明姜准《岐海琐谈》皆载:烈妇胡门陈氏,名曰义姑(约1530-1552)字冰娥。世居瑞安城东虞池里,自幼聪慧,少时父亲教女学习《四书》及《烈女传》均能记诵,亦略通其义。性刚毅烈,亦能知书达理。年长二九,许配城东郊永丰厢鸣珂里胡家,夫婿邑诸生胡廷相结百年之好,但曾屡次赴试而不售。嘉靖二十八年(1550)亦应院试又落第。胡生多次赴考未得一步功名,深感内疚。因此积郁成疾,但始终得贤妻义姑的劝解及安慰。

时值嘉靖壬子五月初八,海疆不宁,风波东起,日本倭寇与内陆奸民相勾结,从东山方向来犯窜入清泉腹地,纵火杀人,大肆抢劫,掳掠妇女,胡家四邻闻报倭警,纷纷走避。邻人怜义姑呼与俱去,义姑曰:“夫病此在,去将何之?”不愿弃夫而去,既而诸邻皆奔窜。义姑勉强扶着带病丈夫出门外逃,但行动缓慢,终于被倭寇发现其行踪,尾随赶上。为保护丈夫义姑设计让他先走,自己断后,挺身而出,厉声大骂贼寇,号哭不已。贼寇拔出倭刀,欲砍义姑,见其貌美而不忍,遂令将她送回倭船,献给日本倭首将军。义姑坚强不屈,回绝不从,倭寇头目非礼强负义姑于背,义姑怒啮贼肩及耳朵不放,致伤流血,贼大怒以刀威胁,义姑视死如归,毫不畏惧,倭刀刺身,挺立不倒。最终被开腹剖心,血溅岩壁而死。胡廷相闻妻遭惨杀,大恸而亡。事后,官军闻报,出城击敌,但倭军早已扬长而去。后胡氏家族及邻里乡亲遂收夫妇尸体。邻妇用针缝合义姑胸腹,入棺合葬于筼筜山中。后人在滴水岩义姑殉难处,建祠塑像奉祀纪念。国学生胡铭来此凭吊古祠,祭祀其先,并赋《滴水岩烈女祠》七律诗一首:

凤篆炉烟出篆帏,灵泉清绝泻岩扉。空山滴滴馀鹘血,幽梦双双化蝶衣。一死成仁烦寇盗,千龄同穴怯伊威。凄凉祖德谁标楬,亟录碑题付袖归。

这是一首古国悲风的祭歌,描写烈女勇敢战斗,歌颂其死而无悔、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晚清名儒曹应枢亦撰《滴水岩胡烈母祠记》一文说:“仰望女神,肃立起敬,贞魂烈魄,永不磨灭!”

近代南社名士、著名戏剧家洪炳文,就胡烈妇此事取材,以神话形式,将其编写为二十二出古典剧《水岩宫》,剧本创作于光绪已卯(1899)年,永嘉乡著会有抄本二册,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藏本。洪炳文并为《水岩宫》剧本填词,并作剧终诗。邑人李一鸣也填词唱和,永嘉诗人陈祖缓、平阳女诗人宋佩瑶皆题诗咏之。

洪炳文《满江红》(水岩宫剧·宣略)词云:

薜苈荒祠、犹想见,明翠羽。偶回朔,当年遗事,怆怀如许。共命同心依蛩蚷,噬肤灭耳栅豺虎;效常山骂贼誓捐躯,堪千古。

一腔血,烈如火;一掬泪,洒如雨。更捍御侵患,保全乡土。报赛沿村开社会,灵风尽日比神女。水岩官志乘缺搜罗,传奇补。

水官岩,至今尚在周岙的万松山西麓滴水岩边,旧时祠内有“冰雪千秋”匾一方,祠外曾有“贞烈”石牌坊一座。滴水岩为本邑名泉,有“凤山第一泉”之称,素为瑞安名胜之一。

2006921日《瑞安日报》载

陈祖绶字墨农,永嘉人,为洪炳文剧本,题《水岩宫》乐府二首:

其一:一段禅缘一块冰,尘心洗净节棱棱。轰天烽火难争烈,化作莲花最上乘。

其二:骈龙偕凤唱亭亭,一曲离鸾不忍听。岩为夫人溅血泪,休疑滴水散零星。

宋佩瑶,名昭,宋恕之女,诗人,嫁邑陈暂。为洪炳文之剧本《水岩宫》五绝句:

贞烈胡家妇,捐生离乱中。伤心千古后,唯有水岩宫。

李一鸣字获泉,邑人诸生,为洪炳文剧本题《水岩宫》剧本乐府填词《满江红》:

莽莽山林,窦遭此,红羊遗劫。谁料得,文园卧病,将身邂匿。鼙鼓惊心风益烈,风烟满目天无色。似婕妤抵死不回头,当熊立。

狼氛扰,旗枪折,鸾镜破,菱花裂。想声声骂贼,只凭寸舌。石上贞魂留仿佛,岩前流水鸣悲咽。问当年谷部何雍容,肝肠铁。

26、探花楼坍,陶峰第二桥

第二桥,在第一桥前,跨愚溪,长一丈四尺阔四尺,西通外陶尖。此处有风景点“陶峰夕照”,为集云八景之七,晚清愚溪书院山长金兆珍赋诗于其上:“赵家山麓夕阳殷,胜景陶峰快仰攀。倒映中流光返照,浑疑身在五云间。”外陶尖最负盛名的该是探花楼,此处原是明代南门林氏“陶峰书屋”之故址。至清乾隆间林露与妹婿孙希旦读书处。孙希旦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赐进士及第,列名第三探花。故称此处为探花楼。该楼屋屡建屡坍,至民国十四年(1925)又有一次较大的修建。为二层楼屋,下面阔三间,四周回廊,深进四间,通面阔13.25米,通进深11.10米,上层面阔三间,通面阔10.15米,深进四间,通进7.9米,前窗下设有坐槛,梁架穿斗式,重檐歇山造,阴阳合瓦,飞檐起翘平稳。该楼民国《瑞安县志》列为文化古迹保存,解放后尚在,如今已划入瑞安中学校园之中。外陶尖之探花楼,所有的文史前辈都认定这是无可争议的。唯独以学者自居的俞岳秋硬说这是“陶社”,而探花楼已经坍毁,有人问他根据是什么?而始终答不上来。只是说:池志澂等四十余人集资创建的,又问创建此屋做什么用?又答不上来!只是说:民国十四年(1925)建造的。其实从1936-1946年修民国《瑞安县志》时探花楼还是好好魏然不动存在着。北大教授林损(1891-1940)字公铎,曾从《登探花楼见池丈卧庐题壁诗谨次其韵》八首诗可以证实,只有探花楼并无什么陶社,诗题“池丈卧庐”便是池志澂(1854-1937)字云栅,晚号卧庐。诗见录如下:

《登探花楼见池丈卧庐题壁诗谨次其韵》:

其一:读书义利功能辨,齐物逍遥寄一游。桑梓敬恭儒者事,携意更访探花楼。

其二:议礼盈廷讼未休,中年俯首到徐游。精微集解谁求解,修禊翻怜有此楼。

其三:飞鸢万里戾高秋,忽忆当年马少游。锥处囊中宜脱颖,立锥无地又何楼。

其四:吁嗟褒姒陨宗周,吾亦辽阳感旧游。三百万人同失土,悠悠天地此登楼。

其五:书楹尽作龙蛇舞,急就中谁学史游。附祀兴宗原不忝,何妨临海耸危楼。

其六:人官物曲并从周,携手同归自快游。梁宋风流存史笔,风流庾谢亦名楼。

其七:燕齐方士说瀛洲,海上神仙待一游。万事皆从平地起,眼中虚拟蜃中楼。

其八:高山仰止水长流,不忍浮生逐物游。至竟羡鱼非结网,读书我亦爱此楼。

池志澂原诗应该若干首,今存《咏探花楼》一首:

昔年台峤归来日,曾向沧江溯旧游。太息清廷科举废,更无人识探花楼。

探花楼与北宋的观潮阁,明代的拱瑞阁及近代的话桑楼合称瑞安文化“四大明楼”。历来是游览名胜之地,文人墨客著文记之,赋诗咏,孙希旦青年时在读书后乾隆四十三岁(1778)戊戌科探花已经四十二岁了,其读书处以前叫做陶山书屋或旧楼,中探花之后也未改称,正式定名是民国间,从诗文得知,如余国鼎,著有《雨峰山诗稿》乾隆三十二年,有《陶峰旧楼即寄二首赠陈子绍宁》:

其一:此地曾经几度游,以来便觉树萧飕。好风满座浑无暑,嘉谷盈畴喜有秋。对酒论文聊永日,同人眺远更登楼。羡君管领林泉趣,佳景都归笔底收。

其二:峭壁砖坑石径幽。曲池深水跳鱼游。垂檐茂树游晴日,拂牖清风逗早秋。碧涧雨馀看鸟下,青山江上带云浮。主人还约中秋夕,载酒河干一泛舟。

《夜宿陶峰读书楼》:借得元龙楼上眼,楼头片月正高悬。萧萧岭树天风急,一夜惊涛落枕边。

《陈子绍宁读书陶峰予抱恙在馆诗以邀之》:君在陶峰称读书,我来江馆闭门居。美人云路君其是,烈士暮年我不如。王粲依人空有赋,冯權出外苦无车。清淡欲接无由即,啮肯来游一起予。

《邀陈绍宁不来》:陶峰突兀矗山腰,草径斜通石板桥。中有幽人深闭户,读书忘却有人招。

余国鼎与陈绍宁二人都是康熙间诸生,他的详细历史不得而知,只有一点陈绍宁是寄在陶峰书屋读书,比孙探花来得早,这里已有陶峰读书楼。其实明初这里已有陶峰书屋,永嘉周询与邑林正学赠以《陶峰书屋》诗云:“问汎先生旧日庐,别来幽事近何如。娟娟竹色莲苔静,淡淡烟花隔树蔬。万轴牙签云气湿,一窗红火雨凉初。男儿读书期致用,不学山中陶隐居。”

外陶尖附近不仅有著名的“陶峰书屋”这一带河光山色非常迷人。嘉庆三年(1798)瑞安县丞,桐城人殷从兴曾游于此,赋诗《陶公尖》诗不录,他来比孙探花迟,但未曾提到“探花楼”事。后有活动于嘉庆与道光间二位诗人项霁与李缙云,也曾游陶峰赋诗,项霁作《陶尖》一首:

檥艇间泉石,崎岖一径深。城人寒漏彻,山近夕岚沈。雨洗竹间月,凤清松下琴。葭忘所适,萧洒故园心。

李缙云字月槎,著有《瘦梅香室诗抄》下录:

《又次游陶峰韵》:忆昔游雁山,层峦叹观止。迄今蹑陶峰,双尖拔空峙。松篁蔽日影,浓阴敝洒迤。石罅迸流泉,侧身潺缓驰。回首望长江,柳岸孤蓬舣。江流涌渺茫,群鹤相狎倚。遥遥怀美人,宛在水中沚。古庙镇山腰,灵异挂人兹。骑虎乘昏夜,为神亦为仕。每岁焚瓣香,瞻拜当上已。习静爱岩栖,何论鸣珂里。隐身友麇鹿,不羡化龙鲤。健步畅游观,长吟愧俗俚。世事等浮云,尘心逶流水。夕阳映林霏,岚翠胜兰芷。

27、水师提督,许宅小石桥

石桥,在许宅第之前,南通社坛,北通水心庙街,石桥为俗名,跨城内南河,南河西接西河,东通虞池河,河分三段,西称水心河,中为午堤河东称南堤河,现在旧城内河道尽皆填塞,桥梁全毁,仅存许宅第,尚在水心庙街,许第是清海上名将水师提督许松年之府第,下录许世铮为祖作传。

附录:清水师名将许松年

许松年(1767-1827)号乐山,瑞安水心街人。宋忠简公许景衡之裔孙。此人身材高大,相貌魁伟,幼年随诸兄读书,常逃塾而往郊外练习骑射。稍长,父母以其性之所近,因材施教,令专心习武,十七岁应武童试,以第一名入庠;二十岁乡试,中武科举人第五名。二十二岁参军入营,每战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他曾参与消灭沿海流寇,收复台湾,保护金门厦门,防止夷船走私夹带鸦片,多次立功,由千总、参将、总兵而升至福建水师提督。先后三十余年,英勇卫国,为嘉庆道光年间东南水师名将。

嘉庆三年,松年为镇海参将,当时安南(越南)流寇有大艇二百余只,联合蔡牵、朱贲,在浙闽沿海骚扰劫掠。浙江提督李长庚奉令进巢,以松年为先锋,在淡水门外,战败了蔡牵。越寇盘踞台州大陈岛,李长庚与松年昼伏夜出,出其不意,血战大海,击沉越艇多艘,越寇溺死海中者不知其数,直追至次日下午,才胜利返防。

十二月下旬,越寇又盘跨三盘外洋,清军扬言官兵回营过年,使敌不加防备,十二月廿八日夜突然奇袭三盘,敌仓惶应战,率艇远逃,松年乘胜追击,一船当先,深入敌阵,竟遭包围,时海涛汹涌,炮弹横飞,箭如雨下,松年手足俱受伤。在这生死关头,振臂高呼,士卒奋起,集中火力,用大炮击沉敌巨艇一艘,突出重围,并俘获越寇许多。过了一年,越寇又占据松门,恰遇台风,舰艇沉没颇多,松年率军追剿,寇势益衰,慑于军威,遂率残部潜回安南。

越寇平定后,蔡牵、朱贲时分时合,有船艇二百余艘。松年随李长庚破惊涛、涉深海,躬冒烽炮,历经艰险,北至辽东、高丽,南及广东、琉球、澎湖,入台湾五次,击败蔡牵,收复台湾,从此海疆安静,士卒休整,松年也因腿部伤发,请假回家疗养。

嘉庆二十二年,英国兵船突然驶入天津内海,行动诡异,清廷震惊,乃增设天津水师,调松年为总兵,率船北上,驻塘沽口,督造兵船,日夜训练士卒。英人知我有备,以后四年不敢再犯。松年奉令升授广东陆路提督,不久又调往福建水师提督,驻扎漳州,保障海防,打击夷船走私。在厦门、金门、小担、大担一带,修整要塞,捐建戍堡瞭楼与厦门白石头及语屿营房炮台,并在金门建造昭忠祠,以慰忠魂。松年率领士卒在漳州开凿河渠,兴修水利,漳州百姓为作诗成卷,并刻《漳南棠咏》以赠。

松年最初在太和殿进见嘉庆皇帝,他跪在将相后面,嘉庆皇帝误以为他不跪,退朝后个别召问,才知道他身体高大,跪与常人站立高几相等。嘉庆皇帝更为高兴说:“汝身如此魁伟,诚我大清大将军也。”并询问他出身、战功、身上伤痕,等等,赐与他酒食刀枪。以后几次朝见,嘉奖他奋勇,又封他为振威将军,赐戴花翎,给云骑慰世职。

松年早年在福建巡视海洋,突然遇到海寇,激战大胜,俘获甚多,上报清廷,当地文官孙尔準,要求附名报功,松年认为这次捕获海盗与文官无关,不同意附报,孙因之暗恨在心。道光六年,松年提督福建水师,孙也升到制府。由于台湾彰化县粤籍人与闽籍人互相械斗,地方官处理不当,坏人乘机抢掠,互相残杀,械斗蔓延至嘉义、淡水等地,制府要用大兵镇压,松年以为海寇刚刚平定,应该休养士卒,蓄养兵力。此次事件属于地方性械斗,不至于内犯大陆,因而率军亲赴台湾,晓以大义,威德兼施,要双方立即停止械斗,由官秉公处理,祸乱因而得到平息。不久制府孙尔準到台湾,大兴狱讼以“乘舆慢军心,招抚损国威”密奏清廷毁谤松年无功,迟误军事,松年因此获罪而罢官,福建父老与军士闻讯,联名申奏,清廷查明冤错,重新起用。许因蒙冤悲愤,旧伤复发,不久即病逝家中。遗著有《海疆利弊》,松年虽系武将,但善交文墨之友,他和林则徐交往很深,时有信札来往,现瑞安文物馆尚珍存着林则徐给许松年的条幅。(许世铮)

鲍作雨(1772-?)字瑞昌,号云楼,道光元年举人。曾入许松年、陈步云二将军幕府,著有《六吉堂诗抄》

《题许乐山縂戎归养图》:破阵威名说虎侯,旌旗遥拂凤麟洲。天池秋净宜高枕,勋第春融看卷韝。紫诰飞来频舞鹊,白华歌罢又椎牛。夜行衣繡寻常事,陶侃于今定少俦。

清,周玉伦字秋渔,岁贡,著有《三经草堂诗集》:

《许乐山縂戎佩刀歌》:玉龙三尺耀寒水,练光射人血染指。飞芒作作锋稜稜,纵横直断鲸鲵髓。楼船将军真英雄,万里破狼从元戎。万马潮头宝刀出,天吴瞻落水晶宫。飞电闪闪簇春雪,斫贼如麻水呜咽。日色无光天欲昏,只见人头不见血。画堂传视四座惊,铁匣战战颇有声。腥红刺目不敢近,夜深迸作苍龙鸣。把袂漫试霹雳手,白虹百丈射牛斗。愁云惨淡悲风来,魑魅魍魎穷山走。渤海小醜强陆深,九华七彩縈干将。百灵呵护虫龙泣,会看飞扬腾掷陨欃枪。

曹应枢(1791-1852)字尊生号秋槎,祖居曹村,清嘉庆二十四年掌教邑玉尺书院,有《梅雪堂诗集》。

《佩刀歌为将军补作》:精光射入硎初出,鹈膏不减长鲸血。东南海气锷中收,四十年来一片铁。戈船横海天漫漫,怒叱海水无惊湍。往往身先弓箭手,功成奚亚皋兰山。将军上书告天子,腰间三尺物与臣。同卧起,水截蛟鼉陆犀兕。都人传看惊咄咄,幽州健儿毛凛冽。日景动摇刀光湿,登高一麾头尽白。将军不学匪愚蒙,纷纷刀笔吏,何足当乃公。岂无毛锥兢无敌,摩盾革檄神雍容。剑屐登朝日相望,拥旄出入还谁让。抽刀时起舞,自谓将军壮。当风拂袖战时腥,白虹一道青天上。伏波徵南真丈夫,卖刀胡可期蛮权。况闻此乡多明珠,箭镞馀剑痛入髓。沉吟念国恩,冀缓须臾死。兜鍪未可轻儒冠,诗成横槊今谁是,嗟嗟故将军,功不在人下。

林用光、培厚孙、祁门知县,有《秋容阁诗稿》。

《谒许乐山军门墓》:一径荒凉宿莽生,独携巵酒酹铁茔。霜枫乱飐牙旗影,雪浪频摧战鼓声。论世于今谁黑白,误人终古是功名。将军一事知应慰,海上年来已罢兵。

28、花信楼东,柏树永龄桥

永龄桥,在鱼竹街西,乾隆甲申为李俊建,道光十一年重立,光绪乙卯杨黄修,民国卅一年被日寇飞机炸坏,东通鱼行街,西通柏树巷,桥西柏树巷底有花信楼为我国近代戏剧家洪炳文先生之故居焉。

附录:《花信楼》

花信楼在城关镇柏树巷九号,为洪炳文藏书和著述之所,洪氏取“二十四番花信”一语,名曰花信楼。该楼是其故居群中,自成院落的一幢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朝东,单楹二层,面宽三间,通面宽11.20米,进深六间,通进深8.70米,穿斗式五架梁,屋顶硬山造,楼前有天井,四周青砖围墙,台门正对明间。

花信楼目前基本保存完好,虽局部装修有损坏与改变,但梁架结构仍保持原状。

洪炳文是我国清末与民国初年文坛上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戏曲作品,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在同时代的作家中都是不多见的,大多数作品,都贯穿一个以开启民智和富国强民为宗旨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戏曲方面是位较有影响的人物,他的藏书与著述之所是有纪念价值的建筑。

附洪炳文传略:

洪炳文(1849-1918),字博卿,号棟园,别署花信楼主人,祈黄主人等等甚多,瑞安县城人。曾上度参加乡试,都未中举人。后宣统元年以年资出贡,授余姚教谕,但旋即去职回里,专意教书和著述。柳亚子组织南社,被邀入社。

洪炳文博学多才,善诗工文,通音律,对昆曲和地方戏时调,造诣很高,是晚清一位富有爱国忧时思想的戏曲作家,清末厉行新学以来,他谓“开智识以却妖妄,固团体以安君国,非经史古文所能为力,莫为改良曲本”进行教育显效,于是遂取“古事可以寓意者”撰成传奇、套曲、散曲等二十余种。其中《警黄钟》、《悬岙猿》等等,很受好评,曾发表在上海《新小说报》与《月月小说报》上。反对科举,反对吸食鸦片,提倡男女平权,鼓吹革命反抗满清政府等这些主题,在他的戏曲和传奇中也均有所反映。

洪炳文还是我国早期航空史上一位值得树传的人物。近年发现他在宣统初年,评高鲁《航空原理》一书的眉批,非常附合现代气流力学原理,这对早期飞行原理的研究很有影响。

生平留心搜辑乡邦文献,热心创办地方公益,如灾赈、社仓、婴堂等等诸务,均参与悉心筹划。遗著除曲本外,有《花信楼散文、骈文、诗词》、《瑞安志拾遗》、《东瓯采风》等等多种。

29、玉海楼畔,环壁金带桥

金带桥,在虞池西,近环壁水门,桥史不详,桥西有“玉海楼”。

玉海楼(含孙氏故居)

玉海楼位于瑞安城关镇东北廓金带桥(含道院前街),是晚清浙江著名私家藏书楼,由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转为国宝。

玉海楼三面环水,南北相向,前后两楹,面阔各五间,重檐硬山造。台门上有清李文田书“玉海楼书藏”及长篇跋文石额,左右有一九六四年郭沫若书“玉成桃李,海涌波澜”石刻对联。前楹和后楹楼下各有郭沫若书“玉海楼”和清潘祖荫书“玉海楼”匾额。

楼西首有一厅一园。厅原名“船厅”,后改称“百晋陶斋”,清王懿荣书匾,后佚,今亦郭沫若书。园名“颐园”,台门上有孙衣言书石额,相传尚有“颐园松竹,玉海图书”石联。园中除植花木之外,正中凿有一方荷池,池内植白莲,至今年年尚盛开不衰。

玉海楼当日藏书共八、九万卷。这八、九万卷书,都是孙诒让于同治七年至光绪五年这十余年内,随其父亲孙衣言在湖北、江宁布政使任上,在苏皖一带购求来的。同治七年为公历一八六八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后,东南诸省那些地主故族,官僚世家因经太平军革命洪流的冲击,他们收藏的文物图籍纷纷流散出来。孙诒让出于庋藏与治学这两个目的,遂乘机广于搜求,恣意积聚,遂得许多稀见之本。

孙氏庋藏了大量珍本秘籍以后,甚洋洋自得,孙衣言在《玉海楼藏书记》中曾有“自谓富矣”一语。因孙氏深慕宋代王应麟生平博极群书,富于著述,最著名的一部书叫《玉海》有二百卷,王应麟自诩这部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所以定书名为《玉海》。孙氏父子认为他们的藏书,亦同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无所不备,于是以《玉海》这部书名为其楼名。

玉海楼的藏书,特点是:多名家批校本,多瓯郡乡邦文献,多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为人所瞩目。如名家批校本,仅德清戴子高(望)一人的手校本,就有《墨子》、《管子》等等数十种之多。瓯郡乡邦文献,在《瑞安玉海楼藏温州乡先哲遗著书目》中,共收辑三百四十种四百六十部,其中如原刊本《万历温州府志》、《康熙瑞安县志》等皆为国内孤本。孙氏父子乃一代学者,名播全国,经他们手批手校的书,自然为世所宝,被视为珍籍。此外,国内罕见的珍秘刻本也有不少收藏,如元刻巾箱本《尹文子》就是海内孤本。

玉海楼虽在创建之初,曾仿天一阁之制,订有严格的规约十六条,规定任何人不准携书出楼。惜仲容先生殁后,一些珍贵书籍,渐渐流散出去,很多被辗转贩卖到外县,外州去了。至抗日战争前夕,已颇有损失。这时孙诒让的长子孟晋先生是时适迁居温州郡城九柏园楼,遂亟携珍善秘籍自随保管。后来其中部分捐赠温州籀园图书馆,大部分运移到杭州,寄存于浙江大学文学院,解放后这批图书已由杭州大学收藏。至于藏书楼,以后部分由其亲族分居,部分典租给唐、张诸姓为住宅。总之,至解放前夕,藏书已空,楼也摇摇欲倾。

新中国成立后,玉海楼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妥善的保护。在瑞安解放不久,县人民政府即迁移了居住在楼里面的居民,经一九五七年整修后,把它开辟为瑞安县文物陈列馆,并把全县大批古籍图书、字画、文物移入楼中庋藏。又把解放前流散出去的原玉海楼藏书,大力搜罗收购回来。一九六三年以来,省府又多次拨款进行大幅度的修缮与恢复原貌,使楼房蔚然一新。

今天,玉海楼傍临曲折,清冽的古代护城河,在河滨的翠柏,千年古榕的浓荫掩隐之中,与书楼庭院里的修竹,雪松的清黛照映之下,是显得那么宁郁、静穆和生机盎然!

孙诒让故居在瑞安城关道院前街,紧邻玉海楼西首,为其父孙衣言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有前后院落三进,西首有侧院。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七间,通面阔18.46米,进深四间,通进深5.5米,穿斗式,五架梁,硬山造。第二进为花厅,五开间,通面阔18.25米,进深六间,通进深8.92米,明间抬梁式,次、稍间穿斗式,硬山造。明间原悬挂有匾额,今已佚。第三进为正楼,面阔七间,通面阔25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0.10米,穿斗式,硬山造。正楼前有左右厢楼,面阔三间,通面阔9.94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1.84米。正楼为孙诒让住室,也是他逝世之处。三进院落建筑用材粗壮,高敞轩昂,青砖墁地。西首侧院原为书斋,三开间,名“邵屿寓庐”,今已拆建。正楼后为花园,有山石、水池、花木、修竹之胜,今亦都已废败。

孙诒让故居建筑群,目前保存得尚十分完好,虽然局部地方有些损坏与改变,但单体建筑的梁架结构,屋面都仍保持原状未变。现为瑞安市社会福利院使用。

附孙衣言、孙诒让传略:

孙衣言(1814-1894),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遯叟。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居翰林八载,升侍讲。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历任安庆知府、安徽按察使、湖北与江宁布政使,光绪五年内召迁太仆寺卿。归乡后,人称孙太仆。

为人明大义,尚风节,不苟阿屈从。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举朝争议,和战不决。他时值上书房,主张一战,两进封章,提出御夷之策,惜未被采用。任安庆知府时,广施惠政,当时六安州一富户犯罪,想以贿赂求免,加银两十万两,不为所动,因此以廉明闻于两淮。在江宁任上,又屡抗江督假公支销库银,以此被忌而去职。

在治学方面,孙衣言援据今古,出入经史,不屑詹詹于小言,务求曲尽事理,是一位名望卓著的学者,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称。其学宗永嘉,以重振永嘉经制之学为已任。所以,生平很重视搜辑乡邦文献,广讨旁征,不遗余力。辑有《瓯海轶闻》、《永嘉集内外篇》巨帙二部。曾刻《永嘉丛书》,收宋儒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诸人文集于其中。文承桐城,文章神韶深得方、姚之义理。于诗尤工,评者言其“古体胜于今体。五古冲淡深秀,七古雄放典雅。”俞曲园称赞他的诗“上追汉魏,下似苏黄。”对他评价极高。著有《逊学斋诗文集》、《文史笺评》等书传世。除诗文著述外,兼工书法。精研柳体,形神兼得,造诣极高。其墨迹刻镌为石者,遍见浙南各地。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浙江瑞安人。他出生官僚书香门第,同治六年中举人,年仅二十,后报捐刑部主事,因不愿以赀郎进身,旋即称病归。此后一直潜居乡里玉海楼,悉心治学著述,和兴办地方教育事业。其治学之广、致力之深、成就之在,在清朝一代学者中少有可以并比的。他在经学、史学、文字学、以及校勘、考据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所以余杭章炳麟(太炎)说他的学问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称他是“一代学人”。

孙诒让一生著述极富,多达三十几部。其中《周礼正义》和《墨子閒诂》是他毕生精心巨著的代表作,世称绝学。《周礼正义》是他笼取汉代以来的几百家《周官》学说,审核考证,先后凡十数易其稿,始写成现在的八十六卷定本稿。此书问世以后,章太炎评为“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而《墨子閒诂》一书,因墨子学说,在受到孟子的指责后,便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排斥,从而使墨学二千年来几乎失传。虽有书本遗留,但残缺另乱,连上下文也难通读,后经孙诒让的整理、发正、铨释,给这部沉埋已久的哲学典籍作了校勘,使《墨子》这部书重能通读,开辟了近代研究墨学的途径。

在甲骨文研究方面,著有《契文举例》,开创我国甲骨文字研究之学。所以,郭沫若同志题词说:“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仲容,继之者为王观堂,饮水思源,二君殊可纪念。”

他除学问精博渊邃之外,又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主张变法图强,战时他领导了瑞安筹防局,向浙江巡抚上了办防条议,表现出捍卫国家的积极性。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曾经支持营救过革命志士。如一九O七年夏天,秋瑾烈士在浙江起义的计划,由于徐锡麟的安庆起义失败而泄露,因而被捕。在“一路知交尽掩门”的情况下,孙诒让因钦佩秋瑾的革命精神,毅而挺身而出,拍电报给湖广总督张子洞,后来又数次写信,要他营救秋瑾。

孙诒让认为我国“富强之原,在于兴学”。所以晚年从事著作之余,在温州、丽水两地全力从事地方教育事业,愿望从革新教育着手来改革政治,在他的积极筹划之下,创办了瑞安中学、温州中学、丽水中学、温州师范等中小学三百余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一九O七年被举为浙江教育会会长。

孙诒让是一位大学问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受到后人的传赞与纪念。他逝世后,温州和瑞安的各界人士,曾修建了“籀园”、“怀籀亭”、“籀公楼”、“仲容文化馆”等纪念建筑来纪念他。

附录一:《玉海楼藏书记》(孙衣言撰)

宋时,深宁王先生(应麟)以词科官至法从,生平博极群书,著书至六百馀卷,其最钜者为《玉海》二百卷。玉海云者,言其为世宝贵而又无所不备也。予家自先大父资政府君隐居种学,好聚图籍,儿时见先世旧藏,多为朝善本,丹黄殆遍,经乱无复存者。予初官翰林,稍益购书,以禄薄不能尽如所欲。同治戊辰(七年,1868),复为监司金陵,东海寇乱之馀,故家遗书,往往散出,而海东舶来,且有中土所未见者。次儿诒让,亦颇知好书,乃令恣意购求,十馀年间积书约八九万卷,虽视深宁所见,未能十之四五,然颇自谓富矣。旧居褊隘,苦不能容。今年春,为次儿卜筑河上,乃于金带桥北,别建大楼,南北相向各五楹,专为藏书读书之所,尽徙旧藏,庋之楼上,而以所刊《永嘉丛书》四千馀版,列置楼下,以便摹印,因取深宁叟所以名书者以名斯楼,手书榜以表之。我子孙中如有得天隽敏,而加之以好学,能读终一书而知其可好,则可以尽读他书,能尽读他书,则岂惟我楼所藏,且深宁所未见者皆可以遍览而悉通也。异时词章之美,著述之富,遮几亦如深宁,斯不谓之可宝也乎?复取古人读书之法,及我今日读书之意,具为条约,揭之堂壁。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光绪戊子八月既望逊学叟书于城北邵屿寓庐。

(此文约4.2万字)

                          作者:陈正焕
                          编辑:秘书处
                          审读:理事会

早前文章:瑞安桥梁的历史(一)瑞安桥梁的历史(二)瑞安桥梁的历史(三)​​​​​​​​​​  


图片

作者简介:陈正焕,浙江省瑞安市人,文史学者。长期从事瑞安文史研究,博览玉海藏书,熟知本地掌故。自从检察院退休后,先后整理出版了《钝笔杂抄》《瑞安百家姓》《瑞安唐宋元明诗词集》《瑞安清民国诗词集》(1至4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