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头一颤?小鹿乱撞?不一定就是美妙的爱情哦, 专家提醒,高温天气要警惕这种心病

 龙在飞op4opwes 2022-10-15 发布于浙江

小说里常会用“心头一颤”、“小鹿乱撞”等词形容怦然心动的浪漫感觉。但你知道吗,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心脏的跳动并不浪漫,咚哒咚咚哒、咚咚哒咚哒、咚咚咚哒……有时甚至会产生心脏要跳出来而濒临死亡的恐惧。

这段时间杭城天气闷热,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小编从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陈铁龙那里了解到,在门诊很多人纷纷向医生反映自己“心脏乱跳”。专家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心脏疾病——房颤,弄不好会让人伤残甚至要命。

图片

在医院的心血管病科的病房里,87岁的钟爷爷今天准备要出院了。'这次跟着我十多年的'定时炸弹’终于彻底解除了。'原来,每年天气一热起来,他就开始担心,但是越担心这毛病越来'纠缠'。

'我平时都控制的蛮好的,但是就是到了天一热,我就觉得自己胸闷、气急、心悸,心脏有时候跳得很快很快,人难受的要死。'上个月,钟爷爷又因为半夜里在发生房颤,家人紧急叫了120将他送进了医院。

陈铁龙主任向我们介绍,房颤是心房纤颤的简称,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特点就是心脏毫无规律的乱跳。心脏的生理起搏点是窦房结,它犹如一个司令部,正常情况下它会“指挥”整个心脏的搏动,向心脏发出每分钟60-100次有规律电信号。

图片

而房颤时,窦房结这个司令部不能“指挥”整个心脏,而是心房不规律地自主发生搏动,每分钟达到350~600次电信号,如此快且毫无规律,便会导致心房失去了有效收缩功能。

因心脏接收不到真正收缩的指令,只能间断地接收杂乱的指令因而不规律地收缩,所以出现心脏乱跳。大多数房颤病人会出现心率快,即表现为心慌、走路累、胸闷等症状。同时,心房长期不规律的收缩,就会导致心脏结构功能损伤,比如引起心动过速、心脏扩大甚至心衰等。

炎炎夏日来临,随着气温升高,人体容易因情绪烦躁、睡眠不好、饮食紊乱等,而导致体内神经调节紊乱,激素释放水平发生改变,心脏负荷加重,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房颤。当出现心悸、早搏感;胸闷、气促不适;突发脑梗死;突发失明、失聪、肠系膜动脉栓塞等病症时,都要考虑发生房颤的可能。

同时,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引发血栓类疾病。因此,房颤患者夏季更应当心。




钟爷爷住院后,陈铁龙主任带领团队首先对他进行了风险评分,钟爷爷长期因房颤问题困扰,还患有既往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III级、心衰等,通过评分患者卒中风险评分为7分,出血风险评分5分

图片

随后,陈铁龙主任、郑剑武主治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讨论,并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运用中、西药物的基础上,决定通过左心耳封堵手术为患者进行治疗,降低患者卒中及栓塞风险。

图片

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及准备,陈铁龙带领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在超声科、麻醉科团队组成的多学科密切配合下,为患者全麻后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图片
图片

手术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封堵过程用时仅约40分钟术后用心腔内超声联合食道超声评估左心耳封堵完全,牵拉稳定,无残余分流,完美释放。困扰钟爷爷十多年的'心病'终于成功解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心耳封堵术小知识
图片
图片

房颤时,由于心房不规则的颤动,导致左心房内血流减慢,血液瘀滞于左心房末端的左心耳内形成血栓(房颤血栓基本来自于左心耳),血栓脱落引发的脑血管栓塞(俗称中风)最为常见和严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脑血管栓塞,并且存在导致出血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及出血高危的病人。

图片

左心耳封堵术能有效防止左心耳血栓掉落,在血栓的源头上防止房颤致残致死类卒中的发生。患者在封堵器完成内皮化后,既免去了长期服用抗凝药带来的出血风险和高昂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抗凝药需要经常性监测的麻烦。因此在卒中预防方面,左心耳封堵是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代替手段

图片

“夏天气候炎热,病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就会导致房颤发作,包括有些没有房颤的病人,也可能会触发新发房颤。”陈铁龙向我们说明,与此同时,近年来房颤的发生也在年轻化,有些年轻人30多岁就发病了。因此也提醒大家,虽然有的老年人患病十来年都没有治愈,但是并不代表这种病不能根治,现在我们有了最新的技术手段,病人越早来医院治疗,根治的可能性越大,可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如大面积脑梗等。希望大家一旦发现房颤的情况,尽早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本文文字内容来源:心血管病科 郑剑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