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图像赏析379:关洲遗址地貌演化及河道变迁示意图

 hjh2004 2022-10-15 发布于福建

图片

根据关洲遗址剖面 的沉积环境分析,推测关洲的地貌和关洲段长江演 化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 .

第一阶段:11.60~6.70 m,剖面沉积特征和粒 度曲线沉积环境分析表明,遗址所在地为长江南岸 的高河漫滩或阶地,后期在河漫滩或阶地的后缘发 育一条小河——车阳河(图 7a. 城背溪文化时期人 们选择在靠近河岸的地方定居生活 . 该阶段遗址所 在地貌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高河漫滩或阶地,直至 明清时期 . 其间虽不断有洪泛侵袭,但并未造成长 时间的文化中断,人与自然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对和 谐状态,该阶段长江河道位于关洲北侧 .

第二阶段:6.70~2.10 m,文化层显示大致在清 代后期,关洲剖面的沉积物突然转为中砂沉积并发 育斜层理,属于典型的河道河床沉积环境,无文化 遗存,且明清文化层与南北朝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 .

推测由于某次大洪水期,长江洪水漫过高河漫滩, 夺河漫滩后缘的车阳河道东流,长江向南摆动 . 关 于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张修桂(1987)根据史料分析 认为是咸丰十年(1860 年)的长江大水,对此有待进 一步研究确认 . 该阶段关洲遗址处于长江河道之 中,由河漫滩转为心滩(图 7b.

第三阶段:2.10~0 m,近现代时期,剖面岩性变 为深褐色粉砂质黏土,水平层理发育,粒度分析为 漫滩相沉积环境,表明关洲遗址进入江心洲发展阶 段,作为江心洲的关洲形成 . 长江关洲段由单一弯道变为分汊型弯道河段,由于受弯道水力控制和科 里奥利力的影响,长江主泓位于右侧汊道(图 7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