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人中年以后,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这两件事

 布衣粗食68 2022-10-15 发表于湖南

关于中年男人的窘境,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话:

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女人偶尔还可以哭,但男人不行,再多的辛酸和痛苦,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除了好好赚钱,养家糊口,这几件事,对于中年男人来说,更为重要。

01

不缺席孩子的成长,助力他们成人成才,才不会留下遗憾。

生而为人,莫不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助力子女成人成才。

的确,事业上再大的成功,都仅限于自己这一生,而教育好孩子,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生命最重要的延续。

比如,作家老舍极其看重孩子,总是尽力陪伴他们,让女儿在他的稿纸上涂鸦,和儿子一起看英国绘本,一起编童话故事,一起听戏,在他们考砸了的时候,安慰他们没关系等等。

这种有别于其他父亲“严厉而慈爱不足”的样子,让孩子们很是亲近他,也渐渐养成了独立、真实的人格特质,不仅满足了老舍对于孩子所期盼的“身体健康,长大后当个普通劳动者”的愿望,还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找到了立足之地,可以说,远远超出了老舍的期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但太多的人要么揠苗助长,要么放任自流。高压之下,往往事与愿违,不管不顾之下,往往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搞好亲子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些“无用”的事,在一点一滴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为人为学为业为家的价值观、方法论传授给孩子,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模仿学习和参考的榜样。这种“不缺席”的陪伴,将成为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正如《大学》中所讲的:“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意思就是说: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当一个中年男人,开始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教养孩子,并成为他们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和见证者时,他就为自己的后半生留下了最好的退路:孩子成年之后能够自力更生,做父母的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

02

不放弃自我成长,勇于接受新事物,才能底气十足地度过余生。

中年男人,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想要躺在之前的功劳簿上一劳永逸,简直是自欺欺人。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更迭和升级,昨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每一个“今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任何一个单位,也不会“养闲人”,从前的功臣,若无法适应当下,就是大家眼中应当被淘汰的人。

中年男人,纵算已经“功成名就”,都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纵算一再遭遇挫折,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唯有如此,才能在最深的绝望里看到最美的风景,在最糟糕的环境中,也能傲然独立。

北宋大文豪苏轼,不仅才高八斗,也是一位倡导“以民为本、为民着想”的政治家。

然而,他反对骤变,提倡渐变,主张稳健改革的政治主张,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激进的变法派相左,为此,被一再贬谪。

然而,苏轼并未太过在意,不管贬谪到哪里,他都积极主动适应,一方面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依旧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被贬黄州时,面对一家人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窘境,苏轼欣然接受好友的帮助,在“东坡“这块荒地上,脚踩芒鞋,头戴斗笠,手扶犁耙,躬耕不辍,不仅安段了一家人的衣食,也安顿了那颗“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心,完成了“士大夫”苏轼到农人“苏东坡”的转变。

被贬海南儋州时,面对这里的荒蛮落后,他大力发展教育,建立“载酒堂”以供讲学之用,亲自授业讲课,培养出了儋州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第一个进士符确,儋州文化从此源远流长,民风由野蛮向文明迈进,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也渐次发展起来。

这些流传至今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业绩”,若不是苏轼始终没有放弃自我成长、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或许一切都只是徒留一声叹息罢了。

当一个中年男人,开始汲汲于自我成长,他便不再抱怨世界的不公,也不再感慨岁月的无情,他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奋力描绘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03

结束语:

中年男人的字典里,找不到“容易”二字,也不能轻言“放弃”。

好好赚钱是每天的日常必备,除此之外,陪伴孩子成长,不放弃自我成长才是对余生最好的投资。

唯有如此,才能让一地鸡毛的生活,看得到希望,看得见未来,才能得偿所愿,才能绽放精彩。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