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薮猫

 真不想学习 2022-10-15 发布于黑龙江

分类和演化

分类

薮猫属于猫科(Felidae)、猫亚科(Felinae)、薮猫属(Leptailurus)。[13]1776年,德国博物学家施雷贝尔(Johann Christian Daniel von Schreber)根据产自南非的一件标本首次描述了薮猫,当时他认为薮猫属于猫属(Felis),将其学名写作Felis serval[14]1858年,俄国博物学家谢韦尔佐夫(Nikolai Severtzov)建立了薮猫属(Leptailurus),并将薮猫列为该属唯一一种,将薮猫学名修正为Leptailurus serval[15]

19世纪到20世纪,薮猫先后有20多个亚种被订名。[13]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SSC)猫科专家组猫科分类专责小组重新修订了薮猫的亚种分类,综合形态学差异和生物地理学分析,薮猫只有3个亚种被认定有效,但该结果尚未经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检验。[13]

  1. 指名亚种[L. s. serval (Schreber, 1776)]:分布于非洲南部。

  2. 西北非亚种[L. s. constantina (Forster, 1780)]:分布于非洲北部、西部和中部。

  3. 东非亚种[L. s. lipostictus (Pocock, 1907)]:分布于非洲东部。

    2017年新分类系统中薮猫的亚种分化及分布:指名亚种(L. s. serval),西北非亚种(L. s. constantina),东非亚种(L. s. lipostictus),底图来自wiki,张凯依据[6]绘制

演化和系统发育

薮猫与狞猫、非洲金猫亲缘关系最近,它与后两者的共同祖先分化于距今约630万年前;上述3个物种共同构成了狞猫支系。[16][17][18]

猫科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薮猫的位置,张凯、江左其杲依据[12]绘制

狞猫支系是现代猫科动物中第二个分化出来的,也是现代猫亚科最早分化的一个支系。它在大约1070万年前就与其他猫亚科动物分歧了。[16][17]狞猫支系的共同祖先在晚中新世迁入非洲。[16][17][18]目前已知最早的狞猫支系化石可追溯到距今400万年前,发现于非洲,过去这些化石曾一度被误认为是伊西铎猞猁(Lynx issiodorensis);这些化石至少可分为2个物种,其中1种可能代表了现代薮猫的祖先。[18]

形态特征

薮猫高瘦苗条,在猫科动物中,薮猫的腿相对最长。薮猫尾巴短,仅有体长的三分之一。[1][2]头部小巧,耳朵特别大,呈抛物线型。背部呈淡黄褐色或金黄色,腹部逐渐过渡为浅灰色,全身布满粗犷的黑色斑点,在肩颈背上、肩部、四肢合并成长条形的斑点。[2]雌性体长为63~82厘米,雄性为59~92厘米。雌性体重为6~12.6千克,雄性为7.9~18千克。[3]

地理分布

薮猫仅在非洲被发现,广泛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索马里,南至南非,大多数国家都有薮猫分布。[19][20][21]然而薮猫有着独特的栖息地要求,虽然地理分布范围广泛,但限制在狭小的区域。[7]

薮猫分布,引自[12]

南非开普省的薮猫可能已经灭绝。历史上,薮猫曾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分布,但现今在阿尔及利亚可能已人为灭绝,1880年出现薮猫最后记录。[22]突尼斯已重新引入,[12]北非偶尔还有未证实的薮猫报告,可能还有少数薮猫幸存。[23]

栖息地

薮猫几乎在非洲所有类型的草地分布,其分布与水源、草地、苇地、沼泽等植被类型相关。在沙漠与半沙漠地区,薮猫没有分布,但在河道穿过的干旱地区,薮猫可以生存。薮猫也能在森林中生存,但西非赤道茂密的森林中没有薮猫。如果食物、掩蔽物与水源充足,海拔与寒冷的气温似乎不限制薮猫的分布。在海拔2745米高的竹林、刺柏林,以及肯尼亚3000米高的阿伯达拉山脉(Aberdare Mountains)也发现过薮猫身影。[2][20][24]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薮猫通常被认为是夜行性动物,其活动模式受人类干扰与猎物活动模式影响。在存在大型夜行性竞争者的地区,薮猫的夜行性程度会降低。[4][5][6]

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未受干扰地区,薮猫主要在一天中最热时,从上午11点到下午4点左右,选择一个阴凉地方休息;清晨、傍晚捕猎,夜间三小时一次活动高峰。薮猫有时在中午捕猎,尤其在凉爽多云的天气。[25]

在气温更高的旱季,薮猫的休息时间更为明显。其他地区的薮猫同样主要在夜间捕食。在南非鲁斯登堡自然保护区(Rustenburg Nature Reserve),有2只薮猫主要在晨昏和夜间活动。[25]

南非薮猫

在南非纳塔尔的坎伯格保护区(Kamberg Reserve),有6只薮猫在白天也四处活动,尤其是阴天与雾天。[26]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薮猫的捕猎模式也同样受天气影响,动物学家格特斯玛(Geertsema)观察到薮猫避开会避开大风天捕猎。[4]

觅食行为

薮猫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长腿、大耳朵有利于薮猫在高高的草地中捕捉啮齿动物。薮猫偶尔捕猎大些的猎物,如野兔火烈鸟麂子羊羔。薮猫90%以上的猎物体重不到200克,或只有雌薮猫体重的2%。薮猫也会吃小鸟、蜥蜴、蛇、青蛙、昆虫(如蚱蜢、蟋蟀)。[7]津巴布韦,薮猫主要捕食啮齿类动物,偶尔捕食鸟类与爬行类动物。在坦桑尼亚,薮猫主要猎物也是啮齿类动物。[7][20][27]与很多其他猫科动物一样,薮猫经常吃草,可能助消化或催吐。[6][7]

在坦桑尼亚,薮猫是非常成功的捕食者。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薮猫约50%的捕食成功率,每只薮猫每年捕捉3950~5700只猎物,约等于3950只啮齿动物,260条蛇,130只鸟。[25]

对于小型猎物,包括啮齿类、蛇类、鸟类等,薮猫通常缓慢穿过草地,间断性停下来,听猎物移动的声音,确定具体位置,短暂伏击之后像狐狸一样跳到空中,猛扑上去,用一只或两只前爪击昏,再用牙咬死。[6][28]

薮猫捕猎更大的猎物时,似乎也采用类似方法。曾有一次,薮猫从一只小汤姆森瞪羚上方跳跃,落在它的背上,直接开咬,直到被甩开,重新开启新一轮的跳跃、撕咬,最终成功杀死这头7千克重的小汤姆森瞪羚。[24]

圈养薮猫

薮猫进食时,通常将小型猎物当场整个吞下;大些的鸟类则会拔毛,吃得慢些;蛇类动物,经常还在动弹时吃掉。观察到圈养薮猫藏匿猎物,并掩盖足迹行为。薮猫有时进食前与猎物玩耍一番,将其抛到空中,然后跳起来抓住,如果猎物还没死,薮猫再次扑上去。年轻薮猫玩弄猎物的频率更多,时间更长。[2][6][20][28]

社会行为

薮猫是独居动物,偶尔观察到的薮猫群主要是雌薮猫带着孩子或一对繁殖薮猫。[7]薮猫的家域大小存在地区差异,且很少重叠。[29]

薮猫的家域研究有限,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一次实验跟踪的结果显示,1只雌雄薮猫的家域面积分别为9.5平平方千米与11.6平方千米。然而这是最小家域面积,实际可能更大,因为这2只薮猫没戴无线电项圈,也没法每天都观察到,不具有代表性。3只成年雌薮猫的家域没有明显重叠。在南非纳塔尔高海拔草地,薮猫家域面积大些,2只成年雌薮猫的家域面积分别为19.8、15.8平方千米,成年雄薮猫家域面积超过31.5平方千米。[29]

薮猫日常行走距离没有详细记录,但通过足迹判断它们每晚至少移动3~4千米。[30]成年薮猫在家域内行走时,频繁标记。薮猫主要通过尿液标记领地,有时通过粪便、刨痕(有时二者同时出现)标记,成年雄性比雌性标记更频繁,年轻薮猫标记较少。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一只成年雄性12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尿液标记46次,每千米标记41次;成年雌性标记大约只有成年雄性的一半;年轻雄性平均每小时标记2次。[2][6]

薮猫在各种情况下增加气味标记。动物学家格特斯玛(Geertsema)曾观察到一只年轻雄薮猫穿过定居雄薮猫的家域时,频繁标记(每小时10次VS每小时2次),他还观察到另一只雄薮猫跟随一只雌薮猫1.75小时,期间每小时标记94.8次。[6]

繁殖与发育

繁殖

薮猫一般1岁性成熟,开始发情,也有一部分在25和28个月大时首次发情。[31]薮猫(无论雌雄)发情时频繁尿液标记,[32]发情持续1~4天,[8][9]发情期雌雄薮猫有时一起行进、休息。[7]部分圈养雌薮猫在15和16个月大的时候分娩。[33]

薮猫是一夫多妻的动物,在非洲不同地区生活的薮猫,出生时期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薮猫在啮齿类动物繁殖高峰期前一个月左右分娩。在博茨瓦纳,薮猫雨季分娩,而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观察到薮猫在9月与11月接近旱季末分娩。[5]

圈养的2只小薮猫

薮猫妊娠期约为74天,每窝2~4只小猫,极端情况下多达6只,一生分娩约16~20只幼猫。[3][7][8][9][10]如果幼猫死亡或从雌薮猫身边移开,雌薮猫快速发情,圈养雌薮猫一年可生产3~4窝幼猫。[34]自然哺乳的圈养薮猫,最短生产间隔为184天。在理想状态下,野生薮猫可以一年生两窝幼猫,[8]但这种情况下很少,更多的是一年一窝。在恩格罗恩戈罗火山口,一只雌薮猫两年半生了2窝幼猫。[6]

生长发育

野生薮猫通常在茂密的植被中,或者土豚、豪猪废弃的洞中分娩。刚出生的幼猫眼睛看不见,体重约为250克,长着柔软的绒毛,比成年薮猫的毛发更灰。幼猫眼睛约9~13天睁开,一月大时,雌薮猫开始带食物回到洞穴。[7][10]

动物学家格特斯玛(Geertsema)观察到一只雌薮猫从1.6千米左右的地方叼回一只老鼠。当雌薮猫离洞穴约50米远时,它停下来呼唤,一会儿3只幼猫从芦苇中跑出来,其中1只捡起老鼠,另2只坐下喝奶。[6]

幼猫再大些,它们就跟着妈妈一同捕猎,雌薮猫很难让幼猫安静呆在身后。幼猫约在6个月大时,长出犬齿,不久之后可以独自狩猎。约1岁时,成年雌薮猫开始驱赶孩子们,最终迫使它们离开出生区域。雄性通常率先离开,雌性允许多待几个月。[6][8]

野生薮猫寿命约为10岁,圈养薮猫达20岁。[7][8][11]

种间关系

薮猫的自然捕食者包括豹子斑鬣狗狮子,这些更大的竞争者有时杀死幼年,甚至成年薮猫。[12]大型猛禽、黑背胡狼、非洲岩蟒、家犬也可能杀死薮猫。[3]薮猫一旦发现潜在捕食者,就会及时隐藏或逃跑。薮猫对斑鬣狗的反应比较强烈,一发现鬣狗,它们便蹲下等待,如果鬣狗靠得太近,它们会扬起尾巴跳开。有时薮猫会爬上树躲避敌人。[20][35]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只圈养薮猫

薮猫数量相对较多,分布范围广泛,野生薮猫数量呈稳定趋势。薮猫在大部分国家公园与保护区非常常见,但北非薮猫数量非常稀少;保护区外的薮猫现状未知,可能在适宜的栖息地很常见,因为只要有掩蔽物和食物,薮猫就可以生存。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最佳栖息地中,薮猫最小密度为0.42/平方千米,在赞比亚卢安贝国家公园(Luambe National Park),薮猫密度为0.1/平方千米。[12]

致危因素

薮猫主要威胁包括湿地草地栖息地丧失与退化,皮毛贸易、人类捕杀、自然捕食者捕杀构成薮猫其他威胁因素。[7][12]

薮猫的第一大威胁是湿地栖息地丧失与退化,湿地比其他生境类型可以容纳密度更高的啮齿类动物,并构成薮猫家域的核心地区。[7][12]

草地退化是薮猫第二大威胁,草地比湿地容纳的啮齿类动物密度略低,年度焚烧、家畜过度放牧,导致小型哺乳动物减少。[12]

薮猫国际合法商业贸易逐渐减少,但皮毛贸易仍在许多国家继续,作为豹皮替代品或用于仪式、医疗。虽然薮猫很少捕食家畜家禽,甚至因为捕食啮齿类动物有助于农民,但在非洲农村地区,还是会因偶尔捕食家禽遭到捕杀。[7][12]

保护级别

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薮猫列为无危(LC)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2019),贸易受严格管控。[12]

保护措施

1,将薮猫列为保护物种,受国家与国际保护。2007年一项地中海哺乳动物评估研讨会将撒哈拉沙漠以北的薮猫列为区域性极度濒危物种,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薮猫列为无危(LC)物种,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利比里亚、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南非(仅开普省)、突尼斯等许多国家禁止狩猎;[12]

2,加强保护区的管理,注重保护区对薮猫的保护作用。薮猫在许多保护区内分布,刚果共和国的奥扎拉国家公园(Odzala National Park )是薮猫关键保护区,奥扎拉公园内的薮猫是加蓬—刚果稀树草原地区唯一已知受保护的种群,加强保护区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薮猫。[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