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小时更“卷”

 施训洋 2022-10-15 发布于安徽


看了这段视频,我深为震撼。惊叹于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看上去应该是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灵魂拷问。都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独立性,处处依赖。其实,这一切都是大人一手造成的。


小孩子明明会自己动手吃饭,却总以为他自己吃一定吃不饱。于是,每次吃饭,都是喂食。即便孩子自己要尝试,也是不许,生怕他不认真吃。上学了,也是。一个字已经写会了,却总是担心他忘记了,于是让他重复写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


不断地机械、重复,将孩子的灵性磨了个尽光。


大家都有同一种感觉,就是“卷”。我对这个词认识比较晚,只知道以前叫“竞争”,叫“比”。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考不上,就回家放牛,有田种饿不死人。

我读小学时,就一个字“玩”。玩弹弓,玩纸飞机,玩泥巴,玩弹珠,玩石子,玩跳房,玩踢踺……

那玩,是一种天性,更是一种自在,玩到忘了吃饭,玩到忘了回家。于是,每到饭点,庄子里便响起“小老不子,回来吃饭”,“小兄,回来吃饭”那熟悉的喊饭声。

那时就知道拼命玩,到升级时傻眼了。考不及格,不让升级,通知单上的“留级”成了最刺眼的词。

于是,有同学一年级就开始“留级”,每个年级都是,读完小学就得用上十年,七、八岁上小学,十七、八岁小学才毕业。

小学升初中,也卷,一个小学近三十名毕业生,能考上初中的不到三分之一。那真是太残酷了,但大家都无所谓,考不上就回家种田。

回想起来,我读初中时,更卷。只是那时是自觉地“卷”,成天想着当“第一”,当了全班第一,想着全校第一。那时,除了课本和《基础训练》,很少再有辅导资料,但书都被啃烂得之。母亲常说我在睡梦中读书,还很清晰。

我记得,每次考试结束,都要将班级前三名和全校前十名的同学名单及成绩抄在本子上,再将各学科前三名的同学名单及成绩抄在本子上。

后来,我发现总分第一的并不是门门功课都是第一。于是,我努力让自己的每门功课进入前三,这样,就有进一的可能。我成为第一名时,名字出现在学校光荣榜上,那种感觉至今难忘:一下课就站在校园写光荣榜的黑板前,盯着自己的名字,一直到上课才回班。

印象中,到初三时,也有资料书,而且还不少,有《综合练习册》《精讲精练》《课外习题集》。我一本本地写,写完再对照,把重复的题圈出来,渐渐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那时,中考之前还有预选考试,是在中考前一个月。考上了,继续读书,参加中考。中考,再筛,最后能考上的仅有那么几个人。

我在小学读书时,老家的初中教学质量不是很好,中考成绩不行。我上初中后,学校教学质量开始好起来。

尽管好,但能考上的也不多,我们两个班近百人,最终参加中考四十来人,考上的也就二十来人。

读书,向来都“卷”。古代科举更“卷”,像范进,中举时都是暮年。

不过,自觉去“卷”才能有效,强压,只会适得其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