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用麻黄,不算是一个好医生

 伊悠帆123 2022-10-15 发布于湖南

问止中医·名家系列

精选中医名家、名著、名篇临证精粹,勤求师训、博采众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末广东伤寒名家陈焕堂在其《仲景归真》一书中,有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予尝窃听药店之内,数医相聚,借机谤予。有曰:'某人常常用麻黄桂枝,何以彼独见得伤寒之多乎?’有曰:'焉不知是将牛作马乎?’予不与他辩驳,但自叹曰:'可见彼等以伤寒始用麻桂矣,岂不辜负实甚?先师造方疗人百病,效如甘露,彼等视若屠刀,可胜惜哉?

或曰:'世人皆谓麻桂二方凶险,而子独谓合用,是所谓离群别俗,毋怪俗人,反视子为偏僻也。但子恃何聪明,而敢自信之若是。’予曰:'子固试之既多,始敢出言也。’汝但转问谤麻桂者,彼自试之有误乎?抑或见人误用乎?彼等以耳作眼,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同声互知,实未用过麻桂者也,即使用过,亦不过仅用一钱数分,且不知施于何等证候,无怪其用之不当,而不敢用也。

图片

麻黄、桂枝虽有一定的副反应,但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麻黄有六大功用,包括:

①解表发汗

②止痛

③平喘

④利尿消肿

⑤振奋沉阳

⑥破癥瘕积聚

黄师以下诸案,充分表现了麻黄的不同作用,诚如黄煌教授所说“不会用麻黄不算是一个好医生”。

(一)还魂汤乃起死回生之神剂——安眠药过量昏迷案

患者女性,八十多岁,患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2013年12月19日晩上一次吞服了超过120片阿普唑仑,10片思诺思,10片思瑞康。超过7个小时后,家人发觉其昏迷不醒,即送广州某三甲医院ICU抢救,经抢救3天未醒。我刚好应邀往珠海商讨“经方家园”事宜未回,21号回来即往医院探视,与ICU医生联系,经同意用中药参与。

第3日(22日)下午4点半开始服还魂汤用麻黄30克。20分钟后额上汗出,5点半会睁眼。晩上再服1剂,全身汗出,苏醒。后连出了3天汗。

沛按:此例虽不能排除西医的各项抢救措施的作用,但还魂汤也确有其一定作用。

还魂汤载《金匮要略·杂疗方》:“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即麻黄三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此方《千金方》亦载,有桂心二两。

图片

方舆輗还魂汤方云:“此方为起死回生之神剂……”李培生等编的《实用经方集成》载一案,1983年,宜宾市杏林医院曾治一九岁男,因不慎落水而呛肺,失语,抽搐,人事昏沉,肢冷背冷沉绝,医者遂用通关散取嚏,随后投以《金匮要略》还魂汤,服药1剂后,汗出神清,抽搐亦定。

汤本求真先生曾用还魂汤救过一个患肺炎而生命垂危的小孩。

莉娜按:谈及还魂汤,相传编写《小品方》的南北朝医家陈延之,约483年,在栖霞山的一所墓穴前,曾遇见一位巫师对着一位“死人”装神弄鬼施行法术。这时陈延之拨开围观的人群,伏身给法师身边的死人灌了“还魂汤”,一刻钟之后,病人便有了气息,慢慢苏醒。

图片

陈延之解释说此人是中了古墓的“恶气”。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这个所谓“恶气”应该是一氧化碳中毒。“还魂汤”其实就是麻黄汤去桂枝,麻黄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二)振奋沉阳,麻黄又一妙用——续命汤治疗小便失禁案

罗某,男性,73岁,既往有椎间盘突出病史。

2011年6月外出买早餐时,不慎跌倒,其后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小便失禁,完全不能控制,苦不堪言,并见双下肢乏力。当时即到广州某三甲医院查骨盆片:未见骨折,故未再就诊。2月来上述症状未见好转,故2011年8月18日来我院住院。

入院时,稍走近便能闻到尿味,小便失禁,完全不能控制,并见其面色晦滞,双目无神,汗出,以头部为主(平素汗出较多),行走蹒跚,需两人搀扶,几乎不能举步,苔白厚腻,脉弦滑略数。发热,体温:38.5℃,无恶寒,无咳嗽咳痰,心率:87次/分,律齐。查体: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痛触觉未见异常,提睾反射减弱。入院当日下午,即请黄师查房,予续命汤,处方如下:

麻黄 18克(先煎) 桂枝 15克  干姜 6克  当归 24克

石膏 60克(包煎) 川芎 9克   党参 30克  甘草 1克


2剂,服药后,患者仍发热,体温:38~38.5℃,无恶寒,无咳嗽咳痰,遗尿及肢体乏力未见好转,苔白厚腻,脉弦滑略数。因患者入院前曾受凉,血象未见异常,但持续发热,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因小便自遗、双下肢痿弱是令患者最为痛苦的症状,方药主要还是应该针对患者上述症状,以麻黄类方为基础。

此患者虽有汗出,但如姜佐景所言,出汗有“病汗”“药汗”,非表实证,用麻黄未必能汗出。麻黄除了发汗以外,还可以破癥瘕积聚,此处用麻黄就是取此功效。而患者又兼发热,也可借助麻黄解表退热。故为兼顾退热,暂改为大青龙汤,并嘱多饮水。处方如下:

麻黄 18克(先煎) 桂枝 15克 北杏 15克 甘草 15克

石膏 90克(包煎) 大枣 15克 生姜 3片

4剂后,已无发热。CT检查,提示L3~4、L4~5椎间盘突出。建议患者及家属行MRI检查,患者及家属拒绝。故暂以改善症状为主,重新予续命汤,麻黄加至20克,3剂,服药后,心率未见加快,但出现小便点滴难出,予插尿管,麻黄加至23克,此时患者自觉下肢活动较前有力。

5剂后(9月3日)患者小便可自行排出,而且已能自行控制,无遗尿现象,厚腻舌苔已经褪尽,并可拄拐杖床边短距离活动,予带药出院。

出院后第2日,患者再次出现小便失禁,行走亦较前困难,几乎回到入院前的状态。患者未就诊,一直服用中药,但上述症状未见丝毫好转,并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2011年9月8日来诊,小便完全不能控制,轮椅代步,发热,汗出,头部汗出为主,便秘,但无明显腹胀,苔白厚腻,脉弦滑略数。血常规:未见异常。先予大青龙汤退热,处方如下:

麻黄 30克(先煎) 桂枝 30克 北杏 15克  甘草 20克

石膏 90克(包煎) 大枣 15克 生姜 3片  大黄 15克(后下)

3剂,并嘱温覆,患者服药后汗出无明显增加,小便失禁,但行走困难症状较前改善。服药3剂后,第4日(9月11日)上午已无发热,因正值中秋,停药2天。

9月13日再次就诊,无发热,汗出较前减少,便秘,苔白厚腻,脉弦滑,心率:80次/分,律齐。患者汗出减少,证明并不是汗出的患者就不能使用麻黄。遂改予续命汤,处方如下:

麻黄 30克(先煎) 桂枝 30克 干姜 6克 当归 24克

石膏 60克(包煎) 川芎 9克 党参 30克 甘草 15克

大黄 15克(后下)

3剂后,复诊时自诉小便虽仍失禁,但较前好转,仍有三分之一左右时间是失禁的,可自己扶拐杖蹒跚行走,舌苔仍白厚腻,脉弦滑,心率:80 次/分,律齐。麻黄加至33克。

4剂后,患者再次复诊时,诉9月16日小便已可自行控制,行走时只需稍借助拐杖,白腻舌苔亦较前消退。2011年9月19日查MRI与此前CT相仿,排除占位的可能。继续服药。

莉娜按:《金匮要略》“古今录验”续命汤原:“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而此案虽非风痱,但有双下肢痿弱,并有明显之跌仆诱因,料为脊髓挫伤所致小便失禁,与《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中黄师“续命汤通腑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

排尿障碍,可能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或者其他的不适感觉,发病原因主要是神经传导障碍,如脑部、腰骶髓的问题,或糖尿病对外周神经的损害,还可能是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问题,或是前列腺肥大梗阻等。

对于神经的问题也好、肌肉的问题也好,麻黄都有很好的兴奋作用。我亦曾治一腰椎术后尿潴留的患者,也分不清是腰骶髓损伤还是逼尿肌的问题,用的还是续命汤,麻黄用至25克,加上饮水和增加腹压的练习,两周后就可以自行解小便了。

(三)再次验证,麻黄确能振奋沉阳——老年妇女漏尿案

王女士,60岁,2013年间来诊。体胖健硕,患腰椎间盘脱出多年,腰痛难以俯仰,痛连腿踝,尤有甚者,小便不能自控,稍有增加腹压动作,则小便漏出,苦不堪言。舌脉如常。予肾着汤加麻黄,处方如下:

茯苓 30克 干姜 25克 白术 60克 甘草 20克
麻黄 15克(先煎)

每服药十余天则症状若失。月余再发又服七八剂,又止。虽未能尽愈此病,但足可以缓解一时。患者终于今年6月做腰椎手术。

莉娜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可见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遗尿的祖方。此方用干姜二两,甘草四两。

图片

肾着汤的基础方就是甘草干姜汤,此方也是源自《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肾着汤主之。”“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就是一种水湿停聚的表现,条文还提及“小便自利”之证,治疗遗尿是相当对症的。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中就载有一则使用肾着汤的“老妇长年遗尿案”。黄师此案以腰痛、小便不能自控为主,所以在肾着汤的基础上,加麻黄,温散寒湿之邪,振奋沉阳。

(四)西医束手,经方彰显奇效——外展神经炎案

患者何某,女,19岁,2014年12月23日来诊。

自诉9月份开始出现眼部疼痛不适,后出现眼球转动困难,右眼外展受限,视物重影,辗转广州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就诊,诊为外展神经炎,曾予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显。又于2014年11月11日住院治疗。入院查体:右眼外展受限,余无异常。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同前。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2014年11月19日出院,并建议半年后手术治疗。

2014年12月23日来诊时。患者自诉病史如上,并诉有抑郁症病史,因眼病后精神压力加重,常胸翳心悸,睡眠差。现症右眼球转动不利,尤其不能向右侧凝视,有重影。并有眼部疼痛,牵扯至额部、巅顶、后项。脉浮弦紧,舌苔薄白,二便如常。

先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麻黄、泽泻,处方如下:

柴胡 25克 龙骨、牡蛎、磁石 各30克(先煎) 黄芩 15克

党参 30克 法半夏 25克 茯苓 25克 桂枝 15克

大黄 5克 大枣 15克 麻黄 12克 泽泻 90克

二诊(12月30日):失眠、心悸改善,改用葛根汤加泽泻,处方如下:

葛根 60克 桂枝 20克 白芍 60克 麻黄 15克(先煎)

大枣 15克 甘草 20克 生姜 15克 泽泻 120克 7剂

三诊(2015年1月6日):眼球已能向右侧转动,眼痛、重影、头痛已除。继守上方,处方如下:

葛根 60克 桂枝 25克 白芍 60克 麻黄 20克(先煎)

大枣 15克 甘草 20克 生姜 15克

四诊(1月13日)右眼球已能外展转动,仍守上方,麻黄加至25克。

沛按:此证先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其胸满、烦、悸、不寐,再治以葛根汤。“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今太阳受邪,至经脉不利,比犹金匮之痉,目系急而收引不利,痛连巅项。重用葛根、芍药以输布津液,滋养筋脉以润其急。


麻黄、桂枝以发散太阳之邪而通其闭。膀胱经气不利,则水留不行,乃至视物“重影”,故用泽泻。本经载泽泻能“聪耳明目”,五苓散中用之以主“癫眩”,犹后世用车前子“利小便又能明目”也。

莉娜按:蜀中名医范中林在使用麻黄,治疗周期性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方面多有经验。《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还有一则太阴证视歧案,虽辨证的思路不尽相同,但治疗关键点也是在于麻黄的振奋沉阳。

图片

病史:1972年冬,我在公园茶馆售茶,某日下班清帐时,总算不清,我走出屋去,看到迎面不远的小桥上,站着两个人,好像有点反常;我闭眼休息片刻,再看,却又成了一个人!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当时又感到身上疲乏不适,以为一天工作劳累所致,于是提前就寝。

第2日早晨刚起床,看见我家的单门也变成两扇,行人、车辆都是成双成对,房屋成了白色……当即到某医院就诊,经眼科检查后,确诊为“双目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服鱼肝油并注射维生素B12,治疗一段时间,病情如故。

又去医院,医生说:“你的眼睛已经坏了,眼底血管硬化了,好像机器已经坏了一样,修不好了……以后来注射一个时期针药,再吃些鱼肝油吧!”按此办法,拖了一段时间。同时,又服了一些药,诸如珍珠母、石决明之类,仍无效。

2个月以后,来范老处求诊。按太阴证视歧论治,服药6剂而愈。

图片

诊治:2个月前突然发病,视一为二,有时视物变白色。除此,全身无明显不适和既往病史。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此为寒湿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形成歧视。法宜散寒湿,利肺气,通经脉,以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甘草10克。

上方连服6剂,复视消失,视觉恢复正常。1978年12月28日,至患者家中追访。他高兴地说:6年前,吃了6剂药,眼睛便完全恢复,每剂药才九分钱。自那时起,我不仅照常算账看书,还经常书写蝇头小楷,作国画,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一如常人。

范老认为此患者发病,源于外邪循太阳之经入侵,内伤手太阴之精膏,凝结而成,所以使用麻黄汤。此案无论从何角度解释,都体现了“方证对应”的原则。能取效,关键在于对麻黄药证的掌握。

(五)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又当活看——三叉神经痛案

一位多年三叉神经痛患者,2013年5~8月经余治疗后,至今未曾再有发作,后因其他病来诊,翻阅其病历,将治疗经过略述如下,供参考。

霍某,女,68岁,三叉神经痛病史已三四年,经中西医药、针灸结合治疗,仍频繁发作,常1个月发作三四次。痛时面部不可触摸。2013年5 月24日初诊:左侧头面部疼痛。患侧面部有胀麻感觉。自汗出较多,恶风畏寒,舌淡,脉弦细。初用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如下:

葛根 30克 麻黄 15克(先煎) 白芍 15克 桂枝 15克

附子 25克 细辛 12克 大枣 15克 炙甘草 15克    生姜 15克

服药后,疼痛很快就减缓。后以当归四逆汤加附子,处方如下:

当归 25克 白芍 15克 桂枝 20克 细辛 12克

附子 25克 木通 15克 炙甘草 15克 生姜 15克

连续服到8月份,便自己停药,至今未有再发。

沛按: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疾患,常反复难愈,中医治疗宜须辨寒热阴阳。此患者畏寒恶风,脉弦细,应是阳气不振,寒邪凝滞,经隧不通。先以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散寒止痛。此证自汗出本非麻黄所宜。

但麻黄实为温散寒邪、振奋沉阳之要药,故以大剂附子温阳止汗,桂枝和营以制之,痛缓即可去之。继以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温经散寒,养血活血以善其后。患者已近1年未发作,不敢轻言根治,嘱其宜慎风寒,继续观察。

莉娜按:麻黄、桂枝虽都是发汗药,但是还有各自不同的药证,此案与前面的外展神经炎案,皆取麻黄“振奋沉阳”的作用,都不是桂枝可替代的。而在有“汗出”的情况下,是不是还可以用麻黄?

《经方实验录》中有“病汗”“药汗”之说,虽然原是针对桂枝汤而言,其实对于所有发汗药,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曹氏认为,疾病本身的汗出症状称为“病汗”,这种汗出多带凉意;服发汗药后的遍身微汗出,称为“药汗”,这种汗出多带热意。

图片

桂枝证本有汗出,为什么还用桂枝继续发汗?对此姜佐景继续解释道:“中风证而服桂枝汤,'先得药汗’,是'发汗’也,'病汗’遂除,亦'止汗’也。”虽然患者有汗出,但表邪并不能随汗而解,须通过药物的发汗,汗出透彻,表邪才能随汗而解,表解后汗出自止。

佐景又云:“发汗与否乃服药后之现象,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证之和,非方药而独专也。详言之,桂枝汤必加中风证,乃得'药汗’出,若所加者非中风证,而为如本案之里证,必不得汗出,或纵出量必甚微,甚至不觉也。”发汗只是服药后的现象,而不是使用桂枝汤的全部目的,无须发汗之证,服桂枝汤后,也不是必然会有汗出的。

桂枝类方中,桂枝用量较大的方剂,都不是用来解表的。桂枝汤用桂枝三两,桂枝甘草汤、苓桂甘枣汤、桂枝附子汤、附子甘草汤则用桂枝四两,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可见,将桂枝用作其他作用的时候,仲景并不担心其发汗的作用。

图片

其实麻黄汤亦然,而且越婢汤证和麻杏石甘汤证都是有汗出的,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当然,麻黄的发汗作用远胜于桂枝。根据临床观察,麻黄造成汗出过多是会有的,但即便用到25~30克,也不如造成心悸、手抖、失眠的多见。是否出现副作用,又和个人体质有关。

所以临床上使用麻黄,应该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而且要跟踪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多做几个心电图。往往副作用会在服药几天,血药浓度上去了才出现。这个时候可以稍减量,等到适应了,再慢慢把量加上去。

(六)心悸心慌,未必没有用麻黄的机会——高山反应嗜睡心悸案

澳门患者赵女士,63岁,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2011年8月初,曾往西藏旅游,高山反应。回来后体倦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据称在澳门西医诊查:血压高至160/100mmHg、左心肥大、血糖高、脑萎缩。经西药治疗效不显。

2011年9月30日来诊。现症体倦嗜睡,行动迟缓,夜不寐,心悸心慌,下肢微肿,味觉迟钝。平素业余爱好唱粤曲,现觉唱曲时常走调,气不顺畅。舌稍胖,苔白稍厚,脉沉而细。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处方:

麻黄 12克(先煎) 熟附子 30克 细辛 9克 桂枝 20克

茯苓 30克 五味子 15克 白术 30克 炙甘草 12克

安桂心 3克(焗服,兑) 高丽参 10克(另炖,兑)

4剂10月4日复诊。精神畅旺,余无特殊。续以前方,麻黄用18克。7剂。

10月12日复诊。诸症悉除,嗜睡,动作迟缓均已改善。又复能参加曲艺社活动,唱功大进。再以7剂,以巩固疗效。

莉娜按:对于“但欲寐”,经方大师刘渡舟认为是指“欲睡而又不能熟睡,为阳虚阴盛之象”,当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沉阳。

苓桂术甘汤原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现以此方配合麻附细辛汤,一以桂枝治悸,二以桂枝制约麻黄的副作用。故心悸心慌,仍可用麻黄。当然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密切观察。

图片

2011年5月在京召开的“首届(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中,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专题讲座为“麻黄类方的应用”,继而是黄仕沛老师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小议及在临床上的运用”,都是讨论麻黄的。

黄煌教授开场第一句话是说:“不会用麻黄不算是一个好医生。”8月份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疑难病)高级研修班”上,李赛美教授主持黄仕沛老师的讲座时说:“通过今年的经方班,可能会兴起一股麻黄热。”可见麻黄是一味潜力很大的药物,应引起临床中医的重视。

(七)再次验证:心悸汗出也可用麻黄——病窦综合征心悸脉迟而涩案

邓先生,64岁,近1年反复出现心悸不适,气短,上下楼梯出现气促,间有头晕,胸闷,汗出较多,冷汗为主,肢端发凉。2011年6月,外院行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55次/分。未排除病窦综合征。

建议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畏惧手术,故求诊于黄师,希望中医治疗可取效。刻诊:面色㿠白,气短,声低,肢冷,脉细迟缓。师谓此肢冷、汗出乃桂枝加附子汤证也;脉微细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两方合用。脉涩,胸满者当去芍药,处方如下:

生龙牡 各30克(先) 桂枝 30克 炙甘草 30克 大枣 15克

附子 30克(先) 细辛 12克 麻黄 15克(先)  生姜 10克

患者坚持服药近2个月,心悸及胸闷症状已明显减轻,无明显汗出、肢冷及头晕,心率维持在55~60次/分。继续服药,现心率维持在60~70 次/分。

沛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证虽本用于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而本案借用本方,实因此方乃桂枝去芍药汤之延伸。

夫脉促、涩、结、代,皆是脉之间歇。胸满乃是心悸之表述。心悸、脉间歇同见者,皆宜桂枝去芍药。仲景去芍药方共六首: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图片

桂枝附子汤(组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有涩脉无胸满,如《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救逆汤则有悸(惊者必有悸)而脉未必歇。除上述两方外,其余各方证皆是脉间歇而胸满,故此去芍药是仲景之例也。

莉娜按:麻桂并不是只能用于伤寒,其实用麻桂也不像某些医家想象得那么可怕,大家看了前前后后多个用麻桂的医案,应该很清楚了,这里不必赘述。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但仲景第21、22条又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图片

经方大师刘渡舟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就有一则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胸痹的医案。“王某,男,46岁,建筑工人。多年来胸中发满,甚或疼痛,遇寒冷气候则甚,并伴有咳嗽气短等症。切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小溲则清长,视其舌质淡嫩苔白略滑。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连服6剂,证情逐渐减轻,多年胸中闷痛,从此得以解除。

黄师此案,患者有明显汗出、肢冷,正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方证,患者心悸,肢冷,脉迟缓,正是阳微不振,故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其实,麻黄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也正因其对心脏的兴奋作用,对病窦综合征等心电传导障碍的疾病,也有相当的治疗作用。

(八)经方使用切不可墨守成规——长期失眠治验案

云浮患者冯某,女,21岁,严重失眠多年。

2015年3月中来诊,自诉常彻夜难眠,十多天、甚至二十天,才能睡一晚,且入睡时间很短。日间有昏沉感,喜睡,但尚不太影响工作。

就诊时携2014年1月4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多导睡眠呼吸监测”报告:患者夜间睡眠较差,睡眠效率为71.1%,S3、S4期时间明显缩短,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觉醒次数多,但醒后可重新入睡;未见睡眠相关的阻塞性呼吸暂停事件发生;未见睡眠相关的肢体运动事件发生。患者自诉检查那晚刚好是连续十余天未睡后,适逢能睡的一晚。

刻诊:体略胖,面色偏白,表情开朗,脉弦细略紧。自我感觉舌头干涩,似痛非痛,难以名状。先后予黄连阿胶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全无效果。

6月2日复诊,得知患者时有头眩头痛,略觉神疲。暗揣既然诸法乏效,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苓桂术甘汤加麻黄,处方如下:

茯苓 30克 桂枝 15克 白术 15克 麻黄 15克(先煎)

炙甘草 12克 3剂(嘱麻黄每日递增3克)

6月4日来电说,前天服第一剂药,没有什么感觉。昨晚睡前服了第二剂(麻黄用20克),没多久,头部感觉轻松了,稍微感觉有点心跳加速,且毫无睡意,整晚在床上翻来覆去。12点上床,5点便起床了,今天有些眩晕。

我解释说:“我曾吩咐你要白天尽早服药,不要睡前服药,因为麻黄有兴奋作用,今天试改用麻黄17克吧”。

6月5日复诊,诉这几天都有头痛,但服药后头痛即舒缓。昨晚能睡几个小时,这是5月19日至今第一次睡着。仍守上方,麻黄用20克,4剂。

6月6日来电,昨日头痛,服药后即缓解,至晚上10点多钟,药气过了,头有些痛,上床便睡,一直睡到今天8点起床,舌头感觉舒服了。嘱她明天麻黄加至23克,尽早服药。

6月7日来电,昨晚睡得很好,12点睡,7点多醒来。连续几天来躺下10分钟左右便入睡,中间没有醒,嘱其明天麻黄用26克。

6月8日来电,昨晚11点半上床,十几分钟后入睡,到今天8点方醒。莉娜按:此案是依《伤寒论》中“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阴盛阳虚的失眠。

图片

临床上阴虚火旺引起的失眠是很常见的,如黄连阿胶汤证、竹叶石膏汤证、百合地黄汤证等,本书皆有验案。阴盛阳虚引起的失眠,我们在临床中往往会忽略掉。

临床上阴盛阳虚的失眠其实并不少见。关于阴虚火旺与阴盛阳虚临床表现的不同,恽铁樵有这样的论述,描述得相当准确:“阴虚火旺者,恒苦竟夜不得寐,阴盛阳衰者,无昼夜但欲寐。

阴虚火旺之不寐,并非精神有余不欲寐,乃五内躁扰不宁,虽疲甚而苦于不能成寐,阴盛阳衰之但欲寐,亦非如多血肥人,头才着枕,即鼾声雷动之谓,乃外感之寒盛,本身之阳微,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惝恍不清,此之谓但欲寐。病入少阴,无有不如此者,故少阴篇首标此三字,然阳明证亦有迷睡,须不得误认,故又出脉微细三字。”

图片

我们这个病人,虽还没到头才着枕就睡着的程度,但是白天也是昏昏沉沉的。如《素问·营卫生会》所说:“昼不精,夜不寐”。白天但欲寐,晚上自然难以入睡。

阳虚阴盛之“但欲寐”,须借助麻黄有振奋沉阳的作用,通过麻黄兴奋的作用引阳入阴。从西医的角度讲,则是希望在充分兴奋之后,达到抑制的目的。麻黄类方用于失眠是理所当然的。

临床上,“但欲寐”往往是“从阳入阴之际”,病情转差的表现,一旦出现这样的症状一定要注意观察,以免失治误治。

(九)经方神效,再度验证——类天疱疹案

退休干部钟老伯,76岁,确诊为“类天疱疮”,已2年余,疱疹此起彼伏,全无间隔,疱疹充盈时疼痛彻夜不眠,结痂时瘙痒如虫行,口腔常有溃疡,患者不胜其苦。早期曾用激素,因不愿意长期服用激素,转而求诊于中医。但延请多位中医,无非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始终无效。2013年春节前经朋友介绍前来找我,因临届节日,故过了元宵节后约2月底开始来治疗。

刻诊:该病人的疱疹全身满布,尤以颈项部、腋窝部为甚。大如乒乓球,小如玻璃弹珠。疱疹皮肤较厚,并非晶莹透亮,破溃后渗液清稀。眼脸亦有波及,眼眶潮红微肿。上颚一溃疡面如豆大,舌右侧溃疡,咽喉疼痛,咳出血痰。心率45次/分。舌红苔白,唇红。脉冷,脉沉细而迟。患者平时甚少汗出,皮肤干燥,恶风。拟麻附细辛汤、甘草泻心汤合升麻鳖甲汤,处方如下:

熟附子 25克 细辛 15克 黄芩 15克 麻黄 15克(先煎)

法半夏 25克 党参 30克 当归 20克 升麻 60克

鳖甲 15克 甘草 30克 大枣 15克 大黄 10克   川黄连 6克 干姜 10克

3月22日已初见成效;麻黄开始递增至今已用至45克,心率76次/分。患者自诉相对以前好了很多,疱疹以前每发出皆较密集,现在已经是疏落散在的;以前是大如乒乓球,小如玻璃弹珠,现在如黄豆大;以前痛不能眠,现在不大觉痛;以前口腔咽喉溃烂吐脓血,现在只有一两点溃疡面;以前眼睑疱疹红肿,现眼部已没有发疱疹多天。

3月26日,疱疹大多已结痂,颈部、腰部有新出,但不大,不多,不痛,但痒。

4月2日,情况良好,检视颈项部,四肢,腰背,前腹疱疹全部结痂,仅小腿有三点如绿豆大新出。

4月9日,患者太太欣喜异常,告疱疹续有好转,眼睑,口腔久未有发。1周来只出过一两点,如绿豆大,只痒不痛了。能安睡了,2年来从未有如此段时期睡这么好过。以前从来很少汗出,现在有些许汗出了,人也很精神。效不更方,麻黄用50克。

图片

沛按:“天疱疮”或“类天疱疮”是现代医学病名。不同于中医的“天疱疮”,中医所指实是“脓疱疮”,应属《金匮要略》浸淫疮一类。此病是免疫系统疾患,有时与肿瘤并患。多发生于免疫机能低下的老年人。此例较特殊的是:①畏风无汗,疱疹皮厚色淡黄。②脉迟而沉细。③溃破后渗液清稀。符合表实里寒,故以麻附细辛汤。

其次类似“狐惑病”之发于口、眼黏膜。故以甘草泻心汤。亦类“阴阳毒”之“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所以用升麻鳖甲汤。

升麻曾几何时被视为升阳之品,其实仲景绝无此说。自张元素提出:“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补。”在此顺带说一说“归经”“引经报使”“舟楫之剂”等用药理论,是后世的创造,但不能以此解释经方,更不要以为仲景是根据此等理论制方的。

图片

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因而创补中益气汤及升阳益胃汤等药方,用参芪配升麻,以升举阳气。接着大多医家肆意发挥,更有发出危言耸听之说,如《本经逢原》说:“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

李时珍更发挥其想象力,随俗附和对升麻命名作了解释:“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后世中药药理多有此附会成分,如沉香性下沉等)至此,令人对升麻畏之惧之,竟有“升不过七”之俗约。

《温病条辨》明言禁用升麻、柴胡,普济消毒饮也要去掉升麻、柴胡。时至今日《中药学讲义》仍然是把升麻编入解表药中,用量是3~10克,基本上无人注意仲景用升麻的经验了。

图片

仲景用升麻共有两方,一为治阴阳毒的升麻鳖甲汤,一为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要注意两方证的共有症状“咽喉痛,唾脓血”“咽喉不利,唾脓血”所以两方都用升麻。前者用二两,后方为伤寒论方中特轻的一方,但升麻也用一两一分。可见升麻是一味清热解毒利咽喉的药物。不存在升阳的作用。

治疗前:

图片

甲午广州鼠疫大流行,易巨荪等人运用仲景法升麻鳖甲汤,用大剂量升麻治疗鼠疫无数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1894年的鼠疫,据当时海关的报告死亡人数达10万人以上,另有一位传教士统计,当时3~6月间广州城中售出9万具棺木,所以比之非典有过之而无不及。《申报》描述当时疫症凶险迅猛情景:“常有宴饮之际,席未终而身已亡;谈笑之余,音尚存而魂已散。疫症出于俄顷,药石无所用之。”

治疗后:

图片

《集思医案》中记载了7例救治鼠疫的真实案例,第四十案中说:“予与黎庇留、谭星缘二友再三商度,因升麻一味骇人闻见,改汤为散,活人无算。”据谭次仲记载,甲午期间用升麻等药治鼠疫,黎庇留谓治百人中得生还者约有七八十,谭星缘则云只有百分之六十,而其他医生,或不敢用其方法,或用而不当,总之“治验之成绩,不如黎、谭远甚”。

粤海关税务司的法来格在1894年的报告中说:“初起之时,一经染及,多不能治,故殒命者甚多,华医群皆束手。迨至将止之际,华医已经探得病源,亦能设法疗治,故痊愈日见其多。”

(十)止痛不离麻黄,仲景用药之不二法门——全身关节疼痛案

廖女士,70岁,2011年6月28日来诊,全身疼痛,已20多年,每痛须用“引哚美辛栓肛塞”缓解。疼痛常于傍晚起至凌晨渐重,次晨渐减,常持续三五天、1周不等。有时间隔七八天、十余天发作1次,反复不愈。疼痛好发于两胁间,时而一侧,时而双侧,伴头发胀,常自汗出,冬天畏寒,大便常每天2~4次,溏软,舌稍胖、色淡。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处方如下:

麻黄 15克 桂枝 20克 细辛 15克 附子 24克

白芍 60克 大枣 20克 甘草 20克 生姜 3片 3剂

7月1日复诊,疼痛无发作,依上方麻黄用12克。7剂。

7月8日,诉7月1日晚疼痛发作,较轻,次晨渐缓解。无须使用止痛药。仍守上方麻黄用15克。7剂。并嘱若有疼痛发作,即时再煎1剂进服。

7月26日,自诉坚持服上方至今已近1月,除7月1日小痛1次外,精神食欲如常,睡眠好,继续观察。

莉娜按:此患者全身疼痛,反复不愈,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也可能是痛觉的障碍,中医但以止痛为要。麻黄止痛,教科书虽不重视,确实是仲景用药的不二法门。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所谓“麻黄汤八证”有一半与“疼痛”相关。经方中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大青龙汤、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杏苡甘汤、乌头汤等方证都有疼痛症状。

(十一)方证对应,药证亦不可忽略——麻杏苡甘汤治扁平疣案

患者钟某,女性,30岁,工作时常接触酒精等化学物品。2010年双手手指及掌背开始出现米粒大的扁平隆起丘疹,起初仅2~3粒,表面光滑,呈浅褐色,无渗液,颗粒较大的会有疼痛感。

后来颗粒逐渐增多,增加至10~20粒。患者经常自己用剪刀切除丘疹。2011年6月曾在广东省中医院行激光治疗。经过上述处理后丘疹仍反复长出。2011年11月11日,患者经同乡介绍求治于黄师。

刻诊:双手手指及掌背散在有近20粒比皮肤颜色稍深的扁平隆起丘疹,多是米粒大小,最大直径约3mm。予麻杏苡甘汤。处方如下:

麻黄 12克 北杏 15克 薏苡仁 60克 甘草 30克 7剂

并予生薏苡仁500克磨粉,每次20克口服,每日3次。

11月25日,即服药后第14天复诊。薏苡仁粉尚未做好,丘疹已开始脱落。继续服上方汤药7剂,并嘱加服薏苡仁粉以巩固疗效。1周后丘疹仅剩2~3粒。2012年1月,其同乡来诊时询悉钟某之丘疹已全脱落,未复有新的丘疹长出。

莉娜按:黄师曾用薏苡仁粉治疗扁平疣多例屡试屡验。其心得曾发表在国医大师邓铁涛主审的《中医简便廉验治法》一书中。以往单用薏苡仁粉通常是在20~30天丘疹自行脱落,此例服后第14天内丘疹便自行脱落,较以往所见为快,是否丘疹较细小加之与麻杏苡甘汤合用而效果增强?有待观察更多病例以证之。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多以为此品平淡无奇,只注重其利水渗湿之效,而忽略其他功效。

图片

《金匮要略》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外;试观治胸痹之薏苡附子散、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肺痈之《千金》苇茎汤,皆非用作利水渗湿。而胸痹为胸阳不运,血脉痹阻,肠痈、肺痈条文中均注明“其身甲错”“胸中甲错”“甲错”者肌若鱼鳞之错也,仲景均视为瘀血之证。

胸痹、肠痈、肺痈均非一般之疾,古人均委薏苡仁以重任,可知本药非一般平淡之品可比。扁平疣虽非大病但也是气血结聚而成。黄师用此法治扁平疣,患者初服时往往信疑参半,至疣体自然脱落后才啧啧称奇。

本例未来得及薏苡仁磨粉,故先以复方汤剂治之。并无阳气不足之附子证,未与附子合用。而麻黄有破癥瘕积聚的功效,故选用麻杏苡甘汤,竟效更速。

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

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学习更多中医知识,发扬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