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概述:突厥汗国的前世今生

 西一里2l6sluho 2022-10-15 发布于上海
作为游牧部落的突厥人,大约于公元6世纪中叶崛起于阿尔泰山地区,并逐渐扩展至蒙古草原和中亚地区,最终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突厥汗国。

突厥兴盛时期,长期左右着中亚乃至东亚形势,直至8世纪中叶日趋衰微,最终为回鹘汗国所取代。

图片

6世纪-7世纪初期的突厥汗国

汉语中的“突厥” ,是突厥语“Türk”的复数形式“Türküt”的对应音译,始见于《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八年(542年),(宇文测)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测因请置戍兵以备之。”

关于“突厥”的词义,《隋书》认为,“(突厥)世居金山之阳…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突厥语大词典》则认为,“突厥”有“最成熟最旺盛之时”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联合”、“强有力、盛大”、“刚毅”、 “存在”、“发展”等观点。

关于突厥的族源,汉文史书大致有四种:

  • 海右遗黎说,见于《北史》,“突厥者,其先居西海(可能为咸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

  • 漠北索国说,见于《周书》,“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 海神胤裔说,见于《酉阳杂俎》,“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

  • 平凉杂胡说,见于《隋书》,“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


图片

哈萨克斯坦“阙特勤碑”纪念钞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于突厥族源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匈奴说、丁零(丁零+铁勒)说和杂胡说,均有一定的根据。

可以肯定的是,突厥汗国的崛起,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

突厥汗国的初兴

《周书·突厥传》记载,“居金山之阳”的突厥,在兴起之前“为茹茹(柔然)铁工”。譬如柔然可汗阿那瓌(?—552年),曾辱骂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553年)“尔是我锻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早期的突厥是柔然的部族附庸或奴隶。

图片

柔然汗国的疆域

根据《周书》记载,阿史那土门为首领时,“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愿通中国(西魏)”。545年,“(西魏)太祖遣酒泉胡安诺盘陀使焉。其国皆相庆曰:'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次年,土门遣使回谢西魏,“献方物”,从此突厥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客观地说,突厥的兴起可谓非常迅速。大约在546年左右,“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降其众五万余落”,统一了铁勒各部的突厥,势力愈发强盛。

“恃其强盛”的土门“乃求婚于茹茹”,但惨遭拒绝,“土门亦怒,杀其使者,遂与之绝”。碰了钉子的土门转向“大国”西魏求婚,很快得到了正向反馈。551年“以魏常乐公主妻之”,双方建立了“政治—婚姻联盟”。

图片

西魏(535―556)疆域

552年,土门发兵进攻柔然,大破之,柔然可汗阿那瓌自杀。“土门遂自号伊利可汗”,“突厥汗国”正式走上了历史前台。

土门称汗后不久就去世,子科罗继位,即乙息记可汗。不过仅一年后,科罗旋便去世。临终前,因儿子摄图年幼,便立其弟俟斤为可汗,即史书中的木杆可汗。在今天看来,乙息记可汗的这一任命,为日后突厥汗国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2

突厥汗国的崛起

在木杆可汗统治时期(553—572),突厥汗国疆域急剧扩大。在东方,扫荡了柔然残余势力,统一了漠北;在西方,跨过天山地区,进兵中亚,与萨珊王朝联合灭掉嚈哒(中亚塞种人与大月氏人的后裔,即“白匈奴”),将中亚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双方以阿姆河为界。

史载,突厥汗国的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可谓辽阔。

后来,木杆可汗将汗庭迁至都斤山(杭爱山),娑棱水(今色楞格河)的上游及其支流额根河(今鄂尔浑河)、独洛水(今土拉河)流域的辽阔草原,成为帝国的中心。

图片

今天的杭爱山

值得注意的是,突厥汗国尽管没有直接进占中原地区,但对华北乃至整个东亚的形势,有着极为深远严重影响。其典型案例,就是左右了中原北周和北齐两个王朝之间的争战。

564年,木杆可汗亲率十万骑兵与北周会合,围攻北齐重镇晋阳(今太原),“不尅,俟斤遂纵兵大掠而还”。后来,木杆可汗选择了“左右通吃”的战略,一方面嫁女给北周武帝宇文邕为皇后,双方建立联盟;另一方面又 “复贰于齐”,缓和了与北齐之间的政治关系。

可以预见,北齐和北周两大政权,皆对突厥“恭顺有加”。《周书》记载,“自俟斤以来,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中原王朝)志。〔北周〕朝廷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綵十万段。突厥在京师(长安)者,又待以优礼,衣锦肉食者,常以千数。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

以致于木杆可汗的继位者佗钵可汗(木杆可汗之弟,572年—581年在位)“弥复骄傲”地对部下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

图片
北齐(左)和北周疆域

3

突厥汗国的国家体制

突厥汗国的国家体制,与更早的匈奴可谓大同小异。汗国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封地(牧场和部民),汗族为阿史那氏族,可汗是整个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他汗族成员依据身份的尊贵等级,分享这些封地,并且世袭。

汗位的继承,通常从可汗之子或其最具实力的弟弟中进行选择。不过,相对远支但实力更强的汗族成员,也有机会成为汗位继承者。因此,关于汗位继承引发的武力冲突时有发生,更为汗国后续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在突厥汗国,除大可汗直辖领地外,汗国分为东西两面,封与小可汗。汗族其他成员,分别封为叶护、设、特勤等,拥有不同等级的封地。

这种分封制,在汗国对外扩张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不过,当汗国再无力对外扩展时,其负面作用就显示出来,即“喜闻乐见”的内斗——对物质和政治权力的贪婪,必然导致相互兼并,引发诸如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等一系列恶果,汗国的分裂乃至灭亡,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图片

突厥官兵

关于突厥汗国的官制,上世纪80年代末,林恩显(1936—)先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归结:

  • 可汗:突厥国家最高主权者,由阿史那氏一族担任。除大可汗外,封小可汗分管东西二部(或其他方位),管辖东部者常称“突利”号,较西部小可汗更为重要,小可汗受大可汗节制。
  • 可敦:突厥可汗之妻,类似于匈奴可汗的阏氏,中原王朝的皇后。
  • 叶护:突厥高官,常由可汗子弟及宗族担任,地位仅次于大小可汗。
  • 设:高级地方长官,由可汗子弟及宗族担任,在辖区内有征税权,其地位在叶护之下。
  • 特勤:原则上由可汗子弟及宗族担任,类似中原王朝的“亲王”。
  • 俟利发(或颉利发等):比较有力的“非可汗部族”首领官称,有参加政权最高层决策和政务处理的权力。
  • 俟斤:相对弱小的“非可汗之族”首领官称,地位略低于俟利发。
  • 阎洪达:大概经常参与政权首脑部的决策和政务处理。
  • 吐屯:被突厥可汗派往被征服国家(部族)的官员,除了负责监视其首领外,还负责当地税款的征收。

除此之外,在突厥汗庭还设有达干、移涅、梅录、啜、裴罗、失毕、将军、都督等官称。

图片

突厥骑兵一度在中原北部为所欲为

4

突厥汗国的分裂

木杆可汗的统治,将突厥汗国推向了鼎盛。572年,木杆可汗逝世,其弟佗钵可汗即位。580年,北周以赵王女为千金公主,嫁于佗钵可汗。次年,佗钵可汗去世,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被拥立为新的大汗。

这时,突厥汗国的对外已经停了下来,并出现了“内卷”趋势。因“以其(大逻便)母贱,众不服”,譬如东部小可汗摄图(土门之子)反对大逻便,并拥立佗钵可汗之子菴罗为可汗;后来,菴罗让大汗位于摄图,他被后世称为“第二可汗”。

图片

突厥骑兵想象图
根据历史记载,在581年的突厥汗国的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就出现了四大可汗并立的局面:

  • 摄图,号沙钵略可汗,治于都斤山;

  • 菴罗,称第二可汗,驻牧独洛水;

  • 大逻便,称阿波可汗,驻牧蒙古高原西部,近阿尔泰山;

  • 摄图之弟处罗侯,称突利可汗,驻牧蒙古高原东部。


在突厥汗国东部的可汗混战中,西部的达头可汗也参与了进来,再加上隋朝(隋文帝)采取的一系列离家策略,最终导致了突厥汗国东西二部的彻底分裂。

图片

隋文帝:突厥不宜硬夺,唯有离间智取
名义上维持了大可汗地位的沙钵略可汗(摄图),一直同分离势力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但是国力大衰,因此不得不向隋文帝上书“称臣”。587年,沙钵略可汗卒,其弟处罗侯继位,号叶护可汗。在学界,通常认为叶护可汗是东突厥汗国的首位大汗。

5

东突厥汗国的兴衰

史料记载,叶护可汗“勇而有谋”,他“以隋所赐旗鼓”西征阿波可汗(大逻便),对方以为叶护可汗“得隋兵所助”,因此“多来降附”,阿波可汗本人也被生擒。可惜的是,叶护可汗在位仅二年,便战死疆场。叶护可汗死后,“其众奉雍虞闾(沙钵略可汗之子)为主”,即都蓝可汗。

都蓝可汗多次主动向隋派出使臣以示友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赐物三千段”,从此“每岁遣使朝贡”。与此同时,双方的经贸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都蓝可汗)遣使请缘边置市,与中国贸易,诏许之。”“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

图片

疑似突厥步兵想象图

不过,隋朝不愿突厥汗国再度强盛,因此“故技重施”,开启了新的“离间计划”。597年,隋朝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嫁于新任“突利可汗”染干(处罗侯之子),挑起了都蓝可汗和染干之间的战争。

598年,都蓝可汗与西突厥达头可汗联合,举兵进攻染干。染干惨败,仅以五骑逃亡隋朝,“(都蓝可汗)尽杀其兄弟子侄”。于是,隋朝以拥护染干为由,大败都蓝可汗,“拜染干为启民可汗”,“于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筑大利城以居之”,并以宗室女为义成公主,嫁于染干。

由于隋朝的大力扶植,染干的势力迅速壮大,“部落归者甚众”。可即便如此,都蓝可汗依然频繁向染干发动进攻,并侵掠隋朝边境。隋朝旋即集结军队,“师未出塞,而都蓝为其麾下所杀,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其国大乱。”

图片

疑似突厥步兵想象图

依仗着隋朝的多次出兵和大量的经济支援,染干的地位才艰难地维持了下来。609 年,染干病死,子咄吉世继位,称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在位期间(609—619),正值隋末朝政混乱,农民起义,中原震荡,群雄割据;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始毕可汗的经营下,突厥大有复苏的迹象——“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一度将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尽数降服。

因此,割据一方的梁师都、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等地方军阀“为了争取援助,都极力与突厥统治者勾结,有的甚至向突厥可汗称臣”,即便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不例外。

譬如他在“起义太原”时,就派出谋士刘文静去拜见始毕可汗,“引以为援”,“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李渊),金玉缯帛归突厥。’”于是,突厥派出二千骑兵,与唐军一起进占长安,“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图片

疑似突厥骑兵想象图

对于隋朝离间计心有余悸的始毕可汗,也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他并不只支持李渊,而是对所有主动寻求支持的地方割据势力,都予以支持。客观地说,突厥的这一举措,给唐朝的大一统进程,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619年,始毕可汗卒,弟俟利弗设继位,称处罗可汗,在位一年,卒;弟咄苾继位,号颉利可汗。颉利可汗(579―634)不仅继续支持盘踞华北的割据势力,甚至直接率兵南下进行攻掠:

622年“攻围并州(今太原市),又分兵入汾、潞等州(今山西汾阳市、潞城市),掠男女五千余口”;624年“举国入寇,道自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连营南上”。

625年“集兵十余万,大掠朔州(今山西朔州市),又袭将军张瑾于太原,瑾全军并没”,只身逃脱。

626年“颉利自率十余万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直抵渭水,唐军统帅李世民“驰六骑”,冒险至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后“(李世民)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图片

玄武门之变,一度让新生的唐朝陷入混乱

626年8月,李世民登基,备尝突厥蹂躏之苦的唐朝,积极准备对突厥的战争。627年,突厥汗国境内的薛延陀、回鹘、拔也古等部族相继起事造反,颉利可汗旋即派突利可汗(东突厥小可汗)什钵苾(始毕可汗之子)率兵镇压,结果大败而归。突利可汗受到惩处,“由是怨望,内欲背之”。

628年,突利可汗向唐朝“遣使奏言与颉利有隙,奏请击之”。629年,薛延陀自称可汗,向唐朝派出使臣“贡方物”。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内部关系日趋微妙的突厥汗国,境内“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饥荒)”。因为“颉利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

图片

突厥的内乱 让李世民看到了复仇的希望

国家内忧外患,颉利可汗不得不主动示弱,向唐朝“始称臣”,“请修婿礼”。不过,唐太宗全不顾其“请和”,于629年月下诏征讨突厥。9月,“突厥俟斤九人帅三千来降”;“拔也古、仆骨、同罗、奚酋长并率众来降。”11月,唐军从东到西分五路出兵,进攻东突厥汗国。

630年2月,李靖大破颉利可汗大军于阴山,3月颉利可汗被擒俘,东突厥汗国宣告灭亡,唐朝“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突厥、维吾尔和土耳其,到底有没有关系?

图片

对突厥人的大胜 成就了李世民的美名

6

昙花一现的后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建燕然都护府(后改为瀚海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统辖突厥(驻牧漠南)和铁勒(驻牧漠北)各部羁縻府州。时光荏苒,到了7世纪下半叶,吐蕃兴起,一度进入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区。因此,唐朝把主要兵力用于西北,对于突厥故地的统治力开始减弱。

于是,一直驻牧于阴山一带的阿史那骨咄禄利用时机,积极聚集力量,最终于682年脱离唐朝,自称可汗。他在大臣暾欲谷的辅佐下,经过十年的斗争,统一漠北,建立独立政权,史称“后突厥汗国”。

图片

巅峰时期的后突厥汗国(图via史图馆)

根据突厥文暾欲谷碑铭,突厥军队一度进入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袭击了突骑施(西突厥别部):

“(后突厥军队)俘其可汗,将其叶护和设在那里杀死。…听到那消息后,十箭诸官员和全体人民全都来了,臣服了。”“我让十箭的军队出兵,我们也出兵。我们一直到达铁门〔关〕。从那里,我们班师。大食人、吐火罗人以及(住在)这边的以asuq 为首的粟特人民全都来臣服小可汗。”。

不过,即便是取得了这样的胜利,也并未将当地本土势力彻底征服。突骑施叛离后,阙特勤(685—731)再次进击。历史记载,他31岁时“征服了葛逻禄”,并先后征伐了阿热(az)、思结(izgil)、九姓乌古斯,均取得了胜利。

图片

阙特勤碑

后突厥汗国的西征开始于708年,并于712年进入粟特。“但是,突厥军队在撒马尔罕附近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被切断后勤,受到相当大的损失;他们历尽艰险于713—714 年回到阿尔泰山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后突厥汗国的统治者仍以正统自居,但其政治影响大不及前汗国,尤其是阿拉伯帝国的快速崛起,他们在中亚的统治力可谓微乎其微;再加上汗族内部的争斗以及铁勒各部的反抗不断,汗国存在不到50年便已摇摇欲坠。

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汗国,次年杀死后突厥白眉可汗,后突厥汗国彻底宣告灭亡。

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回鹘汗国的前世今生

图片

九姓回鹘可汗碑

7

西突厥与波斯的恩怨情仇

学界认为,西突厥汗国从室点密(?―576年,土门之弟)时便已逐步形成。在他在位期间,在未经大可汗的允许,就单独向波斯和东罗马帝国派遣外交使团,签订外交条约。

室点密死后,其子玷厥(即达头可汗)的继位,也未得到大可汗的授权。在他在位期间,甚至联合阿波可汗(大逻便)势力,共同反对名义上的最高可汗沙钵略(摄图),使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二部(公元583年)。

与中原王朝不同,在突厥汗国,只要其实力或地位到达一定程度,都可以以正统自居。因此,有学者认为,西突厥是由室点密系和阿波系交叉统治。故而其世系系更为复杂,且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处,故在此不做赘述。

木杆可汗东迁汗庭于都斤山后,室点密建牙帐于鹰娑川(天山中部开都河上游巴音布鲁克一带),“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统辖汗国西部。

图片

西突厥汗国疆域

在“超级强国”突厥汗国面前,即便是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大国波斯和拜占廷也战战兢兢。因此,阙特勤碑铭文中,将他与土门相提并论:“当上面蓝天、下面褐色大地造成时,在二者之间(也)创造了人类之子。在人类之子上面,坐有我祖先布民可汗和室点密可汗。他们即位后,创建了突厥人民的国家和法制。”

早在6世纪50年代,西突厥就与居于中亚北部“白匈奴”嚈(yan)哒关系不睦。因此,处于上升时期的突厥汗国,展开了对嚈哒的长时间征战。与此同时,他们与波斯萨珊王朝互派使臣,以求结成同盟,寻求夹击嚈哒势力。

西突厥与波斯结盟,显然是嚈哒不想看到的。因为突厥使臣前往波斯时必须通过粟特,但该地一直为嚈哒所占据。因此,前往波斯的突厥使臣队伍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除了一人幸免于难外,其余众人被尽数杀死。

突厥随即征集了一支大军,越过锡尔河向南推进,进攻嚈哒;嚈哒也集结军队迎敌,双方在布哈拉附近展开最终决战。会战八天,嚈哒人战败南逃,突厥人乘胜追赶;与此同时,波斯忽思老一世乘机率军进入嚈哒境内,新国王表示臣服。

图片

“白匈奴”嚈(yan)哒所在区域

最终,突厥与波斯就瓜分嚈哒的问题,展开了谈判。阿拉伯史学家塔巴里在《先知与帝王编年史》中写道:

“辛吉布可汗(一般认为是室点密)是突厥人中最强有力的、勇敢的、有势力的人。他….杀死了他们(嚈哒)的国王和他的全军,夺取了他们的财富和统治了他们的国家,除去早被忽思老一世侵占去的那部分。”

可以预见,室点密一定不甘心自己的战争成果,被波斯人坐享其成。因此,两大盟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微妙了起来。

当然,关于战争成果的分割问题,只是“小意思”。更为深刻的原因,无疑是经过中亚的商道——“丝绸之路”给沿途各国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问题。

图片

丝绸之路路线图

6世纪中期,尽管西方的拜占廷引进了蚕种,但养蚕业和丝织业均未有实质性的发展。因此,他们只能依靠从中国和中亚诸国,进口丝绸产品。

以经商闻名的粟特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发家致富的良机。值得注意的是,“最具性价比”的一条商道正通过波斯。作为丝路“中转站”的波斯,肯定不希望拜占廷同丝绸供应者发生直接联系。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大东北的中亚力量:粟特人是如何影响渤海国的?


图片

粟特壁画

粟特人被突厥征服后,突厥人也开始寻求在丝绸贸易上分一杯羹。但很显然,突厥人的加入影响了波斯人的切身利益。为此,突厥派遣以粟特人马尼阿赫为代表的使团,寻求解决办法。

不过,波斯不仅拒绝了突厥人的要求,国王忽思老一世甚至在购买了粟特人运来的丝绸后,当着使臣的面将其烧毁,以示波斯并不需要他们的丝绸。

室点密可汗得悉后,决定再派出一个全部由突厥人组成的使团前往波斯。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弄清波斯人的意图。波斯人的回答非常明显,因为突厥使团只回来几个人,其余均在波斯被害。尽管波斯人宣称与自己无关,但这使两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图片

萨珊王朝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于是,西突厥汗国谋求同拜占廷建立政治关系,以共同对付“黑中介”波斯人。568年,突厥可汗派马尼亚赫率领使团,带着可汗的信件和许多“珍贵的丝绸”礼品,沿里海北岸,经过高加索,到达拜占庭,不仅拜见了查士丁尼二世,还顺利地签订了针对波斯的条约。

使团返回后,拜占廷也派出以蔡马库斯为首的使团随同他们回访。可以预见,拜占庭使团受到了突厥可汗热情地接待,双方建立的军事和政治同盟,得以进一步稳固。

图片

9—11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的西突厥汗国,积极准备对萨珊王朝的战争。588年,突厥军队入侵波斯,但遇到波斯军抵抗。他们在强渡阿姆河后,兵峰直抵哈烈(今阿富汗之赫拉特)。直到616—617年,波斯才发动大规模反扑,但他们尽管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但很快就被突厥人赶了出来

8

西突厥汗国的东方“野望”

室点密去世后,达头可汗即位。在他统治期间(576—603 年),除在中亚进行扩展外,并积极参与整个汗国的内争。

583年,他达头可汗出兵支持阿波可汗,进攻名义上的大汗沙钵略可汗,并很快控制了整个漠北。585年,沙钵略可汗向隋朝告急,请求退入漠南。隋文帝准其请求,并派晋王杨广率兵支援,并击败了阿波可汗。

588年,沙钵略可汗的继位者叶护可汗生擒阿波可,西突厥达头可汗不得不暂时退出汗国东部。597年,突厥汗国内乱又起,达头可汗再次率军进入汗国东部,隋朝也派出大军直接干预。“师未出塞,而都蓝(可汗)为麾下所杀,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其国大乱。”

图片

坦诚说,隋朝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600年,隋军由朔州(今山西北部)和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出击,达头可汗“不战而遁”。不过,他仍停留在汗国东部,不断侵扰隋朝北部边境。次年,隋朝以杨素为元帅,统领隋军和“正统”启民可汗(染干)的军队北征,铁勒诸部不断叛离达头可汗。

603年,“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乱,铁勒仆骨等十余部,皆叛步迦降于启民(可汗)。步迦众溃,西奔吐谷浑,(隋朝大臣)长孙晟送启民置碛口,启民于是尽有步迦之众。”无法控制局势的达头可汗,在逃入吐谷浑后,约在610年左右去世。至此,西突厥也陷入了长期内争。

图片

突厥势力的扩张

612年,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统一各部,“东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门已西诸国皆役属之。”他去世后,弟统叶护继位可汗。在“勇而有谋,善攻战”的统叶护可汗(统治时期619—628 )的经营下,西突厥汗国迎来了“二度复兴”。

《旧唐书·突厥传》载:“统叶护可汗….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受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胜,未之有也。

9

西突厥的国家制度与覆灭

同原汗庭驻地鹰娑川一样,西突厥的新汗庭千泉,也是依山傍水、地高气爽、水草丰美的辽阔牧场。史学家认为,该地位于今天山之北、从楚河西支上游的诸多河流至塔拉斯河上游的众多河流一带。当然,鷹娑川仍是西突厥汗国的重心,用以控制东部各部族。

为加强对汗国南部的统治,统叶护可汗在巴里黑(今阿富汗巴尔赫省)附近建立牙帐,史称“南牙”;另外,碎叶城的政治地位也不容小觑,史料记载,西突厥可汗就是在这里接见了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关于西突厥汗国疆域,其巅峰时期东至阿尔泰山,与东突厥汗国相接;北至巴尔喀什湖一线;西至“西海”(里海);南界西段,以兴都库什山脉为界,南界东段以喀喇昆仑山脉为界;东与隋唐的且末郡为邻,东南与隋鄯善郡、伊吾郡为界。

图片

疑似突厥骑兵

西突厥可汗统领的部众,主要为游牧部族,“其人杂有都陆及弩失毕、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等诸种,风俗大抵与突厥同,唯言语微差。”一言概之,游牧部族是其立国根本,即使在征服河中地区与呼罗珊等地之后,天山山脉及其以北牧地,仍是西突厥汗国的“本部”。

西突厥汗国的另一构成部分,是天山山脉以南的“城郭诸国”,即在西域各个绿洲上形成的地方政权。这些绿洲诸国的统治者住于城郭之中,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或家庭畜养业。他们或被武力征服,或“自愿”臣服。因此,突厥汗国对不同国家的统治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

学界普遍认为,突厥汗国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方式主要有三种:

  • 保留原有王朝,其国王接受突厥封号——颉利发,派出吐屯监国,督征赋税。
  • 派突厥人任国王,直接统治。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称,活国,“其王突厥也,管铁门以南诸小国”。
  • 派突厥人“摄领”,如对石国,因为它“曾贰于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之,令特勤甸职摄其国事”。


总之,西突厥对其臣属国家的统治比较宽松,多采用第一种方式。而第三种方式是一种过渡形式,视情况或恢复原有王朝,派吐屯监国;或任命突厥人为国王,直接统治。不过,正因为西突厥汗国是以第一种统治方式为基本,其国家机构松散:一旦局势动荡,所谓“帝国”很容易解体。

图片

突厥骑兵想象图

西突厥强盛以后,日趋膨胀的统叶护可汗,作威作福,欺凌百姓,引起部众怨恨,如葛逻禄部大都叛离了他。628年,他被伯父杀死,从此内战不息。据史料记载,在汗国最后的30年间,可汗就换了7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内的游牧部族和绿洲城国纷纷独立。657年,唐朝军队俘沙钵略可汗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

0

尾声

西突厥汗国灭亡后,部落大规模西迁,并逐渐进入中亚,一些突厥部落继续向西迁徙。大约在12世纪,一个被称为奥斯曼的西突厥部落,迁至小亚细亚地区并定居了下来。

作为游牧人的后裔,他们能征善战,最终于1453年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到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到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非洲北部、欧洲东部和整个伊朗,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图片

极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突厥人征服小亚细亚后,除了主动与当地居民通婚外,还强迫他们改说突厥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了血缘和文化上的融合,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土耳其人”。正因为“混血”的缘故,土耳其人的外貌特征,有着“东西方结合”的特点。

不过,鉴于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因此“向心力”也比较弱,因此,最终以“解体”告终也算是“意料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