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24小时】探寻“中国文明的前夜”

 非亲似亲fhf 2022-10-16 发布于上海

     距今5000—4000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部落之间的战争日趋激烈,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址。目前发现的主要城址有良渚遗址(距今4600—4300年)、陶寺遗址(距今4500—3900年)及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

      其中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始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废弃于距今3800年前后,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它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处超大型中心聚落,同时也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这一阶段里规模最大的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座里程碑。



选址理念

      正如陕北民谚所说:“两沟夹一峁必有遗迹”。石峁遗址便处于黄土高原北端边缘,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峁”在地质学中是一种孤立的、外形极似馒头状的丘陵,其顶部浑圆,面积不大但坡度较大,在中国陕北、晋西一带,峁的发育较为典型。石峁遗址的地势极为陡峭,巨大的沟壑将遗址区切割为细碎的区块,形成易守难攻的局面,增强了石峁遗址的防御功能,从而更好地应对龙山晚期各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




结构布局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家发现石峁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基本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石砌城垣构成。内城城内面积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内面积190余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皇城台”是当地居民对石峁遗址内一处石砌台地的称呼,是内城和外城重重拱卫之核心,位于城址中部偏西,三面临崖。在4000年前,石峁遗址中的高等级贵族就居住在这座高台上。皇城台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底大顶小,犹如巍峨的阶梯式金字塔,底部面积约24万平方米,顶部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

      内、外城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包裹在内,内、外城城墙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墙宽均约2.5米,保存最好的地方,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内、外城石墙现存长度分别为5700米和4200米。城墙的建筑形式包括堑山砌石、基槽垒砌及利用天险等。墙体上发现的城门、瓮城、角台、马面、墩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开启了中国城防设施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营建时间

      地层学和类型学是研究确定考古遗存时空关系的两个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对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显现出了明确的地层关系并出土了大量文物遗存,依据地层关系及出土文物遗存的类型学特征,考古学家对石峁遗址有了大致的年代推断。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科研团队对石峁遗址出土的紝木(用于固定支撑墙体,其功能类似于现今建筑物中的钢筋)、壁画草拌泥、骨、白灰面、木炭等多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一系列证据表明,石峁遗址始建于公元前4300年前后,废弃于公元前3800年前后,相当于龙山中期或略晚,毁弃于夏代早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