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读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初升红日zcjyue 2022-10-1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文 | 霞光满天 · 主播 | 红叶 · 摄影 | 崔军 · 编辑 | 一白

《元史.察苏传》说:“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

真正的成熟,是认知的增长和智慧的觉悟。

20岁可以成熟稳重,事业有成,40岁也可能幼稚毛躁,心安理得啃老。

20岁和40岁,哪一个年龄的人更成熟,无从知晓。

只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关年龄,只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图片

感官层面

中国有个成语:眼见为实。似乎眼睛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

然而,还有个成语是:一叶障目。当眼睛被一片叶子挡住了,就看不到事情的全貌。

三国时期的庞统,具旷世奇才,却生得相貌丑陋。

知人善用的孙权见到他,先是“大喜”,后是“大失所望”。

他认为庞统形容古怪,弃之不用。

爱才心切的刘备见到他,颇为冷淡地“以貌取人”,只让他做了小小的县令。

为何两位贤者,都会小看庞统呢?

只因古人认为,好的面相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而庞统的五官,让人看着才情寡淡。

叔本华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同样的事物,无论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抱怨,都是情绪反应,也就是感官层面。

然而,生命的厚度,远不止这一层。

比如,一个人做了好事,他就是好人吗?而另一个人做了坏事,他就是坏人吗?

未必。

好人与坏人,没有绝对,区别只在于人做了好事和坏事。

世事繁杂,真相扑朔迷离。

一个人看待问题,若依赖于感官、受限于情绪,结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图片

思维层面

看过一句特别棒的话:遇到事情,少用“WHY! ”,多用“WHY?”!

一个带感叹号,传递的是情绪,是感官层面;

一个带疑问号,传递是思考,是思维层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