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给英国国王下敕谕,全文976字尽显愚昧,今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澳古说历史 2022-10-16 发布于浙江

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一支庞大的使团前往一个神秘却极其富有的国度。

这支使团分乘三艘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豺狼号”趁着早潮,从朴茨茅斯港出发,开启了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的万里远航。

此次远航目的地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被西方人称为“满地都是金子的黄金国度”——中国。

与此同时,也就是在英国访华使团出发的时候,远在中国广州的两广总督府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预约函。

经过翻译员的翻译,总督府得知英国国王为了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也为了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决定在乾隆八十大寿时派遣使团为其祝寿。

两广总督福康安获悉此事,当即遣人将此函转呈乾隆。

同年11月的一天,已统治中国长达58年的大清乾隆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福康安呈送的紧急奏折,也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给两广总督府的那一封预约函。

信中,英国“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并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为由,请求“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

内容大意就是:

英国想要与清朝通商,为此从国内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给乾隆送礼物,因为带着大量珍贵的礼物,走陆路恐怕容易对其造成损坏,所以希望乾隆能答应使团船只到天津,由天津入京。

PS:当时,清朝对海外贸易做了严格的限制,甚至有时候根本不许本国商民下海,乾隆朝的对外通商口岸只有一个——广州。

除了广州,外国商人其他地方绝对不能去,且就算是在广州,清政府也对外国商人与本国的贸易做出了十分严苛的限制:

外国人允许来广州做生意,但是不能直接接触中国人,只能通过广州公行与中国人接触,且必须在春节前离开广州,直到明年秋天才能重新回到广州。

同时,任何外国商船停靠广州期间,船上必须要有中国官员,只要中国官员说某个货物不能卖或是不能买,那么外国商人就必须放弃此货物的买卖。

当然,乾隆看到的是两广总督府翻译好的译文,如此信中自然满是英国对大清和乾隆的恭维之词,简单地就说,清朝翻译员就是以藩属国的语气翻译这封英国发来的预约函。

实质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信中的语气很是傲气,直接要求清政府开放对外市场,扩大与英国的贸易,加强两国的交往和联系。

乾隆接到这封奏报后,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趣事。

英国,当时的译名为“英咭利”,由于这是英国官方首次与清政府接触,所以乾隆当时压根就不知道世界上有英咭利这个国家,就算是查遍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也没有查到这个国家,直到询问在京传教士才知道原来这是欧洲的一个国家。

乾隆虽然不知道这个国家,但根据两广总督府的译文,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英国不远万里前来表其“幕顺之心”,那就让他们来吧。

《清高宗实录》记载:“阅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诚。”

被译文中的内容大大满足了虚荣心的乾隆,很快下旨批准英国使团由天津登陆,便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

乾隆这般用意很是明确,无非就是彰显所谓天朝上国的地大物博。

这支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不远万里以为乾隆祝寿为由来华的使团,就是后世闻名的马戛尔尼使团

熟悉这段历史都知道,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不在于为乾隆祝寿,其实很不单纯,目的有二:一通商,二殖民。当时,马戛尔尼见到乾隆后,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一、允许英国商人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二、准许英商在北京设立商馆;

三、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四、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国人自由往来;

五、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享受免税或减税;

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六项要求,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除了第3项和第4项不能接受(第3项无疑是割地,第4项无疑是租界),其他4项都能接受。

与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的英国通商,对清政府而言弊大于利,如此西方科技便可进入中国,清政府就可以利用这些科技大大提升本国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彻底奠定世界强国的地位。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最终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

作为盛世之君的乾隆,压根就瞧不起英国,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要求,便命令其于十月七日离京回国。

就这样,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

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前,乾隆还干出了一件让后世之人觉得很是愚昧的事情。

骄傲自满的乾隆以天朝上国的身份给他自认为是藩属国的英国国王下了一道敕谕(敕谕是清朝皇帝针对某时某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向特定地区或部门公布的重要政策法令,以及对有关臣民下达的重要命令、要求和训诫,还用来谕诰外藩属国君王,甚至西洋各国国王),让马戛尔尼使团带回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这道敕谕共976字,现今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全文内容在后人看来尽显愚昧。

那么,乾隆下给英国国王的敕谕到底写了些什么?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背景

18世纪未至19世纪初,英国经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得益于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快速攀升,俨然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英国各类商品的生存速度越来越快,国民对各类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此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贸易市场已无法满足英国的商品产销。

这个时候的英国,要想国力、经济更进一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开辟更多更大的海外市场。

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正值乾隆统治的后期,此时清朝的国力进入极盛,国土面积达到138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亿多人,耕地面积近6亿亩,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虽然此时西方已进入工业时代,而中国的现代工业仍未萌芽,但清朝的工业总产量仍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二。

在当时,清朝无疑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国。

有着辽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却没有进入工业时代,这些无一例外都在彰显着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清朝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市场。

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能打开清朝这个封闭的市场,顷刻间便可获得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

由此,对于正在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的英国,清朝这个满地是黄金的国度无疑是一个必须要弄到手的香饽饽。

当然,清朝在当时虽然已逐渐落后于西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正处于极盛时期的清朝终究不是英国这个新兴强国能够用武力征服的,加之清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不依赖贸易的发展,并且清政府采取的是对贸易的压制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英国要想打开清朝的贸易市场,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进行贸易谈判,以谈判获得与中国的贸易权。

由此,这便就有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92年派遣马戛尔尼勋爵率领700余人的庞大船队,携带大量礼物出使中国。

在此之前,英国皇室曾于1787年派遣卡斯卡特使团访华,但由于卡斯卡特在1788年6月10日来华途中的达班卡海峡病逝,使团只得半途而归。

此后由于英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加上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影响,遣使访华一事被暂时搁置。

马戛尔尼率团出使清朝前,英国王室向马戛尔尼提出了七点建议,也就是他此次出使清朝的真正目的:

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二、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或一个小岛,允许英国商人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对英国商人的种种限制;

四、在清朝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对中国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从这七点来看,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清朝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清朝市场,及获得贸易特权和殖民地。

英国对清朝所图甚大,虽然此时英国因清朝国力仍强盛而不敢动用武力,但其对清朝的觊觎之心十分强烈。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马戛尔尼回国后,英国得知清朝外强中干的真相后,一改往日对清朝的忌惮,开始策划针对清朝的入侵的计划——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马戛尔尼使团和他们的礼物

1792年9月26日,一支由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朝着世界的另一端中国进发。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什么要选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使团出使中国呢?

马戛尔尼是一位极有经验的外交官,曾任驻俄国公使,英国印度殖民地马德拉斯总督等职。

马戛尔尼的外交能力十分突出,且极具胆识和谋略,1764年他曾在与俄国的谈判中签订了一份对英国极其有利的商务条约。当时,为了在与俄国谈判中占得先机,出使俄国前,马戛尔尼为了在谈判中获得绝对的主动权,特意把一整本的1651年航海条例背下来。

出使中国前,为了向乾隆皇帝显示英国谈判的诚意,同时也为了打开清朝这个海外市场,英国王室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使团出发前,英国特意从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请来了两位能讲纯熟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中国学生,以他们对中国事务的了解,让其帮忙挑选赠送给乾隆以及朝廷官员的礼物。

从中国学生的口中,他们得知中国皇帝和官员最喜欢机械制品,诸如钟表、八音盒、自动机械玩偶等,故而英国王室送给乾隆的礼物中就有许多都是机械制品,诸如地球仪、钟表等。

据史书记载,英国送给乾隆的礼物共有19项590余件:

有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君主号”战舰模型、毛瑟枪、连珠枪、榴弹炮、迫击炮等当时欧洲科学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成果的;

有灯具、马车、马鞍、花瓶等展现英国手工技艺水平的;

有表现英国文化艺术领域成就和社会状况的绘画、版画作品等等。

每件礼物可谓用心良苦,制作也十分精良、先进:

比如天体运行仪,这个仪器代表了整个宇宙,它能较为准确地模仿太阳系天体的各种运动,如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太阳的轨道、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

还有地球仪,仪器上面标有各大洲、海洋和岛屿,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土,甚至还有英国已探明的所有远航航线。

从这些礼物可以看出,英国此时此刻并没有想要以武力打开清朝大门的想法,如若不然,英国不可能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榴弹炮、迫击炮、连发枪等跨时代的发明,慷慨地奉献给清朝。

要知道,清朝虽然落后,但架不住体量大、国力强,只要乾隆皇帝有想要把这些跨时代的发明复制便推广的念头,清朝的经济、军事实力顷刻间便可进入快速发展车道,走向更强。

出发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两广总督发去照会(当时广州是清朝唯一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也只能停留在广州),表明本国国王将派遣使团为乾隆贺寿,请求停靠天津。

乾隆获悉此事后,也没多想,以天朝上国的身份,本着英国不远万里来“朝贡”,慷慨地表示同意所请,并下旨沿海各地一定要好吃好喝招待这批“虔诚”的“朝贡者”。

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地大物博,还表示都是免费招待,绝对不能收他们半分钱。

当然,此时还在路上的马戛尔尼使团自然不知道迎接他们的会是这么一场豪华旅程。

乾隆给英国国王下敕谕

1793年7月,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

钦差大臣徵瑞亲赴天津接待。

此时,乾隆正在热河行宫避暑,于是徵瑞护送使团经北京赴热河谒见乾隆。

使团在北京稍事停留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安装英国带来的仪器外,主要成员均在徵瑞陪同下赶赴热河。

见到乾隆后,马戛尔尼向乾隆呈递了英王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表作为礼品。

乾隆回赠了马戛尔尼一件十分精美的蛇纹石礼品。

乾隆八十大寿庆典结束后,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一座岛屿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等六项要求。

这些要求最后无一例外都被乾隆拒绝了。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结局其实早就能预料到,无论是通商,还是割地,这些都不是正处于封建社会顶峰期且执行“闭关锁国”国策清朝所能接受的。

想来也是,清朝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原本就不需要与英国互通有无。

对于乾隆而言,能把广东开放给外国人通商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其他的就别想了,也根本不可能同意。

当然,除了清朝能自给自足外,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乾隆也害怕允许英国通商,那些新思想、新科技涌入中国,会让民众思想觉醒并有能力推翻清朝的统治。

与此同时,乾隆也害怕来历不明的英国人蛊惑人心,一旦同汉人联合,有可能颠覆大清。

基于以上原因,英国与清朝的谈判以失败告终,乾隆连进一步谈判的机会都不给,就坚决要求马戛尔尼使团立即离开中国,返回自己的国家。

于是,没有完成使命的马戛尔尼使团只得带着乾隆回赐的礼物,从北京出发,于1974年1月自广州回国。

马戛尔尼回国前,乾隆照例给英国国王下了一道敕谕,以天朝上国的语气夸奖被看做藩属国的英国,称赞其不远万里来“朝贡”的忠心。

以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份976字的敕谕,其内容尽显愚昧。

敕谕中,乾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已是西方第一强国的英国国王说: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大意就是我乾隆对英国国王你不远万里来为我祝贺的“孝心”非常满意)。

未尾乾隆还说: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大意就是你英国国王送的东西实在太平常,我乾隆是看你英国国王这么诚心,我才勉为其难收下的。我天朝富有四海,万邦来朝,不缺你这些东西。)

敕谕全文,乾隆始终把英国看出是臣服于清朝的藩属国来对待,对英国此时的强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始终认为清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什么东西都有,别说是学别人,根本就不用仰望别人,只有自己俯视别人,也只有别人学自己。

对于英国送来的那些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武器等等,乾隆始终觉得这些只是一些玩物,根本就威胁不了“强盛无比”的大清王朝。

如此,中国在这样骄傲自大,整日陶醉于“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乾隆的统治下,逐渐落后于西方,最终失去了领先世界的地位。

结语

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就像是要去赴一场世界博览会,他们兴致勃勃地将整个英国最先进、最值得称耀的科技带到这个国土辽阔、人口充沛、经济强盛的东方强国。

然而,让英国使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无论是乾隆还是朝廷大臣,没有人真正对这些正在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科技产生兴趣,只是将它们视为来自异域的奇技淫巧罢了。

对于一个正处于顶峰的封建社会来说,不变似乎比变更为稳妥,乾隆、朝廷大臣他们未必不知道这些科技是能改变世界的东西,只是自私的他们宁愿中国落后于世界,也不愿意让爱新觉罗的天下有半点被汉人重新夺回的危险。

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后,他们将自己在清朝的所见所闻公之于众。

在他们的眼里,清朝不再是一个富饶强盛的东方大国,马戛尔尼说:

“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它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马戛尔尼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清朝“盛世”的神话,看出“盛世”背后的败亡之兆。

他的言论也使得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观点开始改变,他们眼中流露出的不再是忌惮也不再是羡慕,只有贪婪。

此时,清朝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块等待被分割的蛋糕,只等他们积蓄足够的力量后便可瓜分。

约半个世纪后,他们的刀叉开始逼近这块其垂涎许久的诱人美食。而到了那时,清朝再也难以轻易地驱逐这群不速之客,等待他们的只有任人宰割,再无半点反抗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