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手不能抬、上举、后摆,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臂与肩膊,乃手经之病,肝气之郁也

 北京润雨 2022-10-16 发布于辽宁

倪海厦,讲针灸

我们抬手有三个动作,第一个是手没办法前抬,就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了,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我们手上面有三条阳经,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西医说五十肩 ,就在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上面治疗,而虚实要看病多久,在该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


石室秘录:张公曰∶臂与肩膊,乃手经之病,肝气之郁。妙在用白芍为君,以平舒肝木之气,不来侵克脾胃之气;而柴胡、羌活,又善去风,且直走手经之上;而秦艽亦是风药,兼附而攻,邪自退出;半夏、陈皮、白芥子,皆祛痰圣剂,风邪去而痰不留;更得附子,无经不逐,又何有余邪之尚存哉,自然一醉而愈也。

两臂肩膀痛,是手经之病,是由肝气之郁而成。臂痛,手经病,肝气郁。平肝散风,去痰通络为治疗。

周六,女,双肩部疼痛,脉之,双寸上顶,左关结,脉滑数,此脉明显的心肝火旺,肝气郁结于上焦头部以及左侧腹,只不过病人只感到双肩疼痛困重而已。脉诊完,告诉患者:你是急性子,平时老公、孩子受了你不少的气吧!!取穴:双侧太冲,行《难经》泻法,双肩立即松快!
按:寸脉主上焦,双寸上顶鱼际,说明病在上焦,左关为肝,脉滑数,此为火气有余。傅青主《大小诸证方论》“手经之病,皆肝气之郁也”,即是此意。且《素问.金贵真言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说肝的病理反应主要在颈项部。所以,有的临床医家,按压胸锁乳突肌有压痛点就用小柴胡汤治疗,即是此意。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翻译】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十二经引经药

心 经:热证:黄连; 寒证:细辛

小肠经:热证:黄柏; 寒证:藁本

膀胱经:寒证:羌活 

肾 经:热证:知母;  寒证:桂枝、肉桂、细辛 ; 偏寒证:独活

肺 经:寒证:葱白、白芷 ; 寒热证:升麻、桔梗

大肠经:热证:石膏;  寒证:白芷 ; 寒热证:升麻

脾 经:偏热证:白芍;  寒证:苍术 ; 偏寒证:葛根; 寒热证:升麻

胃 经:热证:石膏;  寒证:白芷 ; 偏寒证:葛根; 寒热证:升麻

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

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

肝 经:寒证:吴萸、川芎; 偏热证:柴胡; 偏寒证:青皮;

胆 经:偏热证:柴胡;      偏寒证:青皮;。


十二经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歌诀:

十二引经心连辛, 心包柴胡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萸柴, 脾经葛芍升苍荫,

肺经升麻桔葱芷, 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 胆经柴胡青皮滨,

大肠升膏与白芷, 小肠藁本黄柏乒,

三焦柴翘骨青附, 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泻火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

   3、手太阳小肠经:木通。

   3、足少阴肾经: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黄柏。

   5、手太阴肺经:桅子、黄芩。

   6、手阳明大肠经:黄芩。

   7、足太阴脾经:白芍。

   8、足阳明胃经:石膏。

   9、手照明心包经:黄连、黄芩。

   10、手少阴三焦经:柴胡、黄芩。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黄连。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黄连。

歌诀:

十二经药泻火煮, 少阴心经黄连苦,

肝胆连柴脾白芍, 肺经桅芩肾知母,

心包黄芩与黄连, 胃经石膏膀柏补,

小肠木通大肠芩, 三焦柴芩病家舞。


(一)、手太阴肺经药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泻肺一般六味用。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栝楼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莲须葱白用几根。

(一)、手阳明大肠经药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桔梗米壳柯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桃花条芩凉大肠。

(二)、手厥阴心包经药歌诀

地黄一味补心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二)、手少阳三焦经药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三)、手少阴心经药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和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共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三)、手太阳小肠经药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莲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如需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四)、足太阴脾经药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阳明胃经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丁香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和条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五)、足厥阴肝经药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阿胶。

泻肝柴胡并枳壳,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与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之药同肝经。

(六)、足少阴肾经药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六)、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肝经,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 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 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 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 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 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 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 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 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 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 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