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溪湿地二期主要景点介绍(下)

 grandy3hz 2022-10-16 发布于浙江
    曲水庵
    曲水庵位于蒋村乡王家桥村,交芦庵的东面。《南漳子》载:"曲水庵,古清化寺旧址"。始建时间早于秋雪庵、交芦庵,后因年久倾毁。明崇祯元年,云栖寺古德法师应钱谦益、钱士贵、唐世济等人之邀重建。曲水庵筑于曲水深荡之中,庵基依水而筑,四周溪水环绕,有芦荡竹篱掩映,非舟莫渡。
    《西溪百咏》 曲水庵诗:
    门外花溪曲曲回,担簦顶笠接船来。篱边金错迎霜菊,屋角香浮带雪梅。
    狮子窟中无野性,莲花社里有宗雷。匡庐滴漏重传响,不是流觞集俊才。
    此诗描绘曲水庵四周花溪环绕,曲水迂回,金菊错落,雪梅飘香的景色。为数众多的香客、信徒,撑着雨伞,戴着箬笠,乘着一只接着一只的小船,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些香客,里面有文人隐士,他们都是为着景慕曲水庵的名望和影响前来礼佛、敬香的。
曲水庵以体现佛教文化形式出现,室内外文化陈设,应按《长物志·佛室》一节所述要点布设,佛像力求慈容端整、妙相具足。其幡、幢、几、榻之类,次第铺设。
    按《西溪梵隐志》上的信息,曲水庵主要入口面南,经山门引入,过山门为天井,内置铸铁香炉。大殿面南背北,设东西厢房,以廊相结,可设壁画,重现古德法师讲经场景。大殿西面建怀阁,又东为讲经堂。并增设僧寮和厕所等。
建筑按明代民居寺庵含蓄简朴的风格营建,梁架为木构,砖墙体,除讲经楼外均为一层建筑物,勾勒景致优美的天际线,并配置寺观庭院树种。重现"法华秋霁、竹林问渡、河渚渔歌、佛慧晚钟、生池饲鱼、北风起云、西溪梅墅、蒹葭泛月"曲水八景。秋雪庵以芦花胜,曲水庵则以古旷胜。曲水庵一带的景致与"秋雪八景",可称"西溪双八景"。
    河渚街
    河渚街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建设河渚街、保留西溪水乡民居和商贸的原有风貌不仅有利于西溪文化建设,可让游客和市民们在游玩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有一个休闲的埸所。
    历史上的"河渚"有集市,且为古人生活、商贸、休闲处。"河渚"地名来历已久,清代康熙《钱塘县志》记载:"河渚本名南漳湖,又曰蒹葭深处,又曰涡水,俗称河水,沙屿潆洄,秋深获花如雪,故其地又名秋雪,再进为深潭口,断岸非棹不能渡。"
    清代光绪《西湖集览》记载:"河渚:钱塘县志本名南漳河,亦曰涡水,俗称河水,在西溪东北,沙屿潆洄,获蔚掩映,又曰蒹葭深处,再进为深潭口,高僧名士蝉联居隐,四周断岸,非棹不能渡;旧有刘雪符淇上草堂,冯梦祯西溪草堂,虞清熙宜园,洪钟洪园,陆阶白凤书斋并废。"
    清末民初,南浔名士周庆云纂著《西溪秋雪庵志》记载:陈贽《过河渚故人庄》:"南漳营创业,农父作邻家,山色当窗好,溪流绕屋斜,襟怀付鱼鸟,生理在桑麻,浊酒能留客,东蓠菊开花。"朱梦彪《河渚探梅》:"独放西溪棹,因寻曲水梅。品高香早透,性逸色偏皑。境僻民风古,花深雨露培,春游聊自适,对月县衔杯"。从两首诗中可见,西溪河渚有人居住,"营别业"、"作邻家"、"民风古",说明如此好风光之地,集聚人较多;人多了就有了街市,市面上有丰富的特产,鱼、桑麻、浊酒、曲水梅等。
    拟复建的河渚街,建议其位置放在深潭口"龙舟胜会"以东的"义家荡"沿线,即西起深潭口村五、六组,东止三深村五组,沿"义家荡"(当地乡民称蛤蟆滩、螺丝滩)一线水域铺展。东接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西连深潭口景区,承接东西两个湿地生态区。并有陈聚兴染坊、蒋相公庙及牌坊、陈万元古宅。
    陈聚兴染坊
    在西溪、蒋村一带,民间广泛流行一种古老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它以蓝白两色相配,色调清新,图案淳朴,工艺简单,取材方便,深受蒋村一带群众欢迎。民国以前,西溪一带居民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和衣服,都爱用蓝印花布,姑娘出嫁,更是必备的妆奁。西溪蒋村的陈聚兴染坊至今已有130年历史。创业者陈寿增、字庚灿、号纪延,生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河南颖川。染坊创业至歇业,共有五代传人:第二代传人陈学恺、第三代传人陈乃康、第四代传人陈阿昌,现退休在家,第五代传人陈喜柱,现自营汽车配件企业,有志继承祖业,有恢复蓝印花布生产工艺的意向。
    蒋相公庙及牌坊
    蒋相公是古代杭州及蒋村的慈善家,其义举令后人尊敬。据《下城今古钩成》介绍蒋崇仁,排行第七,人呼蒋七郎,先祖世居西溪蒋村。宋时,蒋氏兄弟以力耕致富,徙迁城内嘉新坊。崇仁性醇厚,喜赈施,里人感其德,居住处遂取名七郎堂巷(今祖庙巷)。弟八郎曰崇义、九郎曰崇信,皆惇孝友,好善事。建炎初,高宗南渡,定临安(杭州)为京都,居民阗溢,食米易匮。嘉新坊近盐桥,桥下舟航频繁,桥上商贾辐辏,面对人口骤增粮食不足之状,崇仁预囷备荒之策,乃仿常平仓法,于每岁秋时广籴米谷囷贮于桥边七宝寺巷(今长庆街道),遇岁末歉则以初价粜之,凡有告籴者,计所鬻钱偿之数,任其自持,故有"蒋自量"之誉。若岁大歉,且为淖糜以活饥民,远近获济者不可数计。三兄弟相继为善六十余年,寿终之日,民间奔走号泣,不忘其德,乃立故居为祠,私奉号"蒋相公祠"。淳熙间,更立庙于盐桥,易旧祠曰祖庙(即今祖庙巷由来),咸淳三年(1267),临安尹潜说友奏于朝,请赐庙额、谥号。度宗降敕赐庙额曰"广福",追封蒋崇仁为孚顺侯、弟弟崇义为孚惠侯、崇信为孚佑侯,并主为土谷(地)神。
    对这样一位蒋村乡里的慈善家,历来得到西溪一带乡人的尊崇。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即三位蒋相公得到诏封的日子,周边百姓都自动前来蒋相公庙祭祀。
    越剧北派艺人首演地-陈万元古宅
    陈万元古宅是越剧北派首次艺人试演地,确认陈万元古宅为越剧北派艺人首演地的理由如下:
    《中国越剧发展史》第三章"越剧男班的兴起(1906-1923)"第一节"小歌班首次登上舞台(二)"北派艺人在余杭陈家庄演出中记述:嵊县北派唱书艺人赵顺昌听到南派艺人李世泉他们在于潜乐平把唱书艺人相来炳、马潮水、张伯初、裘阿宝、张金魁及儿子张康荣,还有郑兰根、任阿求等人,大家跃跃欲试。在陈万元的支持下,并拿出秀才帽子、马褂和女人嫁妆衣,给他们做戏装。村里人用八仙桌搭了个小台。中饭后开始演出,演出剧目是《珍珠塔》。艺人们按唱书时的表演既唱又做,把夹白、插科打诨等噱头无选择地运用在表演上。尽管艺人们还不会走台步,但比以前坐着演唱来得生动活泼,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史料可证实蒋村街陈万元家确是越剧从曲艺形式转化为舞台形式的首次演出地,因用八仙桌搭台在堂屋中演出,不同于露天演出,更趋文明,更雅观。陈万元古宅为越剧北派艺术首演地无疑,所以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并使其发扬光大,确有必要。
    蒋村集市(水浒孕育地)
    蒋村是河渚一带最兴盛的集市。蒋村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咸淳临安志》卷30《市里》有记载)。南宋时,属钱塘县崇化乡蒋村里,经元、明,直到清代均未变。又据传说,有蒋姓村民由太湖流域随渔船南下,经运河进入西溪境内。捕鱼为生,并开垦荒地,在河渚一带定居下来。相传宋代蒋相公三兄弟后裔就是河渚的先民,蒋氏逐渐繁衍成一大姓,并以蒋姓命名村坊。蒋村到明末清初形成农村贸易集市。清代,蒋村建制为市。
    蒋村乡地处杭州城西,乡政府所在地就在蒋村老街,至今尚存,历史之称为"市"的不多,民国《杭县志稿》记载,杭城周边地区,只有"留下市、三墩市、方山市、长明桥市、上牵埠市、朱桥市、周家浦市、勾庄市、良渚市",而蒋村市排列其中,说明蒋村老街集市兴旺。
    清代咸丰年间,有近三百米长的石板路,很兴旺,早市时路人拥挤;老街上有7家茶店,3家药店,1家染坊店,2家打铁店,还有酱油店、豆腐店、点心店、剪团店、南货店、羊肉店,并有1家船厂。
蒋村老街以兴福桥为中心,有7家茶店,主人为杨有宝、石兆林、张老猫、周蚕法、蒋春桂、王德法、夏荣记。蒋村有六社,以桥为名,广福社(桥)、王福社(桥)、赐福社(桥)、庆福社(桥)、永福社(桥)、兴福社(桥)。
而《水浒传》小说的孕育地疑为西溪一带。以杭师院教授、浙江省水浒研究学会会长马成生先生为代表的专家们近年来研究认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杭州人,书中所描述的地理环境与杭州西溪一带相似,景物特征、语言特色都有浓浓的杭州影子,蒋村亦有小梁山地名。
    拟复建集市和渔市,并建比武擂台和船拳表演地,作为弘扬西溪武术文化的平台和基地。船拳是西溪渔民平时习武健身的武术,富有地方特色,故设立船拳表演,既可丰富、发扬西溪武术文化,又可吸引游客观赏。
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