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记忆中的“人民公社”

 天童老僧 2022-10-16 发布于上海

我是62年生人,出生在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农村,那时的镇称公社,村称大队,村民称社员。大队下面是生产队,我们村比较大,有1500多人,分成了九个生产队。

村子里的学校。村子里有一所小学,五个班,每个班有十几个学生。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占用的是一户地主家的院子,有两进院,正房和东西厢房都成了教室,房子比较破旧,光线也不好。上三年级的时候,社员们就为学校盖上了砖瓦房,窗子上还镶上了玻璃。那时上学是没有学费的,也不用交书本费,只需个人购买作业本,练习本。作业本也很便宜,田字格仅5分钱一本,演草本一角钱一本,尽管便宜,我们还是舍不得用,都是写了正面写反面。学校的老师都是本村的社员,他们不拿工资,由生产队给记工分。学校有一位老校长,喜欢给学生们讲故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都希望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村子里的赤脚医生。村子里有一个赤脚医生,是本村的社员,在县城受过专门的培训。他经常背着个药箱,走街串巷,上门为社员们看病。赤脚医生也是不拿工资的,由生产队给记工分。村子里有个两间屋的卫生室,内间是药房,有一个很大的中药柜,中药柜的抽屉上写满了中药的名字,那时治病主要是用中药,西药用的很少,在村里看病吃药都是不用花钱的,村子里还有合作医疗,需要到公社、县城去看的大病,回来后所花费用都是可以报销的。

村子里的副业。为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村里搞了一些副业。村里建了一座石灰窑,烧出来的石灰可供附近村的社员用来盖房子,也是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子里还有一辆拖拉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搞点运输,把村里生产的石灰和农产品运到外地,挣回一些运费。村子的北面有一个苹果园,果园不大,每年卖些苹果也能给村集体增加一些收入。

生产队的水利和农田改造。 据村里老年人讲,我们村的土地在解放前都是盐碱地,大片大片的土地不长庄稼,粮食产量极低,到了秋冬季,地面上都可以刮出很多硝末来,硝末是造鞭炮的主要原料,在我的记忆中村里的盐碱地已经很少了,每年的冬季来临,生产队就开始组织社员们从山坡上运来红土,与盐碱地里的土壤进行混合改良,多年过后,盐碱地就逐渐地消失了。村子的北面有一条河,社员们在河边修了一座排灌站和许多灌溉用的水渠,使村里绝大多数土地都成了水浇田,雨季来临时这些设施还可以用来排水防涝。

生产队的农业。那时土地都是集体的,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地瓜,这些农作物高产,也少量种植一些大豆、棉花、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也种一些蔬菜分给村里的社员。社员们耕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劳动活都是集体行动,一起走,一起来。社员们的劳动实行工分制,每年年底进行分配,成年男劳力每出勤一天记十分,女劳力每出勤一天记七分。孩子们也经常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利用星期天给生产队的牛割草,农忙时帮助捡捡麦穗等,表现好的话一天也能收获3—5个工分。我所在的生产队还养了几头牛和几匹马,用于耕地和播种 ,生产队还有一架胶轮马车,那是生产队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那时很盼望每年的麦收和秋收季节的来临,因为每到这时,生产队为庆祝粮食丰收,都要杀一头猪,吃一顿公饭,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碗肉,白面馒头随便吃,那场面象过年,很是热闹。在当时缴公粮是可是村里的头等大事,社员们用麻袋把粮食一袋袋装好,放在一辆辆马车上,然后再插上红旗,赶着马车,浩浩荡荡地运到公社里的收购站。

人民公社的时代结束了,尽管当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高昂,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令人怀念的一段历史过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