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2.0专项开题报告:给C主任的建议

 语默无常钟洪蕊 2022-10-16 发布于广西

1. 研究背景类似教学的创设情境,关键是指向问题,提出课题。

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交待的事情,重要性不言自明。把政策摆上,可不代表你的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够帮领导分忧,才能从政策线体现你的价值。所以,你列政策的时候,就要列跟你的研究有关的,你的研究能够做出贡献的侧面。大佬很重视,我们也要重视起来。刚好其中一个方面,我有信心,有想法可以搞得更好,或者我们要从某个方面去寻求突破。

另外,背景最好还是讲一下自己的发心,也就是自己学校的情况。之前做过啥,遇到过啥问题,有啥心得,所以想着搞点啥。政治觉悟要有,但如果能够联系实际,有切身体会,那组织也会更放心吧。

2. 意义与价值要从切近的说起,再上价值往大了说。

研究的是教学模式,那你就先要从这方面说起。说得话也不能泛泛而谈,说能够丰富之前的研究。你要说从哪几个点上丰富。具体的,才是靠谱的。讲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教学问题,也要具体讲是什么问题。问题清晰,别人才好判断你的手段是否合理。

先把教学模式本身的事理清了,再来回应政策上的号召。

3. 概念界定要有场景意识。

概念界定就是要下一个操作性定义,也就是好操作的一个定义。A说、B说,然后我说,这个没问题。关键是,你说的你自己有没有画面感,是否能够拎得清。

智能教学系统,你心里确定的,就是智学网。讲什么建构主义,讲什么大数据,可能就有点绕了。你把眼睛一闭,想象一下你用到的核心功能和应用场景,然后归拢一下就好了。这就是你理解的智能教学系统,这就是你的研究起点和边界。理论和技术再高大上,跟你想解决的问题对不上,那对你的研究就没有什么价值。不提也罢。

4. 国内外研究现状用复合关键词来检索没啥收获的时候要考虑切分。

数据驱动并含精准教学做主题词,最后得出结论,说好多研究大数据的,中小学研究的不多也就不奇怪了。直接输精准教学,中小学的案例大把。

5. 研究内容不好直接罗列,要有归类的意识。

大家是不是在一个维度上的东西?不是,那就要归并或者删减。基于数据的学情诊断和课堂生成数据的运用,是个什么关系?是课外、课内的关系?有不同应对方式?基于数据的讲评课、复习课和体育训练方案的教学模型跟他们是一个维度吗?后面精准教学的能效评价那又是在讲另外一个东西了。

可以考虑分成两个大块,一个是模式建构研究,一个是模式评价研究。模式建构,包括一般策略的建构,再就是具体到学科和课型的变式。

6. 研究方法与路径,不好孤立地罗列各种方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他们是个什么关联,最好还是通过流程图的方式来梳理。

就你的研究内容来讲,基本思路是从一般的学习数据分析和教学、辅导跟进方式做起,然后去考虑学科和课型的特性,从一般到具体,再就是对这些策略和模式进行再分析,看它是否靠谱。所以这里有两条线,一条是教学线,一条是研究线。

教学线,你的角色是C老师,想的是怎么用测试和课堂活动的数据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怎么把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解决好?研究线,你的角色是C教授,想的是C老师那一套靠谱不?

两条线都收数据,但数据类型不一样。教学线收集的是学习问题,然后看学习问题解决了没有?研究线收集的是效果问题,弄的那个模式能解决学习问题不?

学习问题,你主要关注的是一次或者一个单元的数据和掌握情况。效果问题,你就要做更长时段或者综合性的对比分析了。去看一个月,一个学期,学生的成绩变化了没有,对比常规教学班,是不是优势更明显了?

效果问题,你还可以给学生发问卷,或者做访谈,问他们,这种方式,他们喜欢不?觉得对自己有帮助不?而且你也可以问执教的老师,觉得可行不?如果搞得那一套教学策略或者教学模式,老师觉得不适用自己的学科,或者不适用相关的课型,那就要重新细化或者优化。研究内容也列了,除了通用的策略,还要深入到体育这些学科,关注他们的学科特性和不同课型的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